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100字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是一本由[法]罗兰·巴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一):mmmm,很符合这个硬朗的年轻人

还是喜欢他老年的恋人絮语,少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无法弯曲的思维。神话修辞术,批判,批判,后现代的鲁迅。对社会上的偶像崇拜和扫盲工作做了很多的贡献。

“《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1957)、《符号学基础》(1965)、《批评与真理》(1966)、《S/Z》(1970)、《文本的快乐》(1973)等等,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也可视为巴特对文学研究工程延伸而成的一套思想体系。生平参见《罗兰·巴特论罗兰·巴特》(1975)、《偶遇琐事》(1987)等,后一本书由友人编辑出版,应该是他唯一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的文字。”

“同性恋”有点搞笑了,老家伙始终忘不了带给这世界批判。最后的恋人絮语回归了托尔斯泰似的EROS,遗憾!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二):特别通告!

刚从当当网订购了《神话修辞术》,搜索到博客“Out of noise”的有趣评论,转载了,与大家共享。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positron.blogbus.com/logs/46085239.html

《神话修辞术》,即Mythologies,作为上海人民再版的“罗兰·巴特文丛”中的一本,已经出版了!这一次的Mythologies是屠友祥的新译本,原来错译,误译百出的那个台湾译本可以扔了。

题外:期待屠友祥氏能把中国人大出的那套罗兰·巴特也重译一遍(话说中国人大那帮人——李幼蒸,张祖建,绰号怀宇的张智庭等等——快赶上以陈永国为首的清华帮了!他们不仅大肆糟蹋了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他们甚至将翻译的魔爪伸向了德勒兹!大哥,你们就行行好吧!陈帮主,你就给我们留条活路吧!)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三):由此书想到那些“比火腿还薄的友情”

读巴特《神话修辞学》时想到的:在这个类型(充满各种主题的个体)的世界里,女性本身就类型来说时常会遭受到各种威胁。这威胁有时来自父母,有时来自男人的目光,有时也来自女性群体内部。就第三种情形而言,“女人之间的友情”是解救困境的途径,它暂时化解了精神上的危机。可一旦这种具有缓和作用的方式遭到失效。这时,某些空幻的弥补手段就自动出现了——如:沉默、想得开、自我欺骗、保持希望和距离——使得失败的行动变得高贵,其目的旨在将人际关系中失败的体味进行升华,使自身(尤其是具有忧郁气质的个体)对抛弃感、无用感具有一种免疫力,从而保护女性主体的完整感。正是出于对自身完整感的维护,为“女人的友情,比火腿还薄”这句台词,提供了一种奇特的解释。 (配图自日剧《我不能恋爱的理由》)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四):神话学的概念

罗兰巴特构造的神话学系统如图所示,是一个二级符号系统。

第一级的系统是一个语言学系统,由能指和所指组成符号。第二级的系统才是神话的部分,符号成为了第二级系统的能指,和第二级系统的所指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符号。而罗兰巴特为了区别于第一层的符号系统,把第二层的符号称为是形式,把神话的表意功能称为是意指作用。

罗兰巴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应当还没有转向晚期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倾向。比如他依然假定了有一个自然的语言系统,本身没有发生神话的意义扭曲。当然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所表述的观点是存在问题的,他假定的“元语言”并非就不是另一种初级符号系统的次生系统。

为了通俗理解这个问题,下面举例: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能指和所指是什么意思?

能指和所指来自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的概念。能指是形象,所指是概念。

比如当我们认为玫瑰是代表激情的。在这里,玫瑰变成了一个符号。玫瑰的意义是被赋予的。也就是说,这里存在着两个东西,一个是玫瑰的形象,一个是激情的概念。而符号是两者的整体或者说两者的复合。

这是语言学层面的东西。

其次需要了解的是,神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罗兰巴特的一个创生。

他认为渗透到社会当中的不单单是纯然的“自然”语言,更多地是存在着多样的神话修辞。神话不仅仅是人们在民俗学/考古学发现的种种泛灵论的古老传说,更是充斥在现代巴黎的种种景观。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形塑了今日的神话,这也是为什么他选取了许多碎片式的文化景观作分析的缘故。因为他想通过这种批判来解释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伪善。神话本身是派生于语言系统的次生符号系统。罗兰巴特正是意图揭示现代神话的真相。

最后,我们好好聊聊形式和概念(所指)。

符号在第一层次的系统当中是语言系统的末端。在这一层次当中,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它本身作为一个能指,按照索绪尔的理论来说,具有任意性,它包含的意义是丰富的。(最起码罗兰巴特假定是丰富的......)

