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企鹅经济学史》读后感摘抄

《企鹅经济学史》读后感摘抄

《企鹅经济学史》是一本由[英]罗杰·E.巴克豪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经济学史》读后感(一):读前引导: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术史观

经过了这么多年,这本经济学史终于得到了再版,希望这次企鹅丛书的名号可以祝它取得更大的影响力吧。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是否为科学或社会学科是否是科学还是一个有待考察的事),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在界限上具有模糊性。界定本书的范围成为作者的第一项任务。正是从这项任务中,作者陈述了他审慎的学术史观。

经济学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学的历史,不是经济的历史、经济事件的历史。由此看来,本书的范围就被限制在思想学术这一区域内。然而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人文学科不可能做到学科间的孤立,因此在阐释历史上的经济学时又不得不牵涉历史中的事件、历史中的人物、历史中的哲学等。因此,作者似乎更像是以经济学为线索,梳理了一条人类思想进展史。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始于亚当·斯密;然而作者的论述却是从古希腊荷马与荷西俄德开始的。作者本人也承认,古代先贤或许没有自己的一套经济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经济思想,并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甚至能从《荷马史诗》和《神谱》当中发现隐秘的线索。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对经济这一概念做出更加广泛的理解。而本书更像是关于经济思想的历史,并非仅仅是作为学科出现的经济学。

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出现而持续至今。经济就是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等活动,而经济思想也随之产生。并不是说经济思想始于荷马荷西俄德或者说古希腊,只是他们作为一个追溯的起点能在脉络上比较合理。把经济学归功于亚当·斯密也很大程度是因为,现代人狭隘的把经济理解为货币与市场。

前面提到,本书更多是经济思想的历史。而古代的经济思想不可避免的包含在一个非经济学的思想体系中——比如柏拉图哲学和其他神学家为市场交换所进行的道德神学辩护。由此看来,经济学不能被孤立地看待;现代只是因为学科的分化而让其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然而这些人文学科的根源却是模糊不清的。因此作者虽然主线是梳理经济学或经济思想,却不得不展开整个人类思想谱系的画卷;而经济思想进展的脉络,也可以在其他思想的进展中找到依托。

了解完这些,你就可以放心的打开这本书开始你的阅读了。

《企鹅经济学史》读后感(二):洞察经济学之逻辑,透见历史政治之演进,通晓社会人性之本质

众所周知,世界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完全体现。古往今来,人类群体活动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而利益的得失都会通过经贸活动来实现,无论是早期受困于地域限制进行的局部贸易活动,还是现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全球贸易活动,都是各国利益的主要承载手段,这是本质。

经贸往来,主要是为了实现利己排他的交换过程,人类会做出各种认为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的的行为,引起矛盾、制造冲突甚至于发动战争都是行之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所以,经贸利益一直都是这个世界的主题,更是推动世界前进最主要的力量。

由英国著名经济学者罗杰·E.巴克豪斯著作的《企鹅经济学史》着眼于人类历史三千年来,世界经济活动在人类和世界发展史上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以及过程中都有哪些决定性的历史事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然后进行深思、总结和展望。

自古以来,在人类聚集的地方,总会出现贸易和经济活动,从以物易物、金银易物到法币易物,这些贸易活动的频繁与否,决定着当地的富裕程度,越频繁,证明越富裕,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贸易活动的交易双方,从交易的商品种类、数量、质量等各方面来看,从来都不是对等的。如果交易双方经过友好的商谈,你来我往,大家一起商量,那么贸易活动就可以维持下去,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交易双方没谈拢,互不相让,所出具的谈判条件均是利己排他,那么很显然,就只有通过冲突和战争来解决双方的分歧了。

从古代世界到中世纪,从17世纪到现代世界,作者对于长期经济研究非常沉迷,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罗马帝国的衰落,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科学,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从世界大战到战后秩序的重构,从地缘政治、贸易纷争、国际博弈、社会民生、制度规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用来阐述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世界经济三千年来的发展,以最近两百年最为迅速,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在这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就完成了西方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进程。现在,中国经济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本书重点从宗教层面极其代表人物在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作用讲起,这是一个切入点非常难的领域,那些人物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小的缺陷。经济学从来都不曾与政治学、自然科学和宗教与哲学分离,而是作为一个发展的统一体看待。

虽然本书的内容并不太容易理解,但其内容从实质上还是非常通透的,就像书中所言,一书三千年,洞察经济学之逻辑,透见历史政治之演进,通晓社会人性之本质。

《企鹅经济学史》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企鹅经济学史——帮助经济学家找到自己在宏大叙事中的定位

