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白门柳(全三册)》是一本由刘斯奋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234图书,本书定价:116.00元,页数:200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一):不错

因为矛盾文学奖而关注,但又差点儿为了作者的作协身份而错过。晚明的故事,秦淮的背景,写得很细。里面的对话有点儿白话文言文的感觉,有古意,又容易理解。亮点是那种长卷的、全景式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但形象鲜明。文笔流畅,有些诗词文章不知是真有其文还是作者自己写的。如果是后者,就更佩服一些。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二):士人是什么人?他们及其精神随明朝消亡了吗?

两千年纲常教化诗书礼乐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士人,在后世的各种叙述中被仰慕被敬重被美名化,用现代的语词形容就是有钱有闲有才情有格调,更有经世济民的志向,简直就是下凡的神仙化身,映射了前世今生很多人向往追求又无法企及的人生境界。读完这本书后,才意识到这些只是长久以来有意无意的简化和标签化塑造出来的刻板和片面印象。

历史又一次来到了纲常教化诗书礼乐和金戈铁马相遇的时刻,这一次也会像以往一样,野蛮外族在血腥杀伐夺取了江山后没有能力守住江山,终究会败走?可是,纲常教化诗书礼乐成就了士人的立身之本和文化自信,也是他们自我束缚的窠臼和牢笼,使之失去了吐故纳新的能力。昏君在位时仍要以君为纲?与小人缠斗时仍要坚持君子之道?诗书礼乐之外的科学技术都只是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这样的批判性思维在那动荡和乱离中开始闪现。只是,彼时的闪现已无法阻挡金戈铁马。之后金戈铁马迅速接纳和融入了纲常教化,并据此一统江山。奄奄一息的纲常教化,换了个爱新觉罗的姓氏,又得以续命两百五十年。

士人们也在动荡乱离中作出了各自的选择。有决然殉主的,有左右逢迎的,有避世退隐的,有舍身取义的,有委屈求全而内心煎熬的……黄宗羲、钱谦益和洪承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心路历程和作为复杂而一言难尽,在他们身上,有鲁莽、软弱、背叛、犹疑……即便如此,就能被随意评判高下,以君子小人二分吗?我做不到,只能为三人的最终结局唏嘘不已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三):士的风骨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钱谦益和柳如是,冒辟疆和董小宛,这些无一不让人联想到才子佳人的故事,然而《白门柳》其实讲的是士。

士,在周朝的时候是最低等级的贵族,在汉朝兴起贵族阶级消失后,逐渐在魏晋时期形成士族门阀,而在中唐以后士族逐渐被消灭,自宋以后士就变成了读书人的专称。

作为贵族的士是有风骨的,贵族有贵族的骄傲,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门阀的士同样是有风骨的,就像王、谢这样的高门大阀,装逼也装得气壮山河;作为读书人的士最初也是有风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豪言壮语读着就让人兴奋不已。但是,在北宋党争之后,有风骨的士越来越少,到了明末,基本已是凤毛麟角。

“当地位能让你为所欲为时,个人的道德堤防是很薄弱的。”这句话道出了事情的本质。

阮大铖当年也是东林党人,属于清流,却屈身服侍魏忠贤,奴颜婢膝、丑态毕露,而对东林党人又大加迫害,就为了能有地位、权势。后来魏忠贤倒台,仍不甘寂寞,四处钻营,为了恢复其权势,能为所欲为。

钱谦益也是东林领袖,当尝过权力的味道后,就念念不忘,在被贬谪的十多年间,也是时刻不忘起复,以至于后来不折手段,为阮大铖之流摇旗呐喊,而再后来清兵南下,钱谦益领头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于前两位,冒辟疆算是有风骨的了。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家世显赫,家财万贯,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有权势、地位,但并没有太过于醉生梦死,对于自己的国家、民族他是有使命感的。后来虽然因为父亲、家人的贪生怕死,早早剃发,但最后南兵有望反攻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心牺牲自己。

当然,最有风骨的是黄宗羲。这是一个活在理想里的人,看不惯世态的丑陋,所以他抗争,所以他与别人基本上格格不入。他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对于叛徒们他深恶痛绝。他是有思想的人,对于君民关系有自己深刻的思考。他是爱国的人,当家园被毁,异族入侵时,他毁家纾难,义无反顾的投入抗清的斗争。他是中国士族精神的继承者。

