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摘抄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摘抄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本由Michael S. Gazzaniga / Richard B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6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一):木有标题

很经典的入门基础读物,翻译水平较一般市面上的英翻中要好读很多,阅读起来不会有中文比英文难懂的感觉~在其中找到了很感兴趣的emotio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和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书后的推荐阅读待看,部分文献更新较慢,不如social作为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相较涉及limbic system的emotion部分,更新就相对快一些,到07年左右吧,强调认知心理学而对于neuroscience的谈论比较浅,不过这也是psychologists能够做到的深度了~

BTW:周晓林老师人格魅力和学术水平,都是灰常不错滴~~吼吼吼~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二):认知神经科学:入门第一本书

2018-7-1

近几年,一方面由于AI技术的不断突破,另一方面由于工作遇到的瓶颈,笔者开始对认知领域有了些探索性的学习。而本书,提供了很基础的思考框架结构。

按照费曼物理学讲义中,物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思路;从基础科学的包含层次,对于认知神经科学,少不了生理学、信息论、心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那么在《认知神经科学》这本书里,章节框架上,首先从生理机制角度出发,讲述了生理信号的产生、传递。对于中间环节,编码部分和解码部分,纯粹生理机制似乎无法解释内在机制。正如在信息科学领域,电子通信可以解释硬件部分,而软件部分需要的是另外的知识。

从【感知】到【控制】,简单的是应激反应,复杂的需要其他机能的帮助。

从【感知】到【识别】,是一种跨越。识别意味着需要去区分判断。物理世界的变化和变化的测量,是相对简单的对应关系,判断测量结果是否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是跨越。一些生物的进化,就止步于此了。

能识别,在时间的维度下,不同序列的感知进行比较,进化出【记忆】的机能。

对于物理世界变化,引起的感知所包含的信息,受制于感觉机能的局限性,这种变化的信息也是局限的,不完全的。我们也比较容易理解,有限的功能性,无法捕捉无限的变化信息,当信息负荷过大时,生理机制进化出【注意】,来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脑对信息的记忆和加工,也同样具有局限性,不完全性。大脑的信息处理同样符合物理学的最小信息熵的原理,从感知信号中,抽象出相同、不同,形成特征,这样也降低了信息处理难度。从抽象到符号化,又是一种跨越。

接下来几章,讲意识,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以及相关的衍生命题。在不考虑意识形成机制的情况下,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书里也做了描述。对于意识,笔者在本书中没有很好理解。

综上,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本书中,很多章节读起来难度不大。这本书,很好地展示了,认知科学在研究哪些问题。

展望:让我们再回到本文的第二段,从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到量子物理世界。是不是,量子物理框架下,对认知科学会有更好的启发式的研究呢?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三):脊髄有记忆吗?

【评论】2018/6/13/周三 22:48

科学之路很难走,它的台阶太高了,普通人若没有热情往上走一走,基本上很难够得着它。科学家基本上也没太大热情往下够,他们喜欢申报项目,然后就能拿到研究经费;“往下够”太费神了,因为没有价值。对于我辈而言,要想自己所纳税款不打水漂,只有向上够一够,努力向科学家们靠拢。

认知神经科学有什么用?

也许对普通人来说它毫无用处,但对于那些想与时俱进的人来说,知识就等于“智商”了;知道了,迷信就会少了许多,行事风格也就更靠谱了,这就体现出做事的智商来。

语言习得完全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这也是一种“认知革命”。

脊髓的神经元是有记忆的,它能自动完成“行走的动作”,不需要大脑控制,也不需要外部反馈。

运动皮质与脊髓是分工合作的,它们构成运动系统的“层级结构”。肌肉活动的具体模式不是由大脑结构完成的,它是由“脊髓中的模式产生器”发出的;大脑中的运动规划只是为了激活这种“模式产生器”。

这就意味着,言语功能是通过“具身认知”学会的。通过具身训练,塑造精细的气息控制,掌握精细的“动作序列”,让大脑皮质与脊髓的古老动作能力完美结合,让它与皮质之间形成一种熟练的运动层级,从而记住这样的动作序列。反之,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这种“运动层级”就很难建构起来,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

具身的学习就是为了严格训练,构建一套完整的“运动层级”,从而形成一套皮质和脊髓的神经元的联合记忆。这种记忆不是可以用显性知识描述的,它们也是一种知识,但却是“隐知识”或“程序性知识”。因此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训练达成的。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四):全面科普

