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摘抄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摘抄

《第三次浪潮》是一本由[美] 阿尔文·托夫勒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一):克里斯.安德森的《创客-新工业革命》

托夫勒30多年前所预见到的回归产消一体。

由于3D打印的迅猛发展,被普遍看好为未来的趋势。

克里斯就是那个写《长尾理论》和《免费》的家伙,本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家、出版人,自然也扮演着未来学家和预言家的角色。

假象一下,生产者为了摆脱城市的喧嚣,在三河的别墅里或者密云山中的一处四合院里,构建了自己的工厂——网络、性能先进的计算机和传奇的3D打印机。

文化背景——工匠情节+个性定制

商业价值——创客从本质上就是古代的手工艺者,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个性独特是他们的标志。从这个角度,一名创客和最近很火的木匠、铸剑师是一样的,也和那些更像艺术家的雕刻家、制壶名家没有实质区别。

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和口口相传,这种独一无二的产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口口相传,但借助网络造势则是今时今日的优势。

产品特征——如果说独特,创客又是与传统匠人完全不同的。创新是创客的招牌。开源的方案库提供毛坯方案。解决生活中微小到独到的细节是它的切入点。利用新科技降低制作成本从而产生效益。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智商不够

说起读这本书的契机,也是蛮曲折。因为看了科学教的纪录片,又去搜关联的宗教主题的电影,然后看了《双面玛莎》,懵懵懂懂,又在别人的书评里发现据说可以解释电影的一本书,就是《第三次浪潮》。

整本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农业时代,第二部分介绍了工业革命(第二次浪潮)后世界各个领域的变化,第三部分是第三次浪潮中的世界,第四部分则是建议与展望。

在出版30年之后才看这本书,幸也,不幸。反思自己经历过的事物,都能拿来验证他所预测的、已成为“现在”的未来。核心家庭的解体,工厂式教育的崩坏,传播的非群体化和多样化,技术领域则有回避派与激进派间的对峙……

甚至这本书也解答了文科如我的一些愚蠢的问题:为什么要发展航空事业,要争夺海洋主权,要冒着伦理道德秩序毁灭的危险致力于遗传工程。

也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多到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与碎片化是人的产物,也是时代的需求。

不同于父辈,我们越来越强调个性,要穿不同的潮牌,有自己的穿搭。但就算离开了,离开了生产队,离开了那村那屯那嘎达,我们依旧害怕孤单寂寞,需要集体生活。媒体宣传什么,就算我们再有批判性思维,也容易被带跑。当一个集团文化进化出“美妆=礼貌”这个分支时,没有人无法被道德绑架。人依旧忍不住去跟风,去崇拜那些美妆教主。极端点说,爱网红和爱极端教派领袖没有什么两样吧。leader说xx牌的遮瑕好,明天淘宝立马卖断货。

我们也依旧需要生活秩序,需要学校,或者职场,来帮助我们安排时间划分。出生于没有温饱之忧的许多人,包括我,大概都会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的意义。即便有一部分潮流的叛逆者,可以归园田居;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就业。留学,进修,志愿者活动,gap year,无非是各种改良主义的挣扎。

唯一比较开心的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体。在参加某次手工夏令营之后,我忽然注意到diy之风潮以一种更加全年龄的风范回归到了身边。市面上越来越多的木工体验坊、微信号的手作营销,“手工”这两个字似乎在唤起老一辈人的怀旧情结的同时,也给我这一代成长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一辈一种新鲜独特的刺激。cosplay的兴起,除了动画产业的发展,也许也是这一趋势的反映吧。

越来越多人愿意标榜自己喜欢手工,喜欢烹饪,喜欢甜点,原本隐形于非交换经济领域的人工活动再一次被赋予积极的评价。

表面上好像和农业时代有一些重合,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回归。不过,谁说历史不就是一种轮回呢。

啰嗦了这么多,只觉得动荡年代好发财,这个年代,还是多读书吧。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三):二、农业文明篇

为了便利于各次浪潮的特征进行对比,因此每一种文明的介绍都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框架来叙述,所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将每一种文明最为核心的特征提取出来,其他各个方面的特征都由此派生或者支撑,变革也必是这一核心特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整个文明体系发生变革,所以称为一个中心。一个基本点是生产力描述,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可知生产关系如何建立和为何建立。另一个基本点是经济基础描述,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可知如何形成和为何形成社会组织结构和思想文化这两大类文明特征。

一、农业文明的中心特征是土地文明

自从人类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土地(包括水源)就成为一切的源泉。食品、衣服、房子、繁衍后代这些生存必需条件都以土地的占有为前提。所以农业文明的战争基本上都以土地、人口(尤其是妇女)的占有和掠夺为目的。

