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的读后感大全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是一本由[法]达米安·克莱热-古诺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读后感(一):《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人们需要通过热情地生活来解决悖论

你有没有那么一刻,一个小时,一个下午陷入到一种情绪里,无法释怀呢?

如果真得有一个契机,我想就在今天下午,同学群里异常的活跃。他们在群里面聊着各种往事,那些一条条的文字就如同一阵阵的风,带着我穿越时间的空隙回到了过去那段懵懂的岁月。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些契机,让我们回想起生活中的快乐时光。

我们幼小的样子依偎在父母的怀抱,与同学之间的欢声笑语,来自朋友的称赞,一个陌生人的善意的目光,爱人的一个拥抱,足以让我们满怀幸福。

要相信,人们总能在绿色的丛林里找到一片风干了叶子。就像我怀念时光下的美好,也感叹岁月匆匆。

正如《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里所言:

这种波动来自对那些时刻已一去不复返的认识:“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的,与此同时我带着情绪对往事感慨。

岁月不仅仅让失去了青春和梦想,还有那些当年的朋友,错过的机会以及满脸的哀伤。

这种伤感虽不及绝望一样让人无以复加,但与没多少差异。

绝望是一种情绪,绝望的情绪就是与自我纠缠。正如书中所言:绝望是个体过于关注自我而产生的。

书中谈到绝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想要成为自己,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自己,但绝望的是这种期待难以实现。

另一种是绝望地不想成为自己。它像一颗炸弹一样很危险。

据相关的数据,绝望者往往攻击的是自己,这恰恰让他们走上不归路,一条自我毁灭的路。

这本书让人明白绝望的对象是自我。而逃离绝望的目标是学会做自己。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是法国哲学家达米安·克莱热古诺所著。整本书主要以思想家克尔凯郭的思想为主,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并且保持激情。

这本书让我对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启发。

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规范和抽象的理念,而在于内在的选择和具体的行动。

我们总是陷入外界的声音,这种来自外在的体系严重地左右着我们,让我们失去了自我和保持热情的能力。

为此我们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情绪,我们绝望迷失,而这些在克尔凯郭尔眼里是一种矛盾。

事实上,人们总是受到这些驱使,活不出本来的自己。

想要突破这种困境,也许正如克尔凯郭尔思想,人们需要通过热情地生活来解决悖论。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类有三种存在方式:美感、伦理和宗教。美感是追求享乐和刺激的生活方式,伦理是追求道德和责任的生活方式,宗教是追求信仰和奉献的生活方式。克尔凯郭尔主张人们应该从美感跳跃到宗教,从而实现自己与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不仅让我认识了克尔凯郭尔这位伟大而复杂的思想家,也让我思考了自己所处的存在方式和激情来源。

我觉得克尔凯郭尔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的热情地生活也有着积极而鼓舞人心的意义。

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所有的观点和主张,比如他对于美感和伦理存在方式的否定,以及他对于宗教存在方式的绝对化。我认为每种存在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性,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和协调它们。

我也认为激情不一定要来源于信仰或奉献,它可以来源于任何一种让我们感到兴趣和有意义的事物,比如爱情、友情、艺术、科学等。我觉得激情的本质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而不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和否定。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很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哲学书籍,它让我对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反思和启发。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读后感(二):自然而然,每个人注定都要追求幸福

生活就像一匹瘦马,而人就是马车夫。——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是个短寿的哲学家,享年仅42岁,他的整个思想家生涯都在对自己的生命进行长篇解释。

他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然而,随着父亲的去逝,他的幸福生活结束了,未婚妻也嫁给了别人,他孤独地度过了余生,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和写作。

他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参照点,很多哲学家都受到他的影响,但却没有一个哲学家说自己是克尔凯郭尔派的,因为他太过虔诚、太过执着、太过愤怒、太过热情……

“人的美学是什么呢?我这样回答:存在的美学,就是一个人通过什么能瞬间做回自己。”——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

