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玛》读后感精选

《爱玛》读后感精选

《爱玛》是一本由简·奥斯丁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玛》读后感(一):爱玛

活泼可爱漂亮热心的爱玛,在一长串乱点鸳鸯谱之后,这个傻大妞儿终于找到了对她倾心相爱的人——奈特利先生,这个比她大16岁男人,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奈特利先生有点像《曼斯菲尔德》里的埃德蒙,但相比之下没有埃德蒙柔和,虽然奈特利先生有点强势偶尔有点吹毛求疵,但是他对爱玛一直是细心呵护,爱玛跟这样一个十足的绅士成婚,真为她开心。

奥斯丁笔下的故事,无不是以喜剧收尾,各有情人都终成眷属。

《爱玛》读后感(二):东家长李家短的八卦故事,

爱玛是一个闲的发慌的富家女,很满意自己的家庭教师泰勒嫁给韦斯顿是自己做媒,就想把某商人的私生女哈丽特介绍给牧师埃尔顿,劝说哈丽特拒绝了农夫马丁的求婚。

结果埃尔顿喜欢的人是爱玛,爱玛看不起埃尔顿,埃尔顿不久娶了其他富家女。

然后,爱玛的姐夫有个前妻的儿子叫丘吉尔,来到了镇上,爱玛又以为丘吉尔爱上自己,又以为哈丽特爱上丘吉尔,结果,丘吉尔早就和漂亮的孤儿简订婚了。

哈丽特告诉爱玛。她爱上了爱玛姐夫的哥哥奈特利,爱玛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喜欢比自己大17岁的奈特利,而奈特利早就喜欢爱玛,两人幸福快乐的在一起,而哈丽特也嫁给了农夫马丁。

《爱玛》读后感(三):20220407

想到原来她四次都想错了呢,第一次是以为埃尔顿如她的心意爱上了她的小朋友哈丽特,第二次在弗兰克险些对她和盘托出时,以为他爱上了自己,第三次是以为哈丽特爱上的那个让她不敢高攀的人是弗兰克而不是奈特利先生,第四次则是以为奈特利先生爱上了哈丽特,而她自己不再是他的优先级。奈特利先生很早同韦斯顿太太的一次谈话已经点出了问题所在,哈丽特对于爱玛而言不是一个良伴,她太没有主见,只会听爱玛的话。而当她不能明白自己真正的心意而看似有主见地拒绝了内心温柔的马丁时,故事便撕开了一个口子,她就被爱玛在心里一时顺理成章地配给这个,一时又心猿意马地撮合给那个。看来一旦抱定一个念头,便总能发现证据去支撑它,便获得了一种错误的确信。但这种观察的确很有意思呢!“人们在透露秘密的时候,极少有和盘托出的,也很少有丝毫不掩饰、丝毫不被误解的。可是在这件事情上,虽然行动上产生了误会,但是感情上却没有造成误解,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最终还是很想知道那些人求婚以前都是什么表情呢,为什么那些小姐一看就能明白对方原来爱上了自己,并且知道随之而来就会向自己求婚呢?

《爱玛》读后感(四):读后感

第二本简奥斯丁。爱玛和读完的上一本《傲慢与偏见》的情节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相较于傲慢这本,爱玛这本人物多了不少,对于感情的看法在我看来也有了改变。爱玛一开场就已经是一个富有的不打算结婚的女人,故事的开展也是由爱玛热衷于做媒起始,有她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是很容易看得乏味,我在看的时候注意到简奥斯丁的手法,虽然只有几个可以随意活动的男性棋子,但这些棋子带来的冲突全部都有伏笔可查。人物的性格塑造也非常老道,如果只读一本奥斯丁,我会推荐这本。 我看来这本对于爱情的看法是有些戏谑在的,不像傲慢那本还在热衷于真爱与否,这本爱玛在最后不得不“顿悟”之前,她是一个操纵者和旁观者。她会反思爱的对象是否是合乎身份的,考量现实问题而不是盲目被“爱”蒙蔽,在十九世纪初是十分难得的。 书里的男性塑造都非常的典型,一个爹味中年男、一个普信男、一个凤凰男、一个口蜜腹剑男,几乎算是涵盖所有标准男性类型,总感觉应该是谁都不选才是最佳。可惜结局强行配对看得我不太舒服,但前面在对婚姻和爱情的慎重上,可以说不仅是对当时女性,对现在女性也是十分的有惊醒意味。恋爱脑真是要不得。

