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锦集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锦集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由托马斯·沃尔夫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90元,页数:4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一):乡村锦缎与郊区草坪

情感像古希腊戏剧一样浓郁。

但整部书读下来,又像贴满绚丽壁纸的房间;但可惜的是这幢房屋,每一间都是如此,而且色彩逐渐黯淡。虽然托马斯·沃尔夫具有惠特曼式的铺陈之力,但仅仅靠炽热的眼睛并不能让情节更生潜在的诱惑。情欲的细节也不能承担持续的暗潮涌动之力,何况连续的出现之后,对“胸脯”“大腿”的描写显得平庸无奇,反而损伤了真意。再加上小说结构的缺陷,缺少更深层次的推进力。整部书有股十九世纪中后期小说的气息。

如果删掉24万字会更好。2015.9.23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二):远近闻名的“天使”

1929年,沃尔夫出版了处女作《天使望故乡》一举成名(书名来自弥尔顿的诗句),却在老家引起轩然大波。有个老太写了8页冒火的信,扬言要把这个“无耻的作家”打一顿。另有一些人信誓旦旦,书中人物他们完全知情,因为就是现实中的某某。有一个情节是:石匠把珍藏多年的大理石天使雕像,卖给一位声名狼藉的妇女。不少人跳出来证明:当时交易的场景,自己完全记得,并且还是见证人!最可笑的,一家报馆派了记者和摄影师,跑到小镇上,在墓地照了一张巨大的神色凛然的天使像,说:这就是书名的由来,这个天使现在已经远近闻名。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三):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

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

书名取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一句诗,沃尔夫借此写了这本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书。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是以沃尔夫本人及其家人为原型的。在该书中,作者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日常琐碎娓娓道来,把小城沉闷的生活写得生动而耐人寻味。

沃尔夫29岁发表了《天使,望故乡》,宛如“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震惊了整个西方文坛。

在他生命后期,他向大学辞职,与情人断绝往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公寓里住了下来,经过了十年井喷一样的写作后,撒手而去,死时只有38岁。在他逝世前,他反复重复一句话:“你不能再回家”。为什么不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里面有漂泊异乡的大悲哀和大无奈。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四):美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天使.望故乡》

1929年,托马斯•沃尔夫出版了处女作《天使望故乡》一举成名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Wolfe)(1900-1938),美国作家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是第一位超越地区而广受好评的美国作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很多评论都把沃尔夫看作少有的天才。威廉•福克纳把他列为当代美国作家中的第一位,自己退居第二位。

对中国读者来说,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个冷门作家。今天要读到他的书,基本上很难。唯一翻译过来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是10年前的版本,更早的《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选》在网上已经炒到了200元一本,令人不忍下手啊。

现在好了,不但有书~还是网格本~

支持经典。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五):流水账而已

我看的是江西教育出版社的版本,400多页的书已经看了100多页,感觉就是作者在写流水账,没有完整的故事,就是在哪儿意识流似的写啊写啊,还弄颠倒了时令(不知原著如此还是译者原因,反正春天里成熟的樱桃挂满枝头,秋天里同样是成熟的樱桃挂满枝头)。今天早晨起来读第二部,看了几页,不知道他在写什么,是写卖报啊,还是写医生啊,还是写殡仪馆,真的读的我一头雾水。

于是上网来查查,看看别人怎么评论的,一查发现这本书已经有好几个版本了,而我买书的时候没有注意,以为这个所谓的“网格本”应该不错呢。其实翻译的很糟糕。

再就是发现,豆瓣上几个版本的评论,都是同样的,千篇一律,大段的摘抄、复制,没发现有人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我是不准备看下去了,太乱了。浪费时间读这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