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1000字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1000字

《奢侈品之战》是一本由fa ma dong著作,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一):一个委屈的力荐

可惜了一本好书,一个好作者。

这是我老板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她因此在书出版以前为书写了序言。

我也因此有幸拿到了这本书最早的样书。

译者很认真,一丝不苟,文笔精到。

可是,一本写奢侈品的书,包装成这样,而且是在欧洲如此有名的一本入门读物,包装成这样,委实可惜。

本来可以卖出80一本的价格的。如果品牌们愿意加入,如果出版社那位编辑有一些奢侈品概念。而且,也许能卖疯。

不管书做成了什么样的失败。内容,是绝对值得一读的。力荐。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二):又是一本让我动怒的书

本来觉得这个书也就这样吧,后来看到前面一个姑娘写的备注,两行繁体字,key words如:“难得”“深刻”“好书”“翻译得不错”之类。

我就不淡定了!!!!!!!!!!!!!!

不!!淡!!定!!了!!!!!

静下来想想,其实这本书最适合的读者应该就是不严肃不较真的,看看八卦与时尚名品的who's who的,或者是在旅途中打发时间的读者。

——就好像我在书的扉页上看到之前借阅者留下的娟秀的字,“‘奢侈的对立面并不是贫穷,而是粗俗。’贫穷与粗俗一个是金钱一个是气质,何来比较?”……我想这位姑娘至少读得挺欢,才会遇到疑难而且在图书馆的书上留下墨宝的。

——那么这本书,它有八卦,有插图,有暧昧,有传奇,还有名牌,也不错。

1 它与奢侈品营销关系不大,基本上是一本传记。

2 它是一本传记,而且浓墨重彩地把lvmh和gucci之间的爱恨情仇叙述得如数家珍,穿插着一些余兴节目把ysl、prada等等的唱歌跳舞描绘得惟妙惟肖;而我只要在台下拍拍手就好了,不,优雅一些的举止应该是点点头就好了。

3 它是一本传记,而且被杜撰或者ps过了,所以充满了机遇/戏剧/传说色彩,我个人认为它是没有一个方法论似的结论和主线的,传记嘛。当然会有个中高手从它的小故事里悟出深刻的心得吧,我可不可以优雅地看看笑笑?

4 它是一本传记,我想它的原著其实还是有些浪漫、猎奇、扫盲的价值,但是,它的翻译真的糟透了,糟透了,透了。

所以这个书不但不适合我,而且本身也不好。就是不好。

但是这本书适合某些读者,必须的。

293页38元呢。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三):The battle of Luxury Brands

从季风的会员杂志上看到了这本书的简介,第二天就跑到季风买了回来.也许进货不多,买的时候只剩下一本了,封面还有些印记,最后还是决定买了下来.

其实如同这本书的介绍一样,通过LVMH收购GUCCI这一案例,把奢侈品集团之间的商业竞争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也带过了一些品牌的历史.所以,可以了解到GUCCI在之前经历的混乱期,也知道了现在LVMH的老大也并非LV的后人,也是通过商业操作,最后以官司了结才得到LV的.而DIOR,YSL等等品牌与这两个集团的关系也一一展现,同时还介绍了HERMES,PRADA等等.只是可能这本书写了也有段历史了,倒没怎么提起TOM FORD离开GUCCI的故事,而COACH对奢侈品行业的挑战更是没提起,估计法国人对于这个美国品牌根本没正眼瞧过一次.

通过这本书,能了解到一些奢侈品的历史,但是更重要的是奢侈品的一些商业操作.比如GUCCI为了不被LVMH收购,而去和巴黎春天联合,之间的具体操作过程,对于喜欢经济学的人来说还是蛮有意义的.

但正是因为这本书既涉及到了奢侈品品牌的历史,而包含了大量的商业常识,所以翻译是这本书的一大问题.首先,书中大量提到的人名,完全应该在中文后面用括号写出英文或者法文,至少在第一次出现时应这么做.尤其是提到的很多品牌,在中国,很多奢侈品品牌都没有正式的中文名称,更别提一些还没进入中国的了.所以直接用中文生硬的代表那些奢侈品品牌,难以让人接受,说不定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是哪个品牌,如果用英文就容易很多.

