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物志》读后感锦集

《人物志》读后感锦集

《人物志》是一本由中华书局著作,10.00元出版的16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物志》读后感(一):中庸,通才,不争

本书可以概括为几个观点:为人行事当用中庸之道;欣赏人才要让自己成为通才,才能鉴别出其他所有的偏才和通才;君子不争。

古书有个问题,经常喜欢罗列大量出现的情况,但是都没有展开对这些情况如何避免进行讨论,这是不是演绎的能力不足?

《人物志》读后感(二):选人用人役人的三大镇山宝鉴之一!

基础:人物志,刘劭

进阶:冰鉴,曾国藩

高阶:挺经,曾国藩

人物志,是察人,选人和用人的内功心法,类似武林里面的,九阳神功,是万法之根本。即便不做管理,用来修炼自己,那也得媲美易筋经的功效了。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翻译其为英文,叫做《人类能力的研究》,听听这英文名,多霸气!

冰鉴,也是选人,看人的,不过相比人物志算是招数了,类似九阴真经和独孤九剑,招式繁复变化万千,配合人物志的内功,冰鉴可以帮助你驾驭各种人物。

挺经,虽然有人疑为他人打着曾国藩的名号弄的伪作,但是从后来读过的人的评价来看,虽然不是看人、选人的经典,不过却赢得了“内圣外王”法的称号。主要是在后期来提升管理自己,与选出来的人精打交道,得继续修炼自己,才能与时俱进。

《人物志》读后感(三):我读人物志

中庸之道,为人为君之道。开篇即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乎聪明。

用五行标签人才: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未提及人才相生相克,却有辩证之法,长处短处,阴面阳面。譬如:柔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找人察人的时候要注意与自己才干类似气质相投的偏差,用人要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谐和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创业要创业的人才,守业须守业的人才。

讲到君臣才能之别,说的恰到好处。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上头要注意倾听,下头重在落地执行。上头是找人做事,下头是做事找人。这两千年来没啥变化。

《人物志》读后感(四):“修己者得知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

很少看关于人才类的书,如若是现今的人材类书籍我可能不会去看,但这本先人的人材评论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原因无它,只觉说的恰到好处。

全书以五行之论奠定了对于人之性情的定义方法,并以此分写不同偏才的长短之别,再以德法术为基础分析人材的类别,对于人的能力、识别、考量有着前后呼应的联系分析。

全文寥寥不到两万字,但已将对于人的能力考量的各种方面都有阐述,可用以修己,也可以观他。

古人有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人物志》就是这样一本书,并没有如同现今的书籍那般动不动就搬出大段的实例,很多只是点到为止,但已足够。

这里摘录几句好文:

【文】“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感】其实人事中可贵的在于中庸,只是中庸这个词在如今被理解的有些歪曲,“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和之质即为中庸之本,正如中医中所说“土郁则传于四脏,而作诸味,调和五脏之原”一样。中庸,岂是那么容易的?

【文】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

【感】论“辞能辩意”的重要性……

其实粗略看完此书,最直接的感触是还想再多看几遍,其中的一些好句还想多把玩把玩,好书值得回味~

另,我深深地佩服,古书中能随意结合阴阳五行来谈其要,此书也不例外,膜拜。

《人物志》读后感(五):人物志

“修己者得之以自观,用人者持之以照物。”可见《人物志》的用途:一来识人用人,二来修身养性。

§原序

①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②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观其外,察其内。观察其外部特征,可以得到其内部想法。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九征第一

①人物之本,出乎情性。②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③五质恒性,故谓之无常矣。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⑤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⑥其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有其象。

作者深受五行之说的影响,并且认为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五种基本的物质(五行)就应该对应五种基本的道德(五德),认为木仁、火礼、土信、金义、水智,我们对这样的分法应该要存有异议。人的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内显于外,外探其内,根据不同的反应找出不同的内因。不同的“质”有不同的“象”,不同的“质”的不同权重的耦合会产生更加复杂难辨的“象”。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何谓平淡?无一材异常突出于其余四材,五材俱强,反显无味,谓之平淡。如果有一材太强,就不能应对另一材太强可以胜任的情况,中和的好处就是,能够根据具体的需要,调整出最适合的应对之策。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体别第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