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语言学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语言学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语言学导论》是一本由〔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 / 〔德〕汉斯尤格·施密特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33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一):《认知语言学导论》个人短评

本书是一本实用而有趣的认知语言学入门类书籍,框架清晰,推进稳定,例证详实。尤其开头焦点颜色的实验可以最快速地把一个门外汉引入到认知的领域中,不会望而生畏。本书不能说深入浅出,倒可以说成是浅入深出,因为对于每一章的设置都是先由浅显易懂的实验或例证引出概念,然后再进行层层深入、各个方面的探讨,这要求阅读时需集中注意力,以前文知识作为后文理解的基础,所以入门容易深入难。其与国内的认知语言学概论之类的教材最大之区别在于:第一,在概念范畴的表达上没有如刀般明确的界标和如铁般生硬的定义,不去强记大量的次要术语也不会太影响阅读;第二,在经验观、注意观和凸显观的框架下,它对现象的论述是相对开放的,一如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这对激发读者的联想较为有益。从阅读效果上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信息量是不逊于任何国内编著的教材的,而且在方法论上更值得借鉴,读深之后方可迈向更高的层次。这提醒我们,不要单方面痴迷国内编著的概论或导论教材,多阅读译著的原典在某些方面收获会更大。或许这是因为国内很多专家不是理论的生产者,他们只是理论的搬运工。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二):一部分思维导图

内容简介:温格瑞尔和施密特的《认知语言学导论》是最早出现、流行较广的认知语言学教科书。它在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基本框架下,全面而深入地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系统地阐发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般介绍,也有对一些重要专题的深入探讨;不但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而且也不乏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见。内容丰富,见解新颖,注重实用,是读者学习和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蓝本和重要文献。

《认知语言学导论》读后感(三):Notes in reading···

第一部分·经验观

1.原型和范畴

范畴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分类的一个一

物体的边界性让我们更易于“认识”(范畴化)某个物体,比如桌子、人、太阳等所谓的实体

识别整体中的部分(缺乏明确边界),比如膝盖、树干等,即含糊实体(vague entity);另外,颜色、温度等连续统的范畴化只能是一种心理过程。Whorf提出强势的相对主义,即其认识完全基于语言,不同的语言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划分现实;

Rosch对儿童和Dani人进行了实验,发现焦点色的存在,某些颜色先天的更易于识别,对人类来说是普遍的,以及“属”层面的一类物体也有最典型的一个“种”,即原型。比如交通工具最好的原型是小汽车,不那么好的原型是雪橇。同样的是四边形和正方形。原型在范畴的形成以及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关键作用,范畴成员身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典型性。

从椅子到非椅子,对某物认识边界的模糊(fuziness),其边界称为模糊范畴边界(fuzzy category boundaries)。在现实中,这种边界并非概念真空的过渡,而是多种范畴的之间的模糊地带。

原型范畴的属性结构:语境依赖、家族相似性原则、属性列举及属性基础上的典型性等级

属性和维度:Labov将属性(如语境(功能)、体积等)在理论上看作维度值,建立一致性曲线

原型除了属性上的典型性等级划分,整体把握的典型性等级划分可以参考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概念,与完形原则有共通处。我们可能是以功能甚至具身(人的角度)来理解物的,比如农舍的丰富细节、小熊的软毛等。

在生物和心理实验之前,正统的范式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即范畴是有清晰边界的均质单位,所有成员都可以用数量有限的本质特征来描述其共通特性。原型范式,范畴成员并非共有同样的离散属性,但可以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