收到贝页图书出版的《企鹅经济学史》,第一时间进行了阅读。该书的封面写着“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的经济思想史”,时间跨度不可谓不长,而“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不可谓不大。实在佩服作者能用短短27万字加以概括,甚至对一些重要学说的核心观点加以解说,且我认为未曾遗漏一段重要的思想与相关历史。

为了实现信息的高度概括和有效整合,作者在序言中便做出了重要铺垫——阐明何谓经济学史、何谓经济学、本书的视角以及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这些铺垫有效引导了读者对本书形成正确的预期——否则总会有一些读者期望看到经济史而非经济学史,总会有读者诧异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概念的频繁出现,总会有人责难作者怀抱现代观点评价历史,总会有人因为着墨重点的交替而迷茫。

我认为这本书是面向对经济学知识有广泛且深入了解的“专业读者”的,因为阅读本书的主要乐趣是看到经济学概念与理论的发展脉络。作者在最终章的最后一句话或许正是他的写作目的——“它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视野,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处于什么位置。”

本书站在足够漫长的历史的演化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大叙事的整体视图。从柏拉图理想国度中的家庭管理到亚当斯密的生产效率改进原理,到马克思导师资本积累与分配的历史演化规律,到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凯恩斯等人围绕货币展开的一般均衡分析,再到现代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与非传统经济学的零星前进。绝大多数属于过去历史的经济学家(广义)与经济学思想都在书中有所提及,甚至读者还可以伴随论述回顾一番亚当斯密、马克思等人的思想要点。

当然,要把巨量的信息融入一本薄册子并使之有条理,需要一定的技巧。作者基本上选用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混合方式来组织内容。对于年代最早的古希腊到18世纪的时期,由于经济学未形成体系,难以按照主题进行划分,因此主要依据时间顺序组织,前六章的标题即体现了这点。之后由于经济学发展的阶段特点、区域特点或主题特点已较为突出,因此按照一定主题进行组织,也因此后面部分的章节便不再严格按照年代进行排序。例如第八章“欧洲历史与理论的分裂(1870-1914)”与第九章“美国经济学的兴起(1870-1939)”便是相近的年代,又例如第十一章“计量经济学与数量经济学(1930年至今)”之后,第十二章“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主义(1870年至今)”又退回到了一个稍早的起始年代。

我认为两个阶段的历史读起来是饶有趣味的。

一个阶段我称之为“道德哲学时期”,即古代世界到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这段时期不存在专业的经济学家,主要是一群哲人怀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而进行思考。如何让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人类对物质应当有怎样的态度?如何创造财富,又如何分配?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被充分解决,我们在宏观层面已经具有了一定认知,因此在微观层面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制度、法律、文化等因素深入探讨,得出的经济政策或管理方法等研究成果又反作用于经济学宏观层面的发展。道德哲学时期经济学史的乐趣在于重新审视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许多概念——稀缺性、货币、经济学、劳动分工、理性、公平等。事实上有些概念在今天也相当"高级"。

另一个阶段我称之为“政治经济学时期”,这段时期主要由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等后世可称之为政治经济学家的伟人组成,虽然“政治经济学家”这一称呼显然埋没了哲学家这一身份。这一阶段的学者本质上仍然是道德哲学家,但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系统性的方法,用于构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念或对其进行批判。本书最大的贡献之一我认为就是卡尔马克思部分对于《资本论》的梳理。这本书太过艰深,我书架上的那三大本翻过两遍便不愿意继续研读,后来跟着王德峰、张俊山等教授的讲座进行过学习,然而在本书中又领悟到了一些它新的魅力。

然而对于近现代的经济学发展则显得较为简略了,私以为这也是无可奈何——经济学在近现代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其涉及问题领域的广度,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之驳杂程度,实在难以概括。正如开篇时候作者讨论的,经济学可以被视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军事行为、文化现象、婚恋现象……事实上也已有以上应用。博弈理论的系统化体系化更是给经济学赋予了强大的解释力和“正统”的外衣。于是本书这部分内容只能有所收敛,作者简单介绍了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发展,福利经济学的近况,讨论了经济学应用领域的扩展,并就“非正统的经济学”进行了一定讨论。而所谓“非正统的经济学”,主要就是指科斯等人开创的以交易成本概念为核心的制度经济学。

总结来讲,《企鹅经济学史》是一部更多关于20世纪及之前经济学发展的记录,可以帮助经济学者找到自身工作与先贤的呼应。这种回望过去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面向未来,却可以令我们感到在当下立稳了脚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