二、农业文明的生产力特征(第一个基本点)

(一)能源:“活着的电池”即人力和畜力,少量的木柴、水力、风力,能源是可再生资源。

(二)工具:“必需的发明”简单机械及冷兵器。

(三)生产目的:仅能满足温饱的基本生存需要。广泛的饥饿、寒冷、疾病、过度劳动,大量人口的早夭非常频繁,导致农业文明人口平均寿命长期得不到提高。

三、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第二个基本点)

农业文明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最切实的经济模式就是自产自足。

(一)由于农业生产力低下,大量人口必须以农桑为主业才能获得温饱。农业人口以省吃俭用,尽可能降低个体需求来获得最大化人群的生存需要。男性的生产力优势明显大于女性。

(二)由于冷兵器的战斗特点,防御战术的优势远胜于进攻战术,所以农业文明先进的一方总是力图避免恶性冲突。相反,落后的一方则迫于生存压力,必须诉诸于暴力。

(三)商业发展缓慢:自产自足的经济特征导致没有大量的剩余产品进入流通渠道,所以商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基础。另外由于环境恶劣、道路不畅、势力割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从事商业远比从事农桑更为冒险。社会主流人群重农抑商,使得商业人群社会地位低下。

(四)手工业发展:有广泛的手工业人群,但仍然局限于自给自足,又因为缺乏足够强大的商业渠道,所以没有产生大工业生产的环境。农业社会的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基本上以官办为主,按照计划体制运转,缺乏商业社会的需求供销关系。

(五)服务业:农业社会的理想人格是温饱无忧的独立王国(国是大家,家是小国。),防御性强和降低生活需求是家国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抑制欲望获得社会各阶层认可,因此服务行业没有广泛生存的基础。只有失去温饱保障的人群才会从事被认为低贱的服务行业,仰人鼻息。

(六)传媒业:几乎没有正式民间传媒。图书资源和信息渠道极少,昂贵而且基本由政府和豪强阶级垄断。

四、农业文明的社会组织结构(上层建筑一)

(一)国是大家,家是小国。家族制是从上至下的管理典范。强调忠诚和孝顺是求得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人身依附关系及管理特点:人口依附于土地,个人依附于家族,女性依附于男性,工商服务业依附于农业。

(三)主要的社会矛盾:地主和农民,朝廷和江湖(官民对立),男性和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贫瘠的物质生产,封建礼法与人性自由。

正是在农业文明所形成了稳定社会结构,使我们看到:

一方面,主流价值观希望我们看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礼师信友、敬老爱幼的美好图景。另一方面,社会真实的一面从来不缺暴君佞臣、恶父逆子、兄弟阋墙、夫妇失和、尔虞我诈、弃老虐幼的戏码。

我们一方面深深地怀念田园牧歌、大家族的温暖幸福;可无时无刻都在恐惧着饥饿、寒冷、疾病和过度劳累。

五、农业文明的思想文化(上层建筑二)

(一)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有恒产者有恒心。衣食足知礼节。

(二)忠孝文化:强调从人的正常情感出发,强调等级和规矩,让人性服从于严格的社会规范。

(三)德治文化:外儒内法,政教合一。

(四)教育文化:贵族化培养模式,各阶层选拔优秀的政府管理人才。其他各行业的人才原则上由社会培养、社会消化。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四):一、全书主线

小人常为伟人的缺点或过失而自鸣得意。———叔本华

在我眼中,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作者不可思议,因为从预言的角度,他如此清晰准确地描述了(以本书出版为始)三十年后世界变化的趋势和各种细节。当然毫无疑问,很多现状都在他的预测之外,他的预测也没有全部命中十环,但只要你读了这本书,你还是会与我有同感,难以想象一个凡人能够在如此宽广的视角下如此准确的预测20世纪后20年及至今天,甚至明天。

出于对本书的诸多喜爱,决定剧透如下:

(一)现象脉络:

1、社会的巨大转型浪潮澎湃汹涌,你看到这滚滚洪流所带来的机遇和危机了吗?你看到这巨大的浪潮意味着什么?是新的战争、灾难还是上天的福祉、人类的救世主?