克尔凯郭尔很喜欢“美学”这个词,他认为:审美的发展就像植物的生长过程,尽管个体在改变,但他变成的是他即时能成为的样子。

这个过程就是:成为自己、实现自己的本性,培养自己的潜力的过程。

就像一颗种子,一开始就蕴含了树的形象,最终发展的结果就是长成一棵大树。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中有着太沉重的东西:我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体的存在,也无力承担。

绝望在他的思想中时不时的闪现,似乎他偏爱忧郁,但他又一直认为幸福是人类理所应该应该拥有的。

同时,他又是充满激情的,“现在就出发”,我相信会成功,要感受到存在。

他认为要重视个体存在的自然倾向,这才是克服绝望的方法。

激情是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核心,激情促使个体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奉献给一项事业,使个体成为真正的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

而激情的绝对核心是:爱。

热烈的爱着某样东西,才会迸发出激情,才会将生命、身体、灵魂全情的投入,才能调动出最巨大的能量。

正如黑格尔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伟大的事情是在缺乏激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从谨慎和幸福的角度来看,激情并不好,所以,激情是匹烈马,只有将它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追求幸福的可能。

激情追求的是极乐,而从幸福的角度来看,激情难以立足。

这让我想起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他们在快乐的巅峰饮毒自尽时,紧紧相拥,微笑着迎接死亡。”

这就是一个追求极乐的激情而毁掉可持久的幸福的故事。

激情不可缺少,却不可放纵,行动要保持热情,却不可被热情冲晕头脑。

《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读后感(三):不要当”自惩者“在绝望中自我沉沦

在书中提出 了一个“自惩者”的概念,这个概念第一次看到,我感觉非常准确。

人往往在理想中自我折磨自己,轻点的陷入后悔与忧郁的情绪无法自拔,而严重的就会陷入“绝望”的境地,进而发展成无法挽回的地步。

克尔凯郭尔的理论在书中被清晰地阐述,他分析的重点就在于人为何陷入绝望之中。这个过程是如何?背后的机制又是怎样?这对于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想法很有帮助。

克尔凯郭尔似乎发现了神学的问题,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是一种绝望的信仰,因为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达到救赎和永生,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得到救赎和永生。同时,他强调了人类的个体性和自由性,认为人类必须通过勇气来面对绝望,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还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选择,认为人类必须面对自己,选择自己的存在方式。人的觉醒是慢慢产生的过程,而卡夫卡、维特根斯坦、萨特等众多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都或多或少从克尔凯郭尔的思路中找到了启发自身的重要灵感。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追求独立、自由、个性的时代,但不假思索地去拥抱这些个体经验上的自由,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迷茫:在当今西方社会,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不论在工作还是其他方面,不论我们有哪些优点或缺点, 我们都被鼓励去主动表现, 证明自己,定义自己。同样,人们追求的不再是集体自由,个体自由得到空前重视。那些不可侵犯的权利,比如人权,开始凌驾于其他权利之上,成为个体最突出的特质。甚至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他们开始被视为拥有权利的个体。在政治、社会、文化上,在公序良俗方面,在政府、在家庭,个体成为重中之重,整个精神世界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织起来。

当理想遭遇打击,我们就容易陷入迷茫和绝望,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过度的重视,说通俗点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用佛教理论来讲就是一种深深的“我执”,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个“我”这么个东西,我难受我快乐我等等等等。。。

这本《与克尔凯郭尔一起守护激情》的优点很明显,大多数的哲学书籍之所以让人望而却步,无非因为晦涩深奥,不好理解。而这本书落脚点在于生活,是我们都能在身边接触过的案例,方便读者的理解。书中说:我们或多或少都在生活里接触过绝望的人。

——

书中说,

是的,绝望的标的,是我们自己。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清醒意识,被甩的姑娘其实并不因为失恋难受,而是自我怀疑自己哪里不够好;令病人绝望的是,自己不能战胜病魔的无力感;绝望的父亲其实倾向于指责自己而不是孩子,骂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这些绝望的本源在于责怪自己。