最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对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行的翻译,摩根斯坦利翻译都还好,居然把PWC翻译成普利斯水房库珀会计师事务所,雷死个人!!拜托不要音译好吗?不懂去问问人也好,明明是普华永道.而把高盛,翻译成高德曼萨克斯.真是非常让人无语,就如同清华教授把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一样.这是本书最大的失败之处!!

《奢侈品之战》读后感(四):奢侈品之战,奢兮?站矣!

在法语课的间隙,把前段时间购买的《奢侈品之战》一书啃完。数月前在周末画报的Review版面,看人家老大邵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介绍,心头有些痒痒,颇有不可即得之恨意。幸而,在学而优书店闲逛时,竟在经济学读物中看到了此书的身影。此书竟与巴菲特、杜林普这些巨擘的著作同列,可见此书的舆论评价应是颇高的。

法语课上了七次,水品还是有限。写的句子宛如小孩之作,总被好心的网友提醒笔者的“创意”语法。不过,对于法国的兴趣,虽没有英国大,但依然不妨害笔者对于法国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崇拜。启蒙时代的卢梭、孟德斯鸠,大革命时代的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玛丽皇后,现代的萨特、圣洛朗都是笔者顶礼膜拜的偶像。而”Luxe de France”,更是笔者最为感兴趣与将来极可能与之发生经贸往来的对象。所以,去了解法国奢侈品近年来的发展动向,成为了必然。《奢侈品之战》是不二之选,此书不仅涉及时尚、奢侈品的动向,更难得的是此书更多的是从经济、法律的角度解读以法国奢侈品为中心的奢侈品世界。这个角度不仅国内罕见,世界上也仅散见于《Newsweek》、《Times》等少数评论杂志。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此种角度正是笔者应当持有的。以前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奢侈品可以仅是喜爱、崇拜或创造,但如今更多的应从经济、哲学角度切入,探寻奢侈品的根源,知晓奢侈品行业的规则与运作;掌握奢侈品盈利方式与公关手段;探究奢侈品的社会、精神价值;感悟其存在的意义。完成一个从Fashionista、Fashion Victim到Fashion Maker、Fashion Giant的角色转变。此处的Fashion Maker、Fashion Giant与Fashion Insider是有区别的。前二者指的是Bernard Arnault、Francois-Henri Pinault这样的人物,而Fashion Insider则指目前的模特,幕后的设计师、化妆、发型、形象、摄影,杂志编辑、主编等一切与时尚工作有关的人,宽泛来说LV的店员也是Fashion Insider。前者是股东,利益的最终获得者,后者仅为受雇者,是棋子,随时会被抛弃。被动,历来为笔者所不耻。

此书的作Stephane Marchand(斯蒂芬·马尔)先生与笔者所见略同,只是为此书作序的一本三流时尚杂志《优雅Grace》的主编郭彦小姐的思想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粗俗、品味、奢侈、高雅这些词在她的笔下总有挥之不去的世俗气息,或者说让人很不是滋味。依曰:“奢侈品满足了你,哪怕一点点,它就是好的。其他的就交给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有社会学家慢慢谈论去吧。”前半句话不假,笔者很是赞同,但后面一句话,问题可大了。难道奢侈品对于个人的作用不值得主动获取吗?为此,不妨用哲学观点分析一下。从物质论,即唯物论的观点。可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再从冯友兰先生那借来四个境界的学说、从康德处借来“本相”与“现象”的观点点名吾之疑惑,相信会明了些。