2、鉴古知今,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浪潮,一次是脱离了原始状态的文明历程,我们称之为第一次浪潮,也叫做农业革命;一次是使用机器,代替人力,从而为人类中的大多数带来自由之光的第二次浪潮,也叫做工业革命。

3、若干年来,我们已经接受了先进代替落后的观念,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先进的工业文明代替落后的农业文明,两种文明的升级换代,必然伴随以战争和毁灭。

4、但遗憾的是,工业革命样板戏在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预演全部失败了,世界在取得如此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恐怕现在没有人还能理直气壮地说工业文明是人类的终极理想。

5、所幸地是,第三次浪潮已经扑面而来,全新的科技为我们创造了新的产消一体的可能,田园牧歌梦想的实现不一定要倒退,而是更好地利用科技前行。这也就是本书的要旨。

(二)逻辑脉络:

1、社会变革的根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根到底,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都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所带来的生产关系集合。所以第三次浪潮同样是由科技的巨大变革推动一系列全面、宽广和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2、第一次浪潮、农业文明的特点、优势和被取代的原因:

能源主要依赖人、畜,辅之以可再生自然能源(比如风车和水车)。核心竞争资源就是土地和人畜。社会主流生活环境:以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控制的村落,王朝的含义就是国家,一个大一点的家。被今人津津乐道的是农业文明时的人际关系、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但无法让人遗忘的农业文明时期的饥饿、寒冷、疾病和过度劳累,并由此引发的早夭。迄今为止还争论不休的是农业文明所依赖的等级制度的受益者和工业文明获得自由解放的受益者之间的喋喋不休。

3、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巨大危机:

能源几乎完全建立在煤和石油等化石资源上;核心竞争资源转变为冠之以“资源”名称的各种事物,比如能源、矿产、水利、空气、食品、领海、领空、领土、太空、科技、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甚至人脉资源等等,总之所有能被称之为资源的事物,都将转化为竞争的原材料——在众多资源中,廉价的能源资源扮演了核心地位,其他资源的获得和利用主要依赖此种资源。社会主流生活环境:以适应移动环境的最小化为原则的家庭构成、以垄断资源为根本的企业、民选代议机构组成的政府和以民族语言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国家。被大家广泛承认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和温饱、长寿、福利保障和教育普及。当然它所存在的危机也日益显露: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唯利是图、人性异化、道德沦丧、军备竞赛、老年社会、财富分配、城乡矛盾、经济危机、能源枯竭。其中尤其是能源枯竭为工业文明敲响了丧钟。

4、对第二次浪潮的反思:

作者通过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提出了产消分裂问题是工业文明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的自给自足,转变为产消分裂的社会结构,从而创造出了全盛的工业文明和各种不可调和的工业危机,解决这种危机既不能因循守旧、不思变革,也不能悲观放弃,开历史的倒车,只能选择全面依靠先进科技,创造全新的文明框架,从根本上改变工业革命产生危机的深层机制。

5、第三次浪潮的突破口:

(1)科技突破(包括:能源科技、食品科技、医疗科技、材料科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通讯科技、环保科技、生物科技、神经科技等等);(2)观念突破(包括:产消观念、进步观念、时空观念、宇宙观念、生命观念、社会规范观念);(3)组织模式突破(生产模式从大生产向个性定制转变[现在称作创客革命],新闻传播从权威信息源向非群体化转变[现在称作微博、微信和......],以单位为中心向以电子家庭为中心转变[现在称作移动办公],模范婚姻模式[一夫一妻两小孩]向多种多样的未来家庭模式转变[这部分写的特别关键,还有很多新模式没有出现和等待挖掘],金字塔型大公司向扁平化组织转型,民族国家的权力向跨国组织过渡,第三世界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6、展望:

在第三次浪潮来临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理环境、性格特点和政治模式、民主模式都将发生实质性的改观,本书的目的正是激发起大家在澎湃汹涌的浪潮到来之际的乐观、自信和反省。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五):五、我观我信篇

读物理时,老师讲物理的“美”在于简,你看昨天,今天和明天,原来不过如此。

读管理时,教授说管理的“要”在于变,你能知昨日之非,今日之是,明日之止,也就得其“要”了。

读心理时,导师说心理的“义”在于善,你能描述当下,预测未来,一切价值在于成人之美。

未来是可知、不可知?随机,连续?偶然、必然?何因何果?是自组织的新生,还是突变的噩梦?是科学探究,还是哲学感悟?每当一想到未来,似乎我们在梦中,又或者在雾中。

“知道、不知道,有区别吗?”二十年前的小伙伴如是说,当年我正在学用周易算命。

一、一切都不是凭空的,它们早露端倪

巴拉巴西在《爆发》中引用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不会重演,却自有其韵律。

巴拉巴西是大科学家,美国院士。他和托夫勒关心的事离得挺远。他关心气象预测模型、关心人类移动路径模型、关心财富分配模型、关心社交网站访问模型、关心经济发展模型,客观上说巴拉还在沿用主流科学思路探究历史和未来。

托夫勒关心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背后那个隐藏的手、关心的是不同时代我们想要什么、关心的是家庭是否要一夫一妻两个孩儿、关心的是什么样的民主能为人民带来真正的权利、关心的是哪些因素推动着社会结构和伦理规范的变化,以及变向何方?

