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玫瑰的名字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玫瑰的名字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玫瑰的名字注》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埃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玫瑰的名字注》读后感(一):独角兽

“可是独角兽怎么是谎言呢?他是生性温柔的动物,很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基督和圣洁。要想逮住它,必须在森林里让一位少女出现,它一闻到少女圣洁纯真的气味,就会以为她的怀里,于是就落入了猎人的绳套。”

ps:为什么一定要评价?

《玫瑰的名字注》读后感(二):一点小笔记

艾柯说,他开始创作《玫瑰的名字》,“被一个源于原始冲动的念头所驱使:我想毒死一个修士“。这个发端真是非常赤裸,有原始的乐趣。但不是每一个这样想的人,都写成了这样的书。

豪尔赫真的与博尔赫斯有关!“图书馆加上盲人,只能产生博尔赫斯,还因为他有债要还。“

一边看着建筑平面图一边构思对话,当对话完成,角色也恰好到达了指定地点。这种严谨一般不会被读者发现,但确实将节奏感寓于其中了。

“充满教谕味道的冗长段落也有另外一个存在的理由。读了原稿以后,出版社的朋友们建议我把开篇一百页缩短…““这开篇一百页有补赎和入门仪式的效果。活该那些不喜欢的人:让他们停在山坡上吧。“

“努力用自己的手指来跟随性交的节奏“。初稿中写作最快的一章,引文不计出处顺手捻来,可这也是我看得最顺畅的一章。

《玫瑰的名字注》读后感(三):埃科之注

【藏书阁打卡】一本非常轻盈的小册子。不只是篇幅短小精悍,内容也是轻松易读。虽然题名曰“注”,但埃科的兴趣却全然不在于诠释自己的作品(《玫瑰的名字》)和解释其错综复杂的背景和晦涩难懂的典故,反倒是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撂下狠话“作者在写完作品后或许就该死去,以免妨碍文本自身的进展。”埃科在这本小书里简洁明了地阐述了自己如何构建笔下《玫瑰的名字》的世界以及其中的逻辑,在这个严丝合缝的世界里故事情节如何按照相应逻辑顺其自然地发展,而他又是一步步如何引诱读者进入、接受、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埃科把自己比作魔鬼,而他的读者则是出卖灵魂给他凡人,其中有天赋的读者则一开始就认清了自己的交易对象并陶醉于地狱的回报中。他一再强调作者只是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让故事按照自己的节奏往下进行,所以他一本正经地解释为何凶手的名字与博尔赫斯相似:因为故事就是需要一个盲人图书管理员充当最后的凶手,这一特性除了博尔赫斯还能让人联想到谁,没办法,博尔赫斯就是来还债的。

《玫瑰的名字注》读后感(四):其实不是对于书本内容的解释

光看名字,以为是对于书中人物或者是情节的解释。带有作者解释的侦探作品,还是蛮有吸引力的。

但是这本注,其实是埃科对于文学理论的一些阐释。侦探小说引发出来对于文学叙事结构的思考……历史小说的分类……后现代主义的主张,即主张文学的通俗化,在现代主义将现代人的思维完全混乱了之后,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的主张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人们喜欢这种游戏而乐于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总比现代主义的游戏让人完全看不懂的要好太多了。

玫瑰的名字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本通俗的侦探小说。但是其间穿插了有关基督教各个流派的理论纷争,对于中世纪历史的评论与解说,以及一些符号学的概念。虽然说最后将教堂付之一炬的结尾有一点老套,但是在这本注中,埃科解释道:人物一旦创造出来就不再受作家的控制了,有时作家甚至会反过来掉进人物的陷阱里。正如埃科说,他一开始也不知道凶手是……

所以说玫瑰的名字不能简单的看做是一本情节性较强,色调灰暗阴冷的作品。而应考虑到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虽然这是我最不愿意做的事,有时候看书想太多,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们只要在阅读中享受到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即可。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所以文学评论都属于一家之言而已,信,则越看越像……

《玫瑰的名字注》读后感(五):既想又想的执念往往导致既没又没

要表现专业、高雅、艰深……,文学、艺术、历史、宗教……都有学术范式和领域敬请挥洒,然而不管它是否披是着侦探外衣的后现代文学,这毕竟是本小说:沉重的大部头却主要是因为作者想表达的方面太多只好把读者置入情节及叙述的双重迷宫之中,然却因其絮絮且神神叨叨(而作者却自认为符合历史而高明)的表述不仅没让人觉得高明反觉疏离且无趣。附录的作者注似乎是怕无知的读者不理解作者的渊博、高深、兼顾……

然而整部书读完:侦探故事没觉得什么惊奇(作者当然不屑于这个,虽然还摆了一个“乌里波”学社的侦探情景矩阵)、后现代文学没看到什么创新和震撼、单就叨叨的那些内容而言也没觉得比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说出了什么更多的思考、解构和感悟。

以作者真正的能力,这也许是被既想又想的执念而耽误成既没又没的后果,不过最终大火的结果却还真是造化弄人啊!

最后作者的这句话真应该送给他自己。

“在重新听一段乐曲或者对它进行分析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许许多多他第一次听时没有把握到的东西,但这第一次应该让你兴奋到产生再次倾听的欲望。无论是对专家还是对外行来说,概莫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