绿林网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锦集

《害羞心理学》是一本由菲利普·津巴多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一):不错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不错的心理学入门书籍。作为了解读的,前一部分介绍害羞心理的种种情况和现象,后半部分是怎么做。对我来说,前半部分比较有用,后半部分粗粗掠过。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剖析害羞者犯罪心理学的部分,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注意力和关注点。

很多例子很棒,并且引用数据详尽,理科生读起来流程自然,总之,值得一读。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二):愿我们都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什么是害羞?没有定义,各种不自信、各种闷骚、各种不说话、各种放不开、各种紧张、各种脸红心跳、各种情绪低落、各种孤独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都是害羞。

什么原因导致害羞?先天遗传,后天习得,都有可能。

害羞算是一种病吗?有些人很享受害羞,比如住在瓦尔登湖边的那位,但害羞的厉害就会出现病态行为、心理,甚至出现变态行为。

要不要克服害羞?克服害羞会提升成功的概率,会有更积极的人生。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如何克服害羞?积极心理学,自我激励。

读这种书,我心里就会很想把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但理智总是战胜情感,我继续选择隐藏在心底。正向书里说的那样,读再多书而不去做,是无意义的。但我始终没有这个魄力、勇气或者说动力。

但不知道,这一次会如何,毕竟心理已经有想法了,而且有了行动的目标。

加油吧,愿我们都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三):害羞的辩证法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如书中所说,初中和大学阶段的女生比男生害羞,而害羞这个特征和个人的智力、能力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在释义什么的害羞,害羞的体现,害羞的发展和分类等等。第二部分则是告诉人们应该如何正视它,如何克服它从而拥有健全的性格。

本书的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害羞归因于遗传和个人,他在详细切入——在一个人变得害羞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同时,你将看到害羞怎样使得亲密关系变得困难,使愉快的异性关系变得不可能。

害羞具有普遍性。害羞者总会陷入强迫性的自我剖析而不能自拔,这使得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其想法付之行动。因此害羞者敏感,像处女座。

对于一些极度害羞的人来说,最深刻最可怕的恐惧感不是来自于现实事情,而恰恰来自于内心那些“象征符号”。这也说明了害羞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找到症结的往事,练习落落大方,也可以开朗自信走入人群。

2014-4-14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四):《Shyness》读书笔记

一、害羞的原因

行为主义理论: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中产生了痛苦的体验而心生恐惧。

精神分析学派:个体潜意识中的本我与超我之间激烈冲突,无法平衡。

人格体质理论:个人和社会以主观臆断的方式强行贴各种“害羞”标签。

二、害羞的治疗策略

行为主义理论:培养规范的社交技能,改变不自信、涣散的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运用冥想、梦境录、机能反馈疗法解决深层心理冲突。

人格特质理论:改善认知环境,进行认知重建,纠正害羞者消极的自我暗示。

三、我的害羞情境&原因

对我熟知的长辈面前(太在乎过往的形象,本我太强势)

聚会、饭局等小规模社交群中(缺乏某些社交技巧,本我太强势)

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下(缺乏自信,害怕批评,超我太强势)

四、我的害羞治疗策略

进行认知重建、与本我对话

发展社交能力、增加提升自信的条件

发展社交能力、与超我对话

扩展阅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害羞心理学》读后感(五):一本解决害羞的实操手册

害羞在东西方文化中的理解或许有些差异,至少在我所生活的环境里面,这个词已经很少被用到了,我们去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大多数使用外向,开朗,内向之类的词,害羞常常用在女孩子身上,并且还可以能略带褒义,毕竟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很是喜欢婉约美的。不过在当今社会,外向的人占据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内向者(比如我)也需要开始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内心,尽量去适应一下当下这个社会。

书名给人一种很官方的感觉,其实读起来还是很不错,没什么难度。介于枯燥的专业书籍和科普性读物之间。整理的逻辑也不错,先去认识害羞(主要在第一章到第七章),内容占据书的百分之五十,这里的话我感觉如果是比较轻微内向的人可以略过,毕竟,相对于书中繁多的案例,我们更多的是寻求一些办法,不过更好的了解害羞也不错(不过做着大部分做的是社会性的调查,偏于精神生理方面的较少)。

第七章之后是具体的实际操作,包括一些需要自己去写的东西(还没有实践),更好的认识自己,情景模拟,一些自我提问,最后一张则是关于帮助别人克服害羞的事情。

关于害羞(我可能更多的理解为内向)这件事,我其实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缺点,而把它认为是一个人的特质,社会上又内向的人也有外向的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过,过度的内向确实会影响到一些事情,比如展示自己的才能,表达自己的爱恨,长久的积压会造成一些一些心理上面的问题,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到正在困惑中的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