冯友兰把人生追求分为四大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可援引《易经》中的“百姓曰用而不知”理解,即本能的发生行为,而不知其行为有何意义,此处尤指人文活动。功利境界,则指大多数处于的以追逐利益、满足自身欲望为目的的境界。道德、天地境界则指的是“觉解”社会、天地,为社会、天下的共同利益而奋斗。道德指的是“全”社会,即现实社会。天地既是宇宙,但与西方科学所指的宇宙不同,是个哲学概念,指所有的事物,即“大全”。其可用康德所指的本相与现象概念理解,本相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现象是本质属性存于现实的表现。何为奢侈品?所有奢侈品厂商都避免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当本质问题被破解,奢侈品帝国可能顷刻土崩瓦解。Hermes的Brikin、Chanel的N 5、Salvatore Ferragamo的红鞋、Prada的尼龙包云云,从成衣到鞋包到香水、化妆品都被扣上了奢侈品的“现象”。那何为奢侈品的“本相”?且让逐本溯源,步步深入。奢侈品是极高端商品,极高端商品的目标人群是社会极富裕阶层,极富裕阶层大都处于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转变的阶段,此阶段极富裕阶层逐渐明了自身缺乏社会义务的实现与人生价值的定位。故前者衍生出了慈善,后者则衍生出了奢侈品、文学、艺术及一众阳春白雪事物。所以奢侈品本质上是道德境界的人类为了证明存在、美化生活而创造的人文产物,其目的在于使人感受存在的价值与社会的美好。此活动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即“觉解”能力。没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面对奢侈品,不仅自身会腐化堕落,奢侈品的概念也必定被误解。

郭主编的观点虽大多功利味浓厚,但她还是有一定的道德境界觉悟的。汝云:“有距离的审美与观望,可能会让你开心,否则就是庸人自扰了。”此观点是在奢侈品业难能可贵的,知晓奢侈品的泡沫与实际价值。有距离,表明理性;审美表示郭主编能把奢侈品艺术化;开心表示“觉解”己之所为,说明对待奢侈品是有特别目的的;而庸人自扰四字,也显示出郭主编的理性。社会进步导致的是社会主体从自境界进入了功利境界。疯狂、盲目的跟着舆论导向走,恨不得贴着时尚。把奢侈品纯功利化。纯粹认为奢侈品是地位的象征或生活方式的代表,更有甚者把使用奢侈品等同于品味、社会地位。

此书讲述的“奢侈品之战”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Bernard Arnault,LVHM的老板,人称奢侈品界的拿破仑。Francois-Henri Pinault,PPR集团的东家,法国第二号人物。他们都是极为矛盾的人物,在利益面前他们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在艺术方面他们却异常痴迷,掌控着世界最大的几所拍卖行。二人本无过节,彼此河水不犯井水,私交据说还不错,但为了Gucci这张超值的潜力股,他们可是争破头了。LVMH要Gucci不是为发展,而是打压,以较小的代价控制Gucci,从而抑制住古弛强有力的竞争,另一方面从这笔投资中获取可观的收益,因为Gucci在1999年时,经过Tom Ford多年的调教业绩增长惊人,严重威胁LVMH的一众大牌。但这一战役确因Pinault的插手,而改变了历史,Gucci为求自保,使出“白骑士”策略,找来Pinault联手。以自身被卖为代价,并将总股本的42%以3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PPR。扩股后,PPR实际成为Gucci的最大股东。不过,Gucci与PPR达成一项战略协议,保证Gucci的独立性,继续发展多品牌战略。毕竟Pinault的主业是零售与拍卖与Gucci的根本利益没有冲突。

此书止笔于2001年,所以Pinault一直以老好人的形象示人。但04年,相信无人会忘却,Pinault把Tom Ford伪挽留,真赶出了Gucci,开始正式掌控Gucci的财政,更把Printemps百货从自己资产中剥离开去,专注于奢侈品贸易。时至今日,PPR旗下的Gucci Group已经收购了Yves Saint Laurent、Sergio Rossi、Boucheron、Bedat & C°、Bottega Veneta、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Balenciaga。术业各有专攻,在各自风格的领域都处于领头羊地位。但LVMH依旧是世界第一的奢侈品集团,PPR仅是威胁,不足为害。

观全书,再专业的时装精都会有渺小之感。笔者也不然,虽然时刻装B,苛求自身以形上学的严密的逻辑分析法看待问题,做到理性,直指本质,但也不得不臣服于该书作者的思想深度与叙事笔法。作者绝对是个道德境界的人,他对各家动作意义与背后的动机了若指掌。做到十足“觉解”,深刻领悟了人类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用儒家《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形容此种人生境界再适合不过了。而这,也是笔者读完此书后的人生追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