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1000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一本由[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一):是不是就像做了一个回忆起来很清晰的梦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都在拷问自己阅读的仔细程度,为什么莫名其妙他就从不会成绩优异的小学生到沉醉在妓女怀中了。没有用编者按,而用译后记显然是聪明的。当我莫名其妙这就完了的时候再读译后记,所有那些莫名其妙都清晰了起来,译者说的一个个情景都跃入脑海。

书摘:就在她上上下下的时候,他的心也上上下下的,仿佛随着海浪起伏的木浮子。

在这个散发着臭气的污秽不堪的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能靠不住,可是母亲的爱则不然。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首先是十月怀胎。她们是什么感受,我们又能知道多少?不过,无论她们的感受是什么,至少那是真实的。肯定是真实的。我们的理想或者说雄心壮志是什么?玩闹。理想!呸,那个的整天咩咩叫的羊羔子坦普尔有理想,麦卡恩有理想,马路上拉车的蠢驴有理想。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二):在神经上奔跑

去生活,去犯错,去沉沦,去成功,去从生命中创造生命。

沉默在内敛的自信,流亡是在路上踽踽独行的崇山峻岭,悬崖深渊甚至康庄大道,理智于敏感而焦虑的强有力跳动的心脏。

出行的人为何要归来,若没有绿洲那就去创造一片沙漠,你在沙漠上庇荫,吐着口水浇灌绿洲,一片海洋正在形成,泛着唾液的白色泡沫,你发着光,你比太阳还要炙热,你吐着口水给自己降温,向沙漠里吐,向绿洲里吐,向自己身上吐,向海水里吐……

你扯动着大腿奔跑,扯下那些眼球,扯出一道道背脊在泥土上留下印痕,你紧绷着你的神经,用胫骨用发梢弹拨着,你在想,如果有六条神经并列着,那就可以写一首G大调的序曲,那是南方还是北方的灵歌?

沙漠在靠近太阳的地方,夹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某个大气层中,它飞起来了,上面的你也飞着,你扯着它飞向太阳,它扯着你飞向地球,那些沙子越扯越长,你在这头,它在那头,沙子在中间,你裸露着大臂弹拨着紧绷的沙子,拉锯着,锯着,活像一个木工,像一个木工……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我第一次读詹姆斯•乔伊斯的书,之前只听过他的《尤利西斯》和《都柏林人》。 这本书可以说是他自己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斯提芬•迪达勒斯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心路历程。我看到网上有评论说到这本书不是一部单纯的个体心灵成长史,而是从头至尾与爱尔民族寻求自由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碎片化,景色描写,主人公内心活动和他人的话语全部交织在一起。没有委婉的转折和铺垫,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在胡乱的堆叠,读起来毫无头绪。尤其是主人公成长的轨迹更是毫无暗示,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推理出来。 这本书,对宗教信仰,艺术思考还有民族自由解放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认识。主人公在教会制学校学习生活和后来在大学生活里的思想变化——从没有宗教信仰到向神父的深刻忏悔,再到后来既不信教也不否认圣人的存在。 这本书的碎片化形式,对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很大的要求。文章看似混乱无序但是内在的联系确是一直存在的。从斯蒂芬小时候家里父母亲戚们的吵论中,坐着就已经开始将爱尔来民族命运糅合期中了,在到后来斯蒂芬每一次思想言语的变化中都时时刻刻的和爱尔兰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青年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总是紧密联系的,青年人的思想代表了民族的思想和未来前进方向。斯蒂芬在宗教信仰问题中的不断摇摆和对自己定位的迷惑同时就反映了爱尔来民族对自己定位的迷茫感。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四):Artist as a young man

宗教。党派。希腊神话。男校。学校教育。历史。政治。

感觉那个时代的学生比现在的学生要承担更多东西。

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的意识觉醒似乎是必然的。

我只看到了宗教的残酷,恐惧,反人性和自大,没有宗教的人是清醒的。但是,在看到地狱,忏悔那几页,我感觉我也在反思,也在反省自己有什么罪,其实我的内心确实受到了很多玷污,世间的脏东西如愿以偿把我也弄脏了,所以我也要改正我贪婪,易怒,自私等不好的习性。

作为艺术家的自傲是必须要有的东西。

乔伊斯做到了他的祈祷的。他真的做了这个国家的良心。

离群索居的人,对一个地方厌恶的人,才能写出有用的东西来,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看着他的举止,他的想法,我几乎和他是相同的,这让我在这个物质世界稍微得到一些安慰。

看的时候总是想起graham,大概艺术家都有一些共通的特性吧。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读后感(五):黑暗从天而降 / 光明从天而降

乔伊斯不愧是意识流的大师。在这本20余万字的书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主人公斯蒂芬的内心独白。书的最后,斯蒂芬的思绪像流水一般漫无目的的发散。他想到夜幕降临,想到”黑暗从天而降“,而后又发现自己其实记错了台词,应是”光明从天而降“。

从天真的幼年时代不情愿的进入青春期,对斯蒂芬来说正如”黑暗从天而降“。

在这被黑暗笼罩的青春岁月中,斯蒂芬感受到了一个与幼年”奶牛哞哞、宝贝咕咕“完全不同的世界。他感受到了世界的虚伪肮脏,经历了萌动的性,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欲望以及由此带来的深深的负罪感;他不断的挣扎着,与家庭、与宗教、与这个本不属于英国的爱尔兰。这时的斯蒂芬,面对身处的青年时期感到的只是困惑、恐惧,他用力的思考却无法得到解脱。

跟着时间的步伐,斯蒂芬终于穿过了这幽暗的时光:

”我不会为我不再崇信的东西去卖力,不管它自诩为我的家,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堂。我将会竭力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来尽可能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只会用我允许自己使用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那就是沉默、背井离乡和机智应对。“

斯蒂芬最终抛开了那些强加于他身上的束缚,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即使以孤独为代价,他也并不在乎。

文章最后由第三人称转变为斯蒂芬第一人称的日记。在那些支离破碎的文字与思绪之中,我依然能看见斯蒂芬的挣扎与痛苦。但那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日的挣扎了。因为他选择了自己的路,他将坚定的走下去。

”欢迎,啊,生活!我将去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

”老父亲,老发明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永远给予我帮助吧。“

我相信,在这一刻,对斯蒂芬来说,光明从天而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