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摘抄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摘抄

《我的姐姐张爱玲》是一本由张子静 / 季季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一):整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平和朴实,但却感人至深。

张爱玲非常有才华,她的弟弟比他差很远,是个很普通的人。

张爱玲个性独特,甚至有点自闭、自私、冷酷。而张子静则是个平和包容的人。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不见得张爱玲一定比弟弟优秀。

他们生于贵族家庭的没落时期,在那个年代,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普通老百姓好得多,然而他们却活的很不幸,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出生的家庭。整本书的叙述语言非常平和朴实,但却感人至深。为研究张爱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二):雪白与粉红

一个是平淡苍凉的白,另一个是浓艳犯冲的红。

封面恰如这对并不亲近的姐弟俩各自的性格和人生。那些惊艳和飞扬都是姐姐的,在弟弟的生活中只沾染三两片落红,不起涟漪。

书名虽然平实亲切,这本书的内容却是客观而甚至有些疏离的。弟弟所熟悉的,是他们共有的显赫而没落的家世,而这些,正是张爱玲少女时代就尽力逃离并最终脱离的,又构成了她小说中灵感的最初来源。

此书的另一位著者季季多年浸润张爱玲的文字,曾因工作与张爱玲有文字往来,极巧的是,她恰与张子静先生同月同日生,又合力创作了这部特别角度的传记文学,对张爱玲的人生和创作都作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值得张迷一读。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三):张爱玲的弟弟

世上的书,大抵都是为那些不凡的人写的。这本书虽然是张子静写张爱玲的,而我关注的却是张子静。为张爱玲写传的人数不胜数,而我只能从一些小说和传记的边边角角里窥探大多数人真实人生的样子。

张子静有着和张爱玲一样的显赫出生,有着比张爱玲更好看的脸蛋,但是他身体羸弱,更及不上姐姐的才华,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子女。相比张爱玲的大起大落,这样的人生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吧。

以技巧而论,这本书至多能给三星。张子静似乎想给姐姐写一本传记,然而姐弟之间的交流却并不多,常常要借助引用一些第三方的资料,这方面他却并不是专家。这本书真正的精华是张爱玲作为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那些只有弟弟才能体察的。

看着这本书,我仿佛看着一个深爱姐姐的弟弟,细细看着姐姐写的每一篇文字,希望从里面获得日常无法获得的与姐姐的交流,感人至深。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四):假如他不写出来,我拿什么知道你

我不能算作是张迷,但我喜欢文字的感觉,喜欢张爱玲写书的那种风格一种惊艳,还有一种冷峻。那一种四处散发的特别的气质由字里行间透出,由不得人不侧目。这是感觉的事情,只能自己体会。因着这种感觉,便觉着张爱玲这个人一定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所以,而从四处听来、看来、读来的关于张爱玲的生平,让我知晓了她不平静的一生----它是可以用特别两个字来表达的。多多少少看过一些张的作品,从《金锁记》、《沉香屑》、《半生缘》等,到后来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再到最近出版的她的遗作《小团圆》。尤其《小团圆》,吸引我的倒不是出版商炒作的什么遗作的噱头,而是那里面自传体式的记叙:原来我不自觉地那样想去了解她。

多么好,现在,在我对《小团圆》那半明半暗的描述中实难去真正探得张爱玲的特别时,欣闻张子静先生的《我的姐姐张爱玲》出版。

张子静先生以亲历亲闻的特殊身份,回忆姐姐张爱玲的家庭、生活经历和所接触的人和事。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从此知道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特别是经由她的成长而塑成的,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不同的经历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生,而张爱玲人生,于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家庭的背景下,运之于她的思想心理作用,如果不特别的话,我以为她便是失败的。

张爱玲的一生充满着变异的苦痛,这苦痛只有她明了,别人焉知!她用她的华丽的笔,掩盖了这些苦痛,留于人们去说罢了。

假如张爱玲没有个弟弟,假如张子静不写出来,假如季季女士没有促成它的发表,假如吉林出版集团没有把它拿来在大陆出版,张爱玲,我又拿什么来知道你呢?

我想说,我喜欢上了你,是真的。

《我的姐姐张爱玲》读后感(五):才女不复

先前,关于张爱玲,我仅限于知道一些零散的轶事,比如她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外曾祖父李鸿章),比如她唯一一段爱情(对胡兰成的痴情),再比如她的文学上的才华……

如同海明威讲的那样,“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原名张煐的张爱玲四岁时母亲便离开她,远赴欧洲留学。母亲的离开并非偶然,她厌恶吸食鸦片荒淫无度丈夫,选择离开这个日渐颓靡的家。在张爱玲十八岁逃离父亲之前,她经历了父母和好又离婚,父亲再婚,父亲对她半年的监禁……他带着对父亲和这个家深深地恨意,基本上再也没回来过。宽裕的童年带给她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良好的教育吧。张爱玲早慧,九岁就寄信投稿。

她二十三岁时便名扬上海了,就如同她在《传奇》里写到的:“呵,出名要趁早呀!”去香港读书,用英文练习写作,出版小说,影评,插画等等,不管是迫于那种原因的创作,她是用她喜爱的方式生活着。

二十四岁爱上胡兰成,二十五岁为他所伤,二十七岁离婚。张爱玲的一往情深并没有换回他们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一生一世一次的爱情竟如此短暂。一个天才女子嫁人同样也会受到伤害。绝望之余,她三十二岁离开家国就再也没回来。

孤傲,冷漠。她从五十二岁开始自我封闭,我始终不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糟糕的童年经历,坎坷的感情经历,单薄的友谊……是不是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她心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是后人不可知的。就像她的小说,人们总是不能单纯的看待她的作品,总是找些人或事来对号入座。

写不出溢美之词赞誉才女,我只知道,她生活的年代不复了,她的作品不复了,孤寂的天才不复了……留下的是那些孤独的文字,后人又以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这或许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