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尚书吧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尚书吧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尚书吧故事》是一本由扫红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32开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尚书吧故事》读后感(一):何时能去深圳看一眼尚书吧

昨天无意中在书店看到这本书,随便翻,看了几段文字,放不下了。买回来细细读。一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看完了。

尚书吧也曾是我的梦想呵

喜欢扫红的文字

期待着去一次深圳,到尚书吧坐坐,扫荡几本好书回来。

《尚书吧故事》读后感(二):尚书吧故事

其实每个店,每个书吧都有他们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人会比故事本身更有趣,我始终认为文字或是很多细节在不经意间会表露很多东西。又看了一遍,让我更深一层感到生活的趣味在乎自己。张敏一边看着,一边用复述的语气回忆着说着......很是投入,我有些触动。生活被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串了起来,琐碎里的感性文字,随着情绪跳动;敏锐的双眼,多直言其事,感思却字里字外,在经意和不经意间,两年多了,这份坚持是那样的可贵。一行文字一段时光,成书有些天了,两页薄纸一个故事,翻动早已过去的日子,平日的琐碎以一个完整的形态让我们去述说去回忆,一个梦一般的尚书吧,一本真实的尚书吧故事,看了之后相信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很多的所谓故事发生。他(她)本来一直都在。

《尚书吧故事》读后感(三):没去过尚书吧,但却会偶尔经过

没去过尚书吧,那是高消费的地方,暂时还不是我这种一穷二白的学生能消费得起的。但是,由于我经常混迹于中心区一带,所以会偶尔经过。

五一放假回深,去了趟中心区,在二十四小时书吧看到了这本书,翻了几页,莫名有种想买的冲动,可惜挑了三四本都看到书页有明显破损,遂转战中心书城,天幸遇到了一本完好的,价格也不贵,果断买下,这据我上一次在实体店买书已经很久了。

简单说说这本书吧,我每天可能就看三四篇左右,整本书从装帧封面设计到纸张,都是我喜欢的,文字简单朴实,再加上书店书人书事这类颇具理想主义味道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温暖,看书时我没有太过复杂的情绪,内心一直感觉很平和安宁,我不敢妄评书中的内容,在有些时候,我读书是为了是一种心情,一种情怀,此书如是。

我也想开书店,据说是个很扯淡的梦想,与人叙说,常被人说为胸无大志不现实。按照现在的说法,我开书店的理想不够伟大。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树立伟大的人生理想,幼时我也是懵懂的举双手赞成,但慢慢长大后发现,大多数拥有伟大理想的人并未实现他们伟大的理想,他们依旧平凡,并且继续教育下一代要继续树立伟大的理想。

拥有伟大理想的人太多,而实现伟大理想的人还是占少数,而这少数人里面,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树立伟大的理想,而是在做他们喜欢并且认为应该要做的事,只是事情越做越大,也就慢慢伟大了。

扯远了,说回来。

我那貌似荒诞不经的书店理想,只源自于我喜欢看书的兴趣,这份兴趣从我年幼看童话故事书时就有。要实现书店理想,谈何容易,也许是年少轻狂,当我看到深圳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书店越开越少的现状后,我似乎仍然不为所动,这个梦仍然在心里装着。当理想与商业成功结合的时候,梦想的实现也许更具现实。

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或许所有的书店老板最初都源自一个美好的梦吧!这个梦与书有关、与理想主义有关。也许梦能做多久,就在于生存的代价和空间有多大。

不管怎样,能带着这个梦上路的人,都是可敬的,我更相信他们其实很可爱。

顺便说一句,去实体店买书比网上购书更有快感,更爽,也更尽兴~~~

《尚书吧故事》读后感(四):“越阡度陌,互为主客”——扫红《尚书吧故事》读书笔记

“越阡度陌,互为主客”——扫红《尚书吧故事》读书笔记

这是位于深圳书城中心城的尚书吧店主之一扫红发在博客和天涯论坛上的文章。尚书吧开于2006年11月6日,是一家装饰古典的二手书店兼酒吧。这本书讲的自然是店里发生的人与书与酒的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原本也极其寻常,顶多是有些个性,称不上什么珍闻轶事。扫红自己也说:“我凭一时之念写下他们的种种言行,或有趣或天真,或无知或轻佻,都只是时间溪流里最不确切的一个横切面!”(P60)但其可贵之处,我觉得是透过日常的观察、描摹与记录,见出作者及其笔下人物的兴致情怀。

譬如她写店老板马刀,放弃香港的悠闲日子,来到深圳开这么个二手书吧,于书和酒之外,“兼带经营着一份理想”(176)。扫红说他:“眼睛闪着婴儿般的光,纯净无碍。如果他开怀,笑声就会透明得像秋天的风,从树林中俏皮地穿过。”他从不大懂得内地的消费习惯,到慢慢学会砍价、坐当地的公共汽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对此,“我既担心他完全地被现实同化,又希望他在现实里达成理想,而我能做的,就是一起走一段路,彼此相顾。”(P177)

