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摘抄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摘抄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是一本由[伊儿汗国] 佚名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一):拉班·巴·扫马:生于汗八里,死于巴格达

不被书写的历史,不被记忆的历史,无论多么波澜壮阔,都像不存在一样。

扫马这个北京出生的景教士(基督教聂斯托里派),带着他的徒弟马可,沿着由蒙古人西征打通的道路,走到了忽必烈之弟旭烈兀在西亚建立的伊儿汗国。马可因缘际会被选为了景教最高职位牧首,扫马则受旭烈兀之子阿鲁浑汗之命出使欧洲,拟联合基督教国家攻打埃及马木留克。

扫马见到了东罗马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法王腓力四世、英王爱德华一世和教皇尼古拉四世。扫马这个中国景教士在罗马教廷举行了景教弥撒,教皇感叹:语不同但礼相同,任命扫马为整个基督世界的巡察使,回程给阿鲁浑汗带来了法王腓力四世的信:愿意联合出兵。阿鲁浑汗给腓力四世的回信至今仍藏于法国国家档案馆,如下: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二):逆行的马可波罗?景教消亡史

现在的人们常常以为基督教源于欧洲,但从地理意义上,基督教其实源于东方(耶稣是以色列人)并先传入以色列附近国家。然而在各个国家本土化后,当时关于基督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争)众说纷纭,应此基督教下分支众多,景教便是其中之一。景教在中国的扩张虽然广泛但教徒却寥寥无几。在唐朝时期,伊利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的主流宗教为伊斯兰教。因此,当地的景教徒必须依附于同为外来人口的蒙古人以保证宗教的生存。当身负忽必烈使命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这两个从元朝(伊利汗国与元朝为盟国)大都西行朝圣(耶路撒冷)的人经过波斯时,看重二人身份背景(蒙古人+忽必烈之命)的景教徒便推举其成为宗主教。1287年,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对抗,伊儿汗国大汗要求马派遣拉班扫马前往欧洲,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但欧洲基督徒内部的分裂和伊利汗国虎视眈眈的邻居使得该计划胎死腹中。虽然他的旅途被称为“逆行的马可波罗”,但这本游记记录的并非风土人情,而是沿途的政治宗教风貌,也是景教在伊利汗国的消亡史。最后,有人说他们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如果一个在北京出生的蒙古部人我们不认为他是中国人的话 那么他该算是什么人呢?”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三):景教真顽强,回回真凶猛

从《草原帝国》里知道了拉班•扫马和马•雅巴拉哈,于是找到了这本书。这二位景教徒竟然是中国人,尤其是扫马极有可能是第一个游历欧洲的中国人。原来在宋元之季,中国景教徒之流布虽不甚广,却也颇为可观,但是为何后来又如鸿印水,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无踪影了呢?我想,或许并不是消失,只是人为地忽视罢了。历来一处地域,若其文化已然独立一格的话,便很难再全然容纳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基督教文化如此,穆斯林文化如此,中华文化恐怕也概莫能外。所谓的包容吸纳,恐怕也是在一主体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其他文化中于己还算相容者,引为己用,以截长补短。对于那些不能消化者,则忽略之、蔑视之甚至于敌视之。中国之文化,历来对神明之事,不大虔诚,礼敬鬼神大多是求其保佑罢了。所谓求神拜佛,求神拜佛,若无所求,又何必去拜?而且,多撒网,才能广得鱼,礼佛并不妨碍其尊道,满天神佛多多拜拜,有一个答应了的,总是好的。这样一来,一神教的信仰,在中国自然难有市场。大多数人虽不至于对其横眉冷对,但视而不见,却是可以做到的。于是景教虽然流布于东土,却并无多少记述留存,甚至于对于这位第一个游历欧洲的同胞一无所知,却也不足为奇了。

本书前半部分讲的是扫马游历欧洲之经历,本来或许有许多细节记载,惜哉多是与基督教有关,于欧罗巴风土民情、见闻传说一概不涉,对基督教不感兴趣的,读之未免无趣。让人心肉为之牵引的是后半部分,这部分讲述的是拉班扫马去世之后,马可•雅巴拉哈作为波斯地区景教大主管时所发生之种种惨剧。刚才提及,若一地域已形成其别具一格之文明,那么其断然再难全面容纳另一种异质的文明,多数汉人对于景教这种异质文明采取的漠然忽视,消解其影响,算是比较和气,但是当时之波斯所存在之阿拉伯人等,却采取的是肉体消灭。且不剧透,只说些题外话,景教在当时可谓基督教中第一大教,其信徒遍布欧亚大陆,天主教与正教在信徒上,断难以望其项背,但此盛况,于今安在哉?据说现在该派仅存几十万人,其主教已从伊朗颠到花旗国避难,任何一个九流教派也比其昌盛,我不得不佩服景教的坚韧,以及穆斯林之凶猛。

《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读后感(四):还是看英译本吧

熊拉比意外滴发现这书有中译本,心想可以拿来对照一下,就省得自己查那些蒙古名字的中文叫法了。

自己也知道,中译本靠谱的少。题目就显出译者对基督教人名不熟悉。什么马克,新教习惯应该叫马可嘛。

翻开看了下中文版序,说英译本导言没有翻译,有些可惜。是这样的。英译本导言很长的,有对东方教会的详细介绍什么的。然后一看译者前言,duang~ 这不就是英译本导言的选译,加点自己的货嘛。管这个叫译者前言,不实在啊不实在。

而且一看就知道翻得也不对啊。第2页,什么穷困潦倒的占星家,人家是迦勒底天主教会的遣使会成员啊。上面还说Bar Hebraeus用波斯文写了教会史。呵呵……叙利亚东方正教教会表示情绪稳定。

看下第一章开头,译者在脚注里说发现了英译本引用圣经出处的错,可是其实伦家没错……虽然这两节经文比较相似。

正文第3页注说第纳尔是东方古钱。罗马帝国表示情绪稳定。

然后就没有再仔细看了,大概翻了翻。第23页第一段的东正教不知道是如何乱入的,伦家分明在讲东方教会嘛。第29页的约瑟指的是亚利马太的约瑟,不是马利亚的老公……马利亚的老公叫约瑟,但不是每个约瑟都是马利亚的老公。

(这一页提到为君士坦丁施洗的教宗。西尔维斯特的段子流传好广啊,可惜没有提到献土的事儿。)

34页西门矶法怎么成了直布罗陀之西蒙……穿越到哪儿去了。

66页脚注挺有意思的,说遍查字典找不到英语中有Maximian这个名字,怀疑应该是Maximilian。呵呵。这是一罗马皇帝的名字,在英语字典中查不到就对了。

75页脚注说查汉文《圣经》找不到经文出处。所以又自己动手了。其实是出埃及记9:16。

78页把Jacobites翻译成托钵修会。叙利亚东方正教教会再次表示情绪稳定。

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文中涉及到的圣经里的人名地名,译者经常自己动手,没有按照圣经的说法写。叙利亚的以法莲之类的名字更是不知所云了。神职的叫法也各种混乱,佛教、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的都混在一起。

就这样吧。老挑虫也没意思,you can you up。(译者的中文应该比我的好倒是真的。)这么薄薄的小册子,也不值得跟个编辑似的到处找问题。而且译著不算成果又不赚钱,能做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