另一种绝望源自于——缺陷

因为外貌、愚笨、缺乏天赋或雄心而绝望

“我觉得我很胖”

“我受够了这样的自己”

“我想要更勇敢一些”。。。。

但克尔凯郭尔认为,缺陷本身并不是问题,我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才是折磨的来源。这就好比,肥胖本身并不会让一个人难受,只有当周围人的嘲笑和嫌弃的时候,肥胖才成为一种令人绝望的缺陷。”要知道,我们不是因为身上的某个缺陷而绝望,而是因为被判定为失败者而绝望。“

书中说,表面上看:“绝望是一种自我鞭策的怪癖,似乎可以让人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情绪背后隐藏着“利己主义”的色彩,绝望是由于个体过于关注自我而产生的自身的缺陷,就像不停被揭开的那些血淋淋的伤口。”

在书中,克尔凯郭尔指出了很多长久以来的误区。

很多人认为是不幸导致了痛苦。

不幸这个词本身就保留了对平时快乐幸福生活的记忆,而这些生命过程中的意外就成了不幸,根本上来说是外部因素,”我们会自然地倾向于认为一旦受苦,就要本能地寻找造成痛苦的外部原因。我们宁愿把痛苦归咎于外部环境,也不愿为它负责。

从逻辑上讲,我们是想通过改变这个客观参数,让一切恢复如常。“这就是人的普遍错误想法根源。失恋了就骂前男女友、考试不好就怪学校垃圾,种种问题都是外界造成的,书中称其为”幸福的幻象“。

人的另一个误区,永恒感。

人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永恒感。随着时间流逝人会衰老,但记忆让我们误认为人生连贯:”五岁的我,三十岁的我,六十岁的我,都是我。由于没有更好的术语,我们不得不称它为一种永恒的感觉。在这种共同的、普遍的经验中,不断滋生着存在的矛盾性,它是绝望的食粮。“

其实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大概就能理解作者什么意思了,人生无非你怎么看待它,我曾看过一段特别短小的视频,但是给我震撼很大,就说,有个北京的大妈说,人不就是活个瞬间么,人生就是一个个瞬间串联起来的,我感觉说的挺对,我们能回忆起来的,不也是人生中一个个重要的记忆瞬间片段么,但时隔多年你翻到一张自己陌生的照片,也会产生诧异,这是我?容貌都变了,记忆也不在,如果不仔细辨认,真的会认为那个是陌生人。

而从医学角度来说,人的全身细胞,包括骨骼的细胞,都会在9年更换一遍,脑细胞不更换所以我们保有记忆,小时候的你,其实已经从肉体上来说,不存在了,所以你痛苦的回忆是图什么呢,如果恰好脑细胞里的记忆也消失,那可以说,小时候的你和现在的你,毫无关系了。痛苦的根源建立在流水之上,还有什么痛苦呢,禅宗说,”明镜亦非台,何处染尘埃埃“,如果没有我,那生气和难受的主体也就不存在了,在哲学高度上,中西方的表述不同但是高级的核心是相通的。

这本书我刚刚读了前半段,后半部分主要是提供给读者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也就是教大家如何调整看问题的方式,用哲学武装自己的思想,指导行为的变化,让愚钝远离我们,我觉得这本书很棒,讲的很易懂,而且每个人结合自己身边的案例都能带入去理解,不存在读不懂的人,我会认真把它读完,消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我知道,每个人都讨厌改变,改变自己其实很难,连你父母都改变不了你,通过读书也很难,其实我认为哲学书籍最大的意义在于提供思路,当我们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困境和绝望的时候,也许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它,能让自己开心,这就是意义了,不必要大刀阔斧去砍伐自己的人生,就稍微改善一点点视角,就挺好,这书非常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