我之所以将他们二位拉到一起,因为我只看过这二位的著作(请恕我孤陋,还有其他人可推荐吗?)。而且我发现原来巴拉巴西先生能够给托夫勒提供注脚(也就是反驳《黑天鹅》中的历史随机论),让托夫勒的预言听起来更可信。其实爱信不信,谁的耳朵也不是被嘴说服的。

1、如果您有兴趣,建议了解一下巴拉巴西的著作。他的书不深奥,很科普,也没说什么石破惊天的新鲜事。只有一点:他站在大数据、非线性、混沌研究的前端,告诉我们未来是可以预测的。你要不想看,知道有个大人物说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就行了。

2、未来确实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即使是你我也能预测到明天宇宙不会玩完,大家还要上学上班,进超市拿东西需要付钱,是吧。不开玩笑地说,可不可预测其实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信仰问题。你如果相信未来可预测,你就努力学习,争取下一次预测准一点;你要不相信,大可以袖手旁观,指桑骂槐,因为有大把的错误可以被你抓到,甚至你可以说除了蒙对的,从没有一次预言是准的。

3、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未来,因为“我”思故我在,“我”欲故我在。了解未来,是我们对当下认知的一种检验;了解未来,是我们为明日之止的准备;了解未来,是我们达成至善的必经之路。学习过去,思考当下,总能发现明日的蛛丝马迹。

二、生命的发生既不是按部就班,也不是完全随机,它更像偶然爆发的结果

巴拉巴西在《爆发》中强调人类很多行为遵从幂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机化学告诉我们氢和氧遇火燃烧,只要条件如此,必能重复,这就是确定无疑的决定论。但构成生命的那些有机物质堆在一起,生命的出现却不遵从这个决定论。生命是一个偶然。但并不是随机发生。有些生命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其他的生命。生命如是,人类社会的很多行为也如是。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及自组织理论也曾经让我们一度欣喜的认为找到生命诞生的密匙。但“复杂”的理论的确很复杂,直至今天,生物科技可以克隆生命,但仍旧解决不了生命的“从无到有”。

抛开这些科学家手里的玩具,我们直观地看第三次浪潮是否到来?

30多年前,不要说中国人,即使是世界上最先进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知道或者想象出“eBay”、“淘宝”网站是个什么东西?那时候我们还在赶集,没有超级市场,进王府井百货大楼那叫奢侈,最多一年去一次。

但我们都知道工厂出厂价远远低于商店的销售价。我们管贱买贵卖叫做投机。托夫勒1980年告诉我们,第三次浪潮中,“市场”发生了革命,我们不是退回自给自足或凭票供应,而是利用科技,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联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市场。2003年,淘宝成立(也许还有人记得易趣网,1995年成立,后来卖给eBay),10年后,淘宝成了巨无霸,市场虽然没有消失,但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上淘宝,什么都能买到”。什么都能买到也就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出售,于是造就了“居家办公”的淘宝一族,在淘宝上挣钱,也在淘宝上花钱。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了。这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是1995年第一波互联网弄潮儿也不知道今天发生的一切。但这的确是第三次浪潮所预期的未来。它的端倪就是人们永远希望买进低价的好产品,同时希望跨过代理,按可能的最高价卖出自己的服务或产品。它的爆发却要等到智能手机的到来(最初淘宝和智能手机的设计者未必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听起来极有传奇性,可就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我们来到这世界上,是为了帮助其他人,其他人为什么来到世界上,我不知道(TED演讲者,John Lloyd)

托夫勒预测的家庭变化,现在已经开始,但还不够。90后马佳佳描述的垂直社区惊世骇俗,和托夫勒如出一辙。

托夫勒预测的企业变化,从事业部到矩阵,再到张瑞敏的自主经营体,每个企业都在不断自新,因为要活下去。

托夫勒预测的国家变化,远着说,苏联解体;近着说,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联盟,若合符节。

其实你大可以不屑于上面的预测。因为这些趋势谁都可以说,反正又没说哪年实现?蒙对的可能性都很大。

“知道,不知道,有区别吗?”又在耳边响起,我的朋友还说了下一句,“你还不是要做该做的事情。”

今日世界,表面的问题: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唯利是图、人性异化、道德沦丧、军备竞赛、老年社会、财富分配、城乡矛盾、经济危机、能源枯竭;精神层面的问题:孤独、无用和混乱深深困扰着各个年龄层。

你总为明天有没有份好工作忧心忡忡,你为什么看不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托夫勒其实最大的贡献不是预言,而是揭示产消割裂才是当前各种问题的本质。而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为产消统一做好了准备(详见心得四:新的浪潮篇),这还不够吗?

Just Do It。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