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读后感精选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读后感精选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是一本由黎靖著作,新世界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读后感(一):磨刀不误砍柴功

刚刚工作的时候总是干劲十足,即使天天加班到十点以后,也会觉得生活特别充实。但是,一旦你工作多年,体力不如前,眼睛也花了,腕管综合症、颈椎病时时折磨你,还要面对干不完的工作,是不是也会哀叹一声:“我的生活在哪里?”

本书列举的第一个建议:必须每天列出计划。然后按轻重缓急的排好。

依我个人经验,每天列出计划,是理顺工作的必经之路,但是不是要按四维图排列又当别论。曾经也有前辈这样提过建议,但发现往往很难实施,尤其是在“我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宁可花这些时间处理琐事,也不愿花在分类上”的时候。

至于形式,你可以写在3M便士贴上按顺序粘在跟前电脑侧面;也可以像银行里放个便士贴座,做完一个拿掉一个;不过更直观的还是写在台历上,8090后的网络一族或许更愿意用电子版?那就把你电脑上的Outlook用起来吧,要么试试我推荐的在线google日历?

还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疑惑。为什么一个作协的作家,也会是企业管理咨询专家?为什么是个男人,他还写《女人有境界才有幸福》这样的书? 如果没人能提供参考意见,我只能认为答案就在这本书的书名上:我们亲历的比他多,想得却比他少。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读后感(二):24小时思考

连续两本类似主题的书籍,这是其中的一本。

翻阅下来,发现记录的笔记确实不多。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中最重要有个概念“思考型”工作。

什么思考型工作?

大多数的工作核心属于这类。并不是指每天都要做的琐事,往往都是长期的,需要几天,几周,几月甚至几年才能有分晓。

这种行为的力量

其实有很多都是大白话,不过有段这样的内容很有爱。

看待一个人对一项工作是否抱有热情,是否投入,不在于他的“8小时工作”,而在于他的“24小时”思考,这才是主动的,兴致勃勃的。

肯定有同学会说,这样活着太累了。上班已经在思考,下班还不放弃思考。

如果经历过这种状态的人,会理解这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兴趣。

想想我们怎么对待爱人,基本都是24小时随时开机,时时想念。这或许叫初恋的味道。(笑)。

换成工作也一样,多投入不见得有多产出,不投入就肯定没有产出。

这种模式不是教你变成工作狂,而是将某些你的理想和责任放在心里。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87010/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读后感(三):本书其实属于岗前培训

适宜人群:刚刚参加工作,有过总结反思的人士。

主观评价:可以看,适宜人群请快速跳跃浏览,有感触的章节段落反复体会,举一反三。

讲俩特别二的例子,均发生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书评还举例子是真的有原因的。

例1.领导要一方案图,CAD草绘完成交与领导,领导大嘴一挥,指点完毕。我回去修改1、2、3、4,再次交与领导,领导还是大嘴一挥,「还是用原方案吧。」这不是特么逗我玩么?真想抡圆了给他一大嘴巴子,我这是直接在原方案上修改的,亲爱的领导。哪还有原方案啊!这实际上是个愚蠢至极的行为,不是说打领导大嘴巴子。解决方法非常简单,把原方案备份一份,再做新方案。一来方便对比修改部位,二来避免「还是用原方案」的重复劳动。

例2.奏是这个讨厌的领导,居然命令我核算材料成本,七八十张图纸,这是非要我表现一把啊,不到两天我就交作业了,「小王啊,材料要尽可能国产化」「小王啊,材料的国产化选型不要勉强」「小王啊,……」这问题也非常容易解决,「不将就,不对付,深挖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提起替领导把问题想了,」等等说法都可以。比如,为了避免反反复复的「小王啊……」提前了解,进口材料是否现货,多长的交货期?

举例子的原因就是,这本书告诉读者的,基本上就是我例子讲的这些内容。作者讲的更有条理,更生动。书中重点基本上属于,初入职场容易犯的错误以及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把坏的戒掉,好的养成习惯,在职业素养的路上不断的反思进取。

其实读这类半励志半工具书最大的问题是,一种错觉。读书=掌握书中技能,没掌握=一本破书。这很好理解,比如被举烂的例子「学游泳」。还是需要读者自己

1.体会书中内容2.摸索试错3.总结经验4.继续修正试错5.反复训练6.固化成习惯。

任何新技能的掌握大概都遵循这么个流程,学车也好,炒菜也好,磨钻头也好,大伙体会体会,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