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摘抄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是一本由刘卫华 / 张欣武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一):哈佛女孩刘亦婷

《早期教育与天才》,《卡尔威特的教育》,《彩色世界童话故事》,《昆虫世界漫游记》,《文化苦旅笔谈》,《情感智力》。《幻乡魔迹》,《荒岛奇遇》-凡尔纳。《应用文写作概论》

给孩子买一个显微镜。

灾难对于没有遇到的人概率是万分之几,对于遇到的人,概率是百分之百。

用拐卖妇女儿童的案例教育女儿。

三岁的时候母亲针对孩子的问题做客观的性教育。

送给老外双面绣以及彩绘民间故事。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二):想像她学习但是不想成为她

我看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的佩服刘亦婷的父母,不得不说她的父母对她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而且她的父母本身的教育环境就比较好,家里也都是大学生,还有北大的爷爷,在如此良好优越的家庭里,再加上女孩天资聪慧,上上一个很好的大学也不是不可能的啊,在看书的途中,觉得父母对于子女那种循循善诱,对于小孩良好习惯的培养都恰到好处呢,培养她的各个品质,比如坚持,谦虚,观察力,积极性,高情商,为人处世,意志力,自制力,对于她生活习惯的培养。。。她培养她小孩不要被外界所影响,要坚持自己的专注力,其实我现在真的是觉得每一个小孩都有她自己的位置,属于她自己的位置,只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找到,总是有太多的遗憾,我觉得我是支持良好的教育的!!因为太重要了,我是我家里面唯一一个大学生,家里面没有一个考出来的,但是我到现在才知道,努力奋斗的意义,小的时候遇到很多事,因为不会表达,我不敢问,总是很受伤,因为从小我就被说性子沉,但是我吧,也挺喜欢的,我现在在想想在我迷茫的时候好像都没有人可以指引我怎么选择,然后我想如果我出生在一个读书的家庭又会怎么样呢?但是也有不好的啦,我可能会压力太大,与其这样,我还是想要自由一点,所以我想说,我想要有,刘亦婷的品质,但是不想成为她。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三):《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

很是触动。

前一本看的是介绍刘亦婷的经历,而这本则是她的父母培养她成人的纪实。

母亲离婚后一边带着孩子,一边自己进修学习值得敬佩,属实不容易

继父也待刘亦婷很好。书中有一段话深得自己心

“在对待婷儿的态度上,他当时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很容易———-当一个受婷儿欢迎的父亲。这只需要他对婷儿态度和善,多关心少约束,就可以轻松愉愉快做到。另一种选择就艰巨得多——那就是当一个教女成才的父亲。因为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心智和辛劳,才有成功的希望。”

彷佛看到了自己的爸爸一样。爸爸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有时候碰到爸爸的朋友,都会说爸爸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不容易。确实如此,从小到大,陪伴管束着我。当然与书中父母的教育相比,还是差了许多,但是相比同龄人,绝对是高出一定水平,毕竟十几年的良苦用心,为了我也放弃了不少东西。

回顾以往,爸爸雷打不动早起为我做早餐、饮食的合理安排、风雨无阻的接送、操心补习班、关心学业……等等

当然其中也不乏也存在不好的教育地方与原生家庭带来的痛。上帝开一扇窗同时会关上一扇门

看完有时候在想,要是当时爸爸耐心看完这本书,自己的成长轨迹大概有所更改吧。

但还是很感激长达十几年爸爸在自己身上所花的心血,以及还有妈妈在旁的默默付出。

这本书总体是非常不错的,但不意味着看完也能培育出一个哈佛孩子,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总体提供一个培育孩子的方向与细节

另外哈佛女孩刘亦婷她的家庭背景也不容忽视,亲人文化程度蛮高、都很有文化素养,积极参与科学育儿,这一点也是大部分人难以比拟的,这年头,婆媳关系,家庭乱如麻等其实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输了一大截

关于对此书一些人的排斥,大概是刘亦婷年少时说要拯救报效祖国,但却最终定居美国与白人结婚,也是个人选择罢了,何必去品头品尾,带来的只不过是激进、气愤而已,没必要自甘怒火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四):百年树人

为什么打5星? 1.愿意把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别人,这种行为非常值得称赞。 2.作者从一开始就写日记,所以保证了内容的可靠性。否则,成功了后再回忆来时的路,心态变了,内容会有很大偏差。 3.内容写的不错,真实而诚恳,挺好的纪实文章。

为什么看这本书? 获取自我教育,以及教育弟弟,外甥的经验、灵感。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百年树人。观察身边的人,都希望教育孩子和买东西一样,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付钱,马上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一种懒,一种不愿意付出的表现。教育孩子,就像种树一样,得日以继夜的呵护,长期付出,还得方法得当。最终能不能结出想要的果,还得再加上不能控制的运气的因素,比如合适的光照,不能有自然灾害,最终才有概率结出想要的果。而现在的父母最大的付出,就是给了金钱,或者是一句句的啰嗦,一声声的怒吼。明明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自己懒,还得出一个孩子天生教不好的结论。