作为亲历书业者,扫红也对理想主义有更深的体会。比如她劝意欲开类似书吧的小姑娘说:书店经营不易,合伙开店更难,“你有多少个朋友可以拿来冒险?”(P208)她在面对顾客的苛求时冷静反思:“我只是我自己,我不能为了做别人希望中的扫红而刻意清澈;尚书吧也只是尚书吧,它可以承担几个人、一群人的梦想,却无法承担每一个喜欢它的人的愿望。……尚书吧既是大家的梦和理想,也不是梦与理想,因为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运营的实体店。”(P216)

在扫红的笔下,尚书吧隔壁二十四小时营业的星光阅读栈的孙重一经理也常被提及,并且实在是个可爱有个性的人。他对书籍装帧情有独钟,买书都是按着书籍装帧的设计者来买。但是我并不赞同那种“封面好看了,再破烂的书都会买”(P62)的做法。世间万物搜寻不尽,你还是要有所取舍。

《尚书吧故事》,扫红著,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25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篇目:《春雨时节》《旧书如美人,哪堪流复转》《最好的客人》《孙经理受伤了》《处处皆道场》《没有展开的世界》《书故事<琴轩集>》

《尚书吧故事》读后感(五):我们离世俗有多远?

窗外依然是浓的化不开的阴霾,秋将尽,冬的冷冽换了大街上男女女女的装容,这样的日子原本应该躺在床上读一本好书,远离尘嚣的。只是,我却没有这样的闲福。

表姐和表姐夫带小外甥女到北京来看病,二姑千叮万嘱要我去照顾,即便是远房亲戚也应该去关心的,何况是近亲,因此,到周末,我自然是带着礼物奔赴医院了。

然而,还是舍不得书,遂把《尚书吧故事》放在手袋中,在坐地铁的路上翻几页。

爱书的人没有不喜欢书店的,只可惜,就像我这样爱书的人也选择了在网上买书,就像扫红说的,一来图便宜,二来图方便,送货上门,随时可以退货的服务,硬生生让我从光合作用,单向街,观望书房退避三舍。

因此,扫红不能只卖书,她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以酒养书。其实我倒觉得这很好,自古以来,诗酒趁年华,书和酒就是不分家的,杜牧不是说过落魄江湖载酒行吗?无酒怎么能成诗。当然,扫红肯定是希望到尚书吧喝酒的都是这样风雅文人,而不是野鸳鸯,或是溜须拍马的商场中人。

只可惜,理想归理想,除非我们真的像刘禹锡一样建一陋室,只允许志同道合友人登门,其它俗人全都谢客,否则,又怎能和碌碌车马中人绝缘呢?

当然,也因为这些与书没有太大关系的不和谐因子,尚书吧的故事多了些色彩。然而,也正因着这些利益的考量,才能洗练出更纯粹的情怀。只有把理想放在世俗中时,你才能见到她的光彩,否则就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了。那种养在温室中的理想,迟早见着风雨后会早夭。

这倒让我想起白鹿原中的白孝文,一向被父亲教导的知书识礼,可是一见到田小娥就打回原型。因此,红楼梦中,才有太虚幻境宝玉试云雨,为的就是他早日明了情爱为何物,而不至于在未来为其所伤。所以,我一向以为人只有经过了恶才能真的懂得善之为何物。

读着尚书吧里发生的书人书事,酒人酒事,心中感概万千之余,甚至涕泪四流,只可惜,地铁终将到站。当我收起书,在医院门口见到表姐和姐夫时,立马有回到现实的感觉。

在老家的亲戚面前,我总是显得少言寡语,这在朋友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倒不是因为我和他们教育背景不同,因此没有共同语言。说到底,在他们面前我总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孩子,拿塞塔姆布里尼说汉斯卡斯托尔普的话,就是“生活中令人忧虑的孩子”。因此,是我自愧。

表姐比我大四岁,已经是二个孩子的母亲,她与姐夫在鄂尔多斯开了一家店,两个孩子都很可爱,日子也算是殷实。姐夫与表姐感情很好,可谓夫唱妇随。

他们不会看很多书,也没时间思考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但他们所做的无不是最贴近于生活本质的事情。表姐去鄂尔多斯的第二天就盘下一家小超市,她告诉我,那家超市第一天就帮她挣到了2000元。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而表姐之前没有任何经商的经验。她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依着直觉,而她的直觉把她带向更富足。

姐夫个性冷静,非常疼爱表姐和孩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可以住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孩子们能够上最好的中学与大学。这些愿望如此清晰,因而让他们无比坚定的向其迈进。

而我呢?思考,再思考,不停的思考。读破诗书却依然找不到生命的答案。

回家的路上,我坐在银泰下的冰激凌店,看着那些时髦的有些张狂的都市男女们,再次翻开《尚书吧故事》,我不禁问自己:你究竟离世俗有多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