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1000字

《战争与国家形成》是一本由[美]许田波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一):筆記

春秋戰國體系相對封閉,而歐洲體系自形成之初就開始向世界其他地方擴展。新世界的發現使金銀大量流入歐洲,從而加速了貨幣化進程并弱化了改革動機。而且,歐洲衝突的規模日益全球化,從而推動了擴張成本的上升。另外,海外殖民地為領土競爭提供了出路,從而使歐陸的國際競爭少具靈和性。……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沒有殖民地的出路,相對狹小的體系規模和較高的人地比例又進一步增加了領土征服的收益。(p131)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二):不是每位学生都是Merton

Merton 何其幸运。

用“正确”这个词当然太绝对了,当然看完默大的Bio之后不得不感叹:在正确的时间进入了正确的学校、遇到了正确的老师、写出了正确的Ph.D dissertation与papers、结了正确的婚、选了正确的工作,甚至生了正确的儿子。。。。。。

不是每个学生这么幸运的。

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Aristotle或者Merton,尤其是在过度耕翻的学术田里。

作者没有像Aris或者Mer一样众人皆知。尽管很努力。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三):不通俗

许小姐的这本书显然不是写给我等无知平民看的,因为七零八落的充斥着各种学科的高深术语。许其实主要想说,近代欧洲没有成为大一统的帝国是因为诸侯太矬;古代中国没有建立近代欧式对等的国际政治体系是因为华夏人(其实主要是秦人)太牛逼。先不说许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个论点是那么的悦耳动听。不过,在我飘上云端之前,被最后一丝理智拉回来——等等不对啊,如果读春秋左传,各国诸侯也是矬的不行。整天打打杀杀,对内对外对爹对子对君对臣都是这样,动不动就兴兵攻打临近的小国去索要贿赂。灭国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这个灭国只得仅仅是绝祀,过一阵子找到个后裔占个城邑一个国家就又兴起了。似乎开始大家都没有存了要统一中国的心。由于这段时间是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来源,春秋战国历来最不缺乏研究。今天许田波又放了胆子提出新的看法——说是新其实也就是把旧的看法用了新的词汇包装了一下——当然比较政治学最不讲究这个,这实在是勇气可嘉,从书里我们居然依稀能看到Theda Skocpol的眉目。

最近发现的清华竹简里面有一节写商亡的历史。周人认为,商朝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祭祀上帝。据说因为商朝人理解的上帝是不可以通过祭祀来贿赂的(周人则将上帝跟祖宗一起来祭祀)。周人的理解在今天看来可能令人莞尔,但在几千年前周人可是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放在史书里作为后人的教训。这使我想起,关于社会学到底靠不靠谱、谁的方法更靠谱的争论。无疑,许的这本书又在这些争议里增添了新的话题,只不过其实说到底,读历史学历史和用历史的人根本不在乎。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四):战争不是国家形成的唯一解释

读过此书。可以说,战争强化了国际机器。在一定条件下,战争的威胁促使统治者强化国家建设。但是,通常是在战争发生以前国家就已经形成。所以,严格说,国家形成的原因或许不在战争。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原始社会里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为什么没有形成国家?霍布斯说,原本人们处于自然状态。每个人负责自己的安全。战争是自然状态。战争的残酷促使人们建立政府,建立秩序,形成国家。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是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文明社会的,部落里或许也有管理和秩序。所以,个人认为,霍布斯认为战争导致形成国家也不成立。但是,他说人们需要政府这是对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建立国家?本人认为,从本体论上说,人类离开部落建立国家的原因是因为使用语言。人类是在不知不觉过程中建立国家的。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的部落在亲属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而文明社会的国家在语言通讯的基础上形成。当人类用语言互相通讯时,他们延长了通讯距离。例如,在人类使用语言以前,他们作为社会动物也互相通讯,但是他们用行为做媒介进行互相通讯。他们仅能进行面对面的通讯。使用语言后,他们能创造媒介,如能进行人传人的通讯和书面语通讯。彼此不必见面也能进行通讯。由于通讯距离延长,更多的人能够互相通讯和交流。通讯距离延长导致共同体规模扩大。后来扩大到超过部落的范围。来自不同部落的人们也能互相进行通讯。由于他们能够互相进行通讯,他们可以进行合作,如共同生产劳动。他们可以传播观念,如文化观念。能产生共同的历史记忆。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没有近亲关系或直接血缘关系的人们也能同处于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内。这意味着,随着共同体规模扩大,共同体的统一不再依靠亲属关系而是因语言。国家逐渐形成,而部落逐渐解体。同时,由于人们使用语言互相通讯,又创造共同的历史、宗教、哲学、文艺和法律。人们还能够进行商品交换,进行劳动分工。共同体内产生共同利益。于是,人们建立政府,制订宪法,举行选举,建立代议制。这样,可以认为,人类因为使用语言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样的解释与历史上人们对国家的起源的解释不同。历史上,哲学家们提出各种国家起源的理论,包括自然形成论、神创论、征服论、契约论等。战争与国家的形成的关系并没有被公认为是国家起源的权威解释。但是本人认为人类因使用语言而导致国家的形成是最合理的解释。所以,认为战争促进国家形成只是研究国家现象的一个极其有限的一个方面。