1.历史视角。认知即知觉和认识的过程(也就是那些产生意识、感知和推理的东西),而“神经科学则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科学。所以这个标题可以解释为”有形大脑的功能如何产生无形心智的思维和想法。

最早的哲学观点,之后是联结主义(跳到进化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心理学:复杂性是内嵌与人类机体。

格式塔派心理学:阿恩海姆:当与刺激浮现出的性质相关联时,知觉对象被最好的理解。

西蒙提出第一代信息加工语言。

1.有很多基于生理指标的实验。有机器后可以阅读

2.物体识别:提出识别不是源于单个单元,而是许多单元的集体激活。视觉加工会引发知觉分类和语义分类,语义分类------联络性。知觉表征与语义知识相联系。 概念语义的两种假说,以内认为大脑对生命物和非生命物有不同表征系统,(范畴一说);另一个假说是语义记忆反映是基于物体特征的组织结构。Farah的模型结构包含一个简单的联结主义网络,信息分布于许多加工节点,分别包含语言和视觉系统,一类语言是视觉的,另一类是功能的。

3.语言 :关于语义(单词的意义)

语义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强度和距离由单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关联关系决定

社会认知:

《认知神经科学》读后感(五):《认知神经科学》第三章

之前已经梳理过有关脑部运作原理的阅读框架:

1.人脑的构造;

2.人脑及各部位构造如何与我们的感知与行为相联系;

3.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情绪、记忆、思维模式及性格形成等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

4.基于脑的运作机制,我们如何优化日常的认知与行为。

带着上述问题开始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第三版)的阅读。本书作者MICHAEL S.GAZZANIGA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曾经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Roger W. Sperry的学生和同事,而本教材在豆瓣也获得了9.3分的高评分,我国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霖同志也认为本书是目前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一本难得的教科书。

之前经过全本速览基本知道第三章“神经解剖和发展”部分是讲述脑部总体构造内容,因此本周的阅读时间大部分花在了这一章上面,最后经过思维导图整理,基本回答了上述阅读框架的第一点内容,但是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了个别问题,分别如下:

1.大脑皮质与大脑皮层关系问题

因为之前所了解的是“大脑皮层”的概念,但是阅读过程中一直没发现这提法,经网上查证,大脑皮层其实就是书中提及的“大脑皮质”,两者的英文名都是“cerebral cortex”,所以归根到底就是翻译的问题。

2.大脑、端脑和前脑关系问题

书中有“大脑”和“端脑”的提法,但是并没有相关概念,而后又提及“大脑皮质、基底神经节以及间脑共同组成了前脑”,那大脑、端脑和前脑分别是怎样的相互关系呢?网上搜索了一下,众说纷纭,有包含关系说法,有相同内容说法,实在看得眼花缭乱。经网上多番搜索及阅读其他脑介绍书籍,在我的理解中大概是如此的关系:端脑包括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和间脑共同构成前脑,至于大脑就是对整个脑部的总称。

3.下丘脑和眶额皮质的归属问题

书中先提及“扣带回、下丘脑、丘脑前核以及海马共同构成'经典'边缘叶”,后面又提到“丘脑和下丘脑共同构成间脑”,那究竟下丘脑属于哪一块?同样,眶额皮质是前额叶的一个区,但是后面又提到“杏仁核、眶额皮质和基底神经节中的部分区域已经成为边缘系统的关键成分”,那眶额皮质又是属于哪一块呢?网上有关上述内容的所有提法都有,没有否定说法,我的理解为位置以及功能的定位问题,在位置上下丘脑和眶额皮质分别属于间脑和前额叶,但在功能上都与边缘系统密切相关。

4.书中内容比不上网络全面问题

书本关于脑部解剖部分没有相关结构导图,所以在阅读完之后需要根据自身了解梳理出来,但是内容跟网络对比感觉会有所疏漏,比如书中提及“丘脑和下丘脑共同构成间脑”,但网上诸多说法提及间脑实际还包括上丘脑、底丘脑和后丘脑,这些内容都需要在后续阅读的时候多加注意。以本书为系统框架,网上的碎片知识作补充的思路应该还是不需要更改的。

写在最后

接下来就是探寻“人脑及各部位构造如何与我们的感知与行为相联系”的问题。关于这本书,豆瓣一位书友提到,“想做到一窥堂奥已是筋疲力尽”,我也感觉接下来关于认知和行为的知识探寻也是道阻且长,毕竟书单也列了一大串,但正如之前在熊猫书院学习时候的封面语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近一寸有近一寸的欢喜”,每天睡觉之前的自己都比起床时候的自己聪明一点点,那不就是一件很令人开心的事情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