《白门柳》里有才子佳人,却没有亲亲我我,讲述的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沉重的话题。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四):这个时代

想好隔天写一篇的,今天有点空闲时间,看了燕虹推荐的《柳如是》这部电影,忍不住把明天的任务在今天完成。

《白门柳》,也是茅盾文学奖的历史小说,这部书一共三本,在花都实习两个月时间,陆陆续续看完,主要是利用早上早起一个钟的时间。

小说第一部主要是写明朝末期国家内忧外患,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而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在明朝即将崩塌前,所谓的“江南士人名流”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挣扎。小说第二部是崇祯皇帝自缢,明朝国破君亡,“江南士人名流”有的仍热衷于追求私利,有的誓死抵抗清军入侵,有的趁势投靠清军,一时间,各个阶层各种各样的人物轮番登场演绎血泪历史。小说第三部是明朝覆亡已成定局,“有识之士”面临牺牲名节侍奉新主子,还是放弃前途固守旧志的两难。

说实在的,我不是很喜欢这部小说,至少我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一个男子是我欣赏的,或卑鄙或无耻或迂腐,甚至自命清高、道貌岸然,真正遇到了事情,气节往往丢一边,例如冒辟疆、钱谦益等等,没有夸张的说,当时看得我一阵阵的恶心,这应该也说明这部书写得够好,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够形象。黄宗羲算是这部小说中我还能有点好感的男子了,即使他迂腐固执,但本质上他是非分明,有气节,热血,在大势已去,他能转而潜心研究学问,所以也才有了历史课本中“明清五大家”之一的黄宗羲。

小说中印象深的是名妓柳如是和董小宛。

以前对柳如是的印象只停留在“古代名妓之一”,看了书,柳如是是书中我最喜欢欣赏的女子,也是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身世凄凉,前半生虽然身处青楼,却个性坚毅,聪慧有才情,敢爱敢恨又有自己以才情择偶的原则,很珍贵的是在那个虚伪时代,她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她一生为自己也为国,活得真切。

董小宛的可贵之处和可惜之处都在于她为冒辟疆的付出,同甘共苦无怨无悔,甚至对所爱之人有“愚贞”,她一生更多似在为爱人所活,或许本质上她是为自己而活。

电影《柳如是》是万茜、秦汉和冯绍峰演的,值得看,画面意境很美。我喜欢开头和结尾柳如是的旁白,“作为一个女人,我生错了时代,但恰恰我又生对了时代。”、“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自从赤条条的被抛入红尘,经历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岔路口,那么多无奈。我才明白,我们永远都无法理解发生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事,原来,我用尽一生的时间,只为擦净六根所沾染的尘灰,只为心无挂碍,重返宁静。”,人生真谛。

《白门柳(全三册)》读后感(五):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明亡清兴的时代变迁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不知从何时起,我总对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有种说不开道不明的情怀。恰似某秋高气爽夜发的一场梨园别梦。梦中的祖国风雨飘摇,人心惶惶,满人即将破关而入,闯王就要攻进北京城,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凄惶惶。但同时我又相信自然的戒律,一个王朝,不是发展就是消亡,盛极必衰的规律谁也无法掌控。活在此间的文人墨客,佳人才子只能随波逐流,忍受命运的坎坷。