Xing Yu

评论员是以下一本书的作者:Language and State: An Inquiry into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战争与国家形成》读后感(五):【转】广州日报-维舟:为何中国走向统一欧洲却不能?

□ 维舟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现代科技和资本主义,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在思考另一个侧面:是什么导致中国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模式和政治制度?

这就是许田波准备面对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几乎和整个欧洲一样大的大国,自秦朝统一后,历代基本保持了政治统一和文明的延续性,这与欧洲自罗马帝国以后分崩离析的政治局面大异其趣,即使拿破仑和希特勒也未能强行统一欧洲。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和近现代欧洲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它们都起源于许多封建国家,国际秩序都是频繁战争推动的动态平衡,也都经历了封建制的垮台和官僚科层制的形成,但欧洲最终形成多国平衡的局面,中国却走向了统一。这一切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春秋战国和近代欧洲纷扰乱世的外表之下掩盖着深刻的变化:所有国家都在竭力效仿邻国取得的成功,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求避免灭国的命运。这种变革的逻辑要求导致了中国和欧洲某些相似的历史演进路径:比如界定领土主权、边界日趋固定、中央任命的官员逐渐取代地方世袭贵族统治……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实践甚至要远远领先于欧洲。例如普鲁士德国的文官考试、统一税制和定期人口普查等行政实践在欧洲非常罕见,但在中国却早已司空见惯——欧洲第一次文官考试的笔试于1693年在柏林进行,而且“这一灵感来自中国”。

秦朝一系列举措为以后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统一的基本模式,但它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事实上对秦朝政治及其失败统治的反思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和儒家学者不断挖掘的课题。秦朝过于强大的国家力量摧毁了家庭和社会纽带,完全控制了社会,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相对荒芜,压抑了民间的创造性力量,而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无需再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统治者为取得民众合作而作出让步。

欧洲历史走向与中国春秋战国的反差有着极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中至少有一个重要因素是作者所不幸忽略的:即英国(再后来是美国)作为一个外部平衡者的存在。自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结束后,英国不再谋求欧洲大陆的领土,但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每当欧洲大陆发生战争时,它总是会在危急时刻出兵支持较弱的一方。这种平衡作用先后多次确保了欧洲力量的均衡,抑制了欧洲大陆出现一个压倒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一旦出现(比如拿破仑法国和纳粹德国),几乎总是会在支配欧洲大陆后考虑入侵英国。英国的这一作用不容小觑,也保证了它自1066年之后再未遭到过成功的入侵。中国历史上从没出现过这样一支平衡性的外部力量。

不过在强调理解中国模式的同时,许田波也许又走得有点过头了:她以一种现代观念去回顾和理解某些中国史上的现象和思想轨迹。例如她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的“启蒙时代”,认为孟子和慎到的“天命学说”是坚持“人民具有最终的主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创造性误读”。这又启迪我们另外一个思路: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和欧洲历史发展的差异,仅仅比较其政治和国家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文明本质的把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