对于自我教育的启发? 1.认清一个现实。相较于刘亦婷这样的人,我丧失了很多优势。她在小时候,父母就帮她养成了番茄钟的习惯,而我一把年纪了靠自我领悟,才开始训练。这不是自己不够优秀的借口,而是认清一种现实,在面对和不同人的差距时,能知道部分原因在哪里。因此而让亲朋好友重视孩子教育,以及在带跑阶段丧失优势的我,在现阶段要更加努力才能抹平差距。 2.千里之行,基于跬步。刘亦婷每次玩,都需要写日记。长年累月的积累,对她的写作、观察等基本功,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想要成功,就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入手。 3.收获=付出。想要比别人赚更多的钱,去更多的地方旅游,住更好的房子,就不能比别人玩更久的王者荣耀,上天是公平的。

对教育弟弟的启发? 激发兴趣,激发斗志放在第一位。接下去是军师教方法。过程中抓执行。

对教育外甥的启发? 引导好,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没有刘父母那样的雄心壮志,雄才伟略,但是写日记、观察生活,这些易操作的小事先做起来再说。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读后感(五):刘亦婷,不可复制的成功

不小心进了刘亦婷吧,里面很多人在谩骂,很多人在讨论:一个哈佛本科毕业后,直接进了美国某财团工作、成为美国人、嫁了美国人的女生,有什么资格,担任我们这一代人这么多年的偶像与标杆?

里面质疑最多的,就是,刘亦婷的培养方式明明是应试教育,她的父母凭什么说是素质教育,并推荐大家照做?

以及,刘亦婷进入哈佛,到底有多少是她自己努力得到,她deserve it 吗?

(一)

回顾一下她的轨迹:读书优秀,从小按照尖子生的模式培养,某个机会去美国交流,申请哈佛,进入哈佛。

前面的部分,与国内大部分的“优等生”是一样的。后面的部分,似乎石破天惊,虽然这在现在也不算什么,只不过在80年代,哈佛听起来仿佛比清华北大不知道高级多少。中间的环节,是契机,是很多人没得到,而她得到了的机会。

这样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当时国内的闭塞。许多优秀的学生,都眼睛只盯着北大、清华,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出国读书,更别说哈佛了,所以她的竞争对手特别少。

跟新东方的一些老师聊过。他们说,中国人考哈佛,其实不是跟美国人竞争,而是跟中国人自己竞争。哈佛针对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好像还包括澳大利亚)是有名额分配的,这个名额,考的人越少,当然越容易考。

这样做的原因,是哈佛为自己的学生准备“同学资源”,让这些未来政坛和商界的精英们走到哪里都有帮得上忙的人。因此,许多国家的王公子弟或当权者子女,无论成绩怎样都能进哈佛。

刘亦婷所在的时代,学生们的英语普遍不太好,而她就读的是外国语学校,这是她的最大优势。此外,她的高中成绩不错,分数摆出去很好看。她还拍过电视剧,足以作为社会活动的内容了。这样的背景资料,甚至是她“中国人”的身份,在当时申请哈佛,都会有很多的优势。

(二)

刘亦婷有错吗?

试想一下,刘亦婷的某个同龄人,当年没有获得这个契机,而是在北大、清华或国内某所不错的高校完成本科学业,然后考研进入美国某所常青藤盟校,之后进入美国某个财团工作、获得绿卡、在美国定居……能不能在中国引起这样的轰动呢?虽然,他们和刘亦婷付出的聪明勤奋差不多,所追求的东西也差不多。

刘亦婷其实并没有比她的同龄人更好,她父母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投入方面,应该也不会比普通的北大、清华生更多。但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她进入哈佛,似乎正好迎合了中国人对外面美好世界的希望。哈佛,在他们心目中相当于钱学森、钱三强、爱因斯坦……

看到,采访里,刘亦婷说,她考哈佛是为了减少中国的贫困人口……多么符合主流的话语啊。虽然,也许当时她是真诚的。

等到出去了,刘亦婷应该很快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哈佛并不能承载那么多东西,自己所能做的有限。最多也就能顾好自己和自己的小家。

许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许多人都是这么选择的。但只有刘亦婷被骂。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她和她的母亲招摇和得瑟得太凶了。普通老百姓心里的期望值达不到,OK,开骂。

但是,她们早已获得了收益,书的版税在那时可是天文数字,还有父母出名后可以获得的种种好处,甚至刘在美国找到的工作,谁能断言,一定与她在国内的名声无关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