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士大夫家庭

《白门柳》中具体讲述钱谦益和冒襄为首的士大夫家庭,二者可以典型地代表士大夫们在两性社会中的优越和男权社会中妇女们只能围绕男人存活的悲惨现实。钱谦益和冒襄二人皆是江南上流官宦人家子弟,又是东林党、复社的领袖,无论是从出身和社会地位来看,相较于秦淮河边青楼画舫出身的柳如是和董小宛都是天上地下的区别。正式这两种极端身份的差异更是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在男权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无论如何都附庸于夫家,不论这女子是来自书香门第还是风尘之地。《白门柳》开篇便是以柳如是嫁入钱家所引起的士大夫家庭的矛盾激发。而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并不主要是因为柳如是妓女的出身,而是因为她的出现打破了士大夫家庭原有的平衡,家庭资源被重新分配。一方面妇女是依赖于男性家庭成员而生存的,就好像在动物界里,食物是有限的,现今多了一个人分享有限的食物,这必然会引发家庭矛盾,尤其是妻妾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朱姨太从头至尾都想将柳如是赶出家门的原因所在;二方面,多了一个人分享经济利益也必然导致原先利益的既得者有了危机感,倘若柳如是入门之后三年抱俩,那这种矛盾会更加白热化。但是无论如何,在封建社会士大夫家庭里,以男性家庭成员为中心的集权性质不会改变,无论柳如是的家庭环境是多么恶劣,只要一直得到钱谦益的宠爱,那么自己的地位就不会被威胁到。广而言之,万历时期的郑贵妃,天启年间的客氏皆是如此。而相较于柳如是的“幸福”,董小宛的经历可能就要悲惨一些。冒襄一开始的佳偶是陈圆圆,陈圆圆的才艺比之董小宛皆过,陈圆圆开始就被掳走,董小宛的最后出现只是让冒襄觉得一切都来得太过容易,也有自己退而求其次的情结在里面。所以,婚前已经被嫌弃的董小宛,婚后自然夫妻关系不会和谐到哪里去,无论董小宛已经尽量做好了为人妻妾的本分还是无法得到冒襄的欢心。董小宛的婆媳关系、妻妾关系都比柳如是处理的好,但是其生活环境确实天差地别,也更加反应了士大夫家庭男主人的尊崇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期的思想启蒙

《白门柳》的优秀在于刘斯奋在把握主线的同时也能够准确地横向地表达各个层面的思想。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就讲过明朝后期资本主义思想的萌芽。书里以黄宗羲这个思想启蒙老师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讲述了明末清初社会思想层面的变迁。在本书开始的阶段里,黄宗羲以一个不懂人情世故,黑白分明的小顽固开始,在经历了钱谦益为了重回官场而背叛复社的第一个打击开始,黄大牛的思想进程便开始经历重重波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被打破之后重塑,又被打破后又再重塑,反反复复无穷尽也。黄宗羲一开始天真的以为在复社这样的一个圈子里秉承的是正义、忠义、大义的准则,他信任每一个复社成员,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志同道合的好友,奈何虎丘大会上的矛盾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利益的趋向性。但是此刻黄宗羲仍然相信大义还在,仍然跟随复社四君子的领导继续为明朝的中心发光发热。奈何,黄宗羲所信任的复社成员们不过是一群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书生,当李自成领军进入北京,崇祯王朝随着朱由检煤山上吊自戕而结束之后,江南一带的文士们,留守南京的官员们建立起了以朱由菘为首的弘光小朝廷。虽然局面有点不尽如意,但是天真地以为局面尚且在可控范围之内的黄宗羲再一次幼稚的以为自己的中兴大明的愿望即将实现。奈何事与愿违,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再一次体现出来,南明小朝廷再一次沉浸在阉党当权的阴影里不能自拔,由此引发的小朝廷内部当权者们之间的矛盾再一次激发,这一次直接导致了南明小朝廷被刚刚入关的八旗兵覆灭,前后仅仅一年多时间。在此期间,黄宗羲第一次对君权的绝对性提出了质疑。之后,为了继续同满清做斗争,黄宗羲直接参加了抗清义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黄宗羲从忠君到忠民的思想转变是不可忽视的。

东林党与复社

东林党是一个兴起于万历年间由江南士大夫组成的政治党派。最开始是由于万历年间的官宦顾宪成被革职返乡,在当地官员的协助下修补东林书院并开始讲学。东林书院虽然主要专注于讲学,但也经常聚集一批知识分子讨论时政。部分东林党学生后来参加科举入朝为官,在封建皇权周围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而后东林党与皇帝周围的宦官集团形成对立,一次次地党争使得明朝决策者们内部千疮百孔,最突出的表现是明朝万历末期的三大案。

复社的起于崇祯年间,江南的知识分子本着志同道合的精神,结社成风,以地域为范围形成多个社团,后来在张溥等人的领导下将分散的各个社团集合起来形成复社。复社成员很少在官场之中游刃,主要是在民间组织“清议”,谈论时政,为当权者出谋划策也是个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

《白门柳》中所记述的士大夫们大部分来自于复社,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运存亡,在国家面临亡国灭种之际勇于担负起扶持和复兴的重任是值得我辈学习的。但是,当时的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他们崇高的理想最后付诸东流的结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