罗兰巴特说,当说我名叫雄狮这句话。

当不与一个概念结合的时候,当没有具体语境的时候,这个句子能够包含丰富的意义:我是一头动物,我是一只雄狮,我生活在这样的森林里,我刚捕猎归来,大家要与我分享我的猎物,但我作为更强壮者,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将所有猎物归于我自己,其中最终的一个理由就完全是因为我名叫雄狮。

可是当这句话放在外国公立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课本当中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这是个例子,用来举例阐明法语的表语的配合规则。而在这样的使用当中,我名叫狮子这句话的意义就贫瘠了,和所指我是一个文法例证结合在一起说明了自身的用途。神话的根本特征在于适应性,它总是针对明确的群体灌输概念。(比如文法的例证性明确针对一年级的学生。)

为什么要揭示神话的真相呢?

罗兰巴特认为神话的本质是一种扭曲的关系————把神话的概念与神话的意义连接起来。符号在神话当中脱离了自身的历史,抽象为了一个高度形式化的能指。而潜在的概念又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掩盖自身的痕迹。这种神秘化/神话化掩盖了事实本身。

可参考神话学《葡萄酒和牛奶》的部分,或者黑人士兵朝法国国旗敬军礼的例子。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读后感(五):日常琐碎里的神话解读

之所以今天在这里献丑说这本书,因为下午看了一半,确实被罗兰先生如此富于观察和睿智的大脑所折服了。有那么一些时间,我在想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自由式摔角、作家相片、电影里的刘海、葡萄酒和牛奶、洗衣粉……)这些是否真有意义,或者如此解释会不会有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但几篇文章看下去就会发现,罗兰先生对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琐碎之物有着自己独特而吸引人的解读,并且通过他如此的解读,我们发现那些原本无聊的东西变得有了某种文化、历史和与他所连接的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一系列人类几乎是无意识的造神行为。

罗兰先生通过对这些看似平常事物中的某个符号进行分析,很多时候在他的解读之下,我们发现这些符号的出现在某个地方或是被某部分人使用,并非无由来或是无任何意义的(虽然往往这些意义大都出现使用者的无意识之下)。通过对这些符号来源的探索和与他有联系的文化、心理甚至是某种情感和哲学的分析,罗兰先生向我们揭露了一个以往被我们所忽视的世界——由符号所构成的世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某种隐秘的另一种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在这本书中分析大众文化的罗兰先生同时也在构建一个联系的世界,即那些被我们所使用、标明和包围着我们的标志和符号并非毫无意义或是死的,它们本身便具有来自于传统的内在意涵,只是我们并未对此深入研究和注意,或有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去分析它们。而在另一层面,这些符号的存在又是人类的在面对世界和社会生活时的思维活动所产生,所以它们与人类形成了彼此链接但在一定时间内又处于平行的状态,好似平行宇宙一般,只有在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和解读的时候,它们才会再次与人类社会交汇,产生链接。而对于这些符号而言,它们之间本身存在的联系最终会形成网一般的世界,从而连接起这个世界,而对于处在其中的我们在很大情况下,则并未意识到所存在的这一种联系。

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这部电影里,刚进时装杂志天桥工作的安迪因为米兰达为了两条看起来差不多的皮带而苦恼时发笑,米兰达问她是否在她看来随便哪一条皮带都可以?不必如此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米拉达问安迪,为什么她穿那件蓝色的毛衣?为什么是蓝色的而不是其他颜色?为什么特定选择这件?在米兰达看来,安迪选择这件蓝色毛衣,即使是无心地从衣橱里拿出来,却依旧能折射出她内心的潜意识,而这一潜意识所涉及的便是蓝色毛衣的蓝色是经过设计师精心挑选的,而非随意为之。设计师设计出这样蓝色的毛衣,高级时装,带起时尚风潮,然后变成成衣,然后被廉价的服装店反复的复制和生产,最终被安迪购买,进入她的衣橱。所以在安迪这看似随意的毛衣选择背后,由于这些符号的存在而暗藏着一根悠长的文化线索甚至是历史起源。在这一场景中,我们能看到罗兰先生在这本书中的身影。

而在著名的建筑师文丘里那本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奠定理论基础的书《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他分析历史中存在于建筑上的那些元素,并提倡建筑应该对这些元素进行借鉴或是集成,利用它们自身所存在的文化与历史性来体现实际世界中的复杂与矛盾性,并通过建筑师之手,把它们完美而和谐的融入现代建筑中。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有着浓郁的复古和折中性。他们并非如后国际主义风格那样的教条和僵化,甚至是极端,而是选择性地借用建筑的历史元素在建筑商体现,通过这些元素(符号)体现建筑所应该具有的传承性和历史性。

通过对这罗兰巴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尽可以不去管那些被后人所总结的理论,而只是根据自己所思所想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我看来,罗兰先生的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唤醒我们对曾经所忽视的那些日常生活和人与人交流以及与社会交流时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的注意。在他之后那本优美的《恋人絮语》这本书里,他三三两两地分析诉说着恋爱中的那些看似无意识和无知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情感与某种心理。英国作家伍尔夫在自杀前留给丈夫一份遗书,其中写道“要面对生活,了解和认识它,只有这样你最终才能爱上它。”而罗兰先生这本书所唤醒的正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忽视,对于那些琐碎、无聊和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集体思想或动机的忽视。

2014 12. 14 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