《爱玛》读后感(五):《爱玛》:啼笑皆非的世俗姻缘

文/吴情

简·奥斯丁生年不过耳顺,却以书写女性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小说闻名于世。她出版于1813年的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可堪推为代表。除此之外,《爱玛》(Emma)也颇令人称道,甚至被评论家推举第一。《爱玛》故事情节简单,主要讲述了聪颖智慧的女主人公爱玛为别人成就良好姻缘,最后不料自己也堕入爱河的全部经过。她眼光独到,善于察言观色,不过偶尔也爱作幻想,缺少务实精神。

在整部小说里,爱玛只成功撮合了一桩婚姻(也是最先撮合的一对):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和当地绅士韦斯顿先生。两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令人艳羡。或许这初战即告捷“鼓动”了她,在这之后,她频频为人谋划,牵系姻缘。然而,这第一桩婚姻有些特殊:当局者都不主动,同时彼此都甚有意。不过,爱玛被这“成功”带来的喜悦遮蔽了双眼,甚至不惜展开干预,任性配对姻缘,自以为有意者皆绑入月老红绳,以至于喜剧迭出,最终差一点“棒打鸳鸯”。

就人物形象塑造来说,爱玛身上无疑倾注了奥斯丁大半心血。她家境殷实,美丽聪慧,品行温和,行事磊落。但同时,她还是一位天真的幻想家,感性多于理智,唯恐身边浪漫故事不能成全,前后兀自奔忙着。作为一名女性,她曾立下誓言,终生不入婚姻,独立之指意可以想见。相较于奥斯丁早期的《理智与情感》对女性爱情问题的探讨,《爱玛》一书更进一层。前者中以理智的姐姐艾莉诺和感性的妹妹玛丽安两相比较,强调在爱情之中,女性应当谨慎,以理智驾驭感性这匹野马,最终收获完满的爱情硕果;而在《爱玛》中,感性的女人爱玛与理智的男性奈特利先生构成对比,并就男女两性各自在婚姻中的地位与择偶标准展开辩论;观点交锋不可不谓激烈,也是全书亮点所在。

爱玛,这一十八世纪的月老,给人做媒方式也颇为怪诞,她竭力“提携”身份卑微的女子,为其牵就上层社会的美满姻缘。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荒唐之举层出不穷。因一厢情愿之故,她鼓励私生女哈丽特“攀附”当地绅士埃尔顿,却不料埃尔顿为人势利,一心想娶家中多产的爱玛。反讽之意溢于言表。当埃尔顿对爱玛和盘托出之时,奥斯丁的反讽也终达到极致。这种反讽,非仅停留在语言和动作,而是一种整体性颠覆:爱玛先前所为皆是无用功。目的、价值和意义都足以令人生疑。

第二桩欲撮合的良缘流产之后,爱玛也不曾停歇,而是积极为哈利特谋求韦斯顿前妻所生之子弗兰克。然而,天不遂人愿,弗兰克半年前认识了简·费尔法克斯,两人彼此爱慕交心,私定婚姻(但未公布)。爱玛见状,多加干预,语言诱导,行为暗示,其手段不可谓不多。这般的行为最终引起了她家的朋友乔治·奈特利的不满,后者为此暗暗与爱玛斗争、较量。爱玛最终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洗心革面,不再干预,而是任爱情生根发芽,自我萌发、结果。无巧不成书,爱玛获得了奈特利先生的真爱;马丁(爱玛劝她拒绝的一份爱情)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重拾哈丽特的爱情。

在某种意义上说,《爱玛》可看作一部成长小说:生活在幻想中的爱玛在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逐渐走向成熟和自我发展。而她对爱情、婚姻、家庭和男女两性的描述、理解和阐释,构成了这一艰难成长的方方面面。原先的她,虽然良善真诚,却以门第取人(或许不该如此苛责),为人热情又分亲疏,讲求礼仪却也功利狭隘。当然,爱玛并不孤独,这一近乎杂糅的性格是当时上流社会的生动写照。即便今天,仍能找到同道中人。无论是爱玛自己的婚姻,抑或是她撮合的婚姻,全都建基于现实之上,不曾超越至形而上的层面。门第、样貌、品性、德行、行为、举止、谈吐、爱好,每一样都不肯放过。奥斯丁不厌其烦地书写着、修饰着、点缀着。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来看,爱玛这一角色也颇值得玩味。先前的她,似乎隐隐约约意识到女性生存之艰难,故而拒绝走入婚姻——现代女性寻找自身意义和价值的牢笼——之中,束缚个人的财产独立和自由意志。她家中仅她一女,即为她未来的独居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奥斯丁的暗示之一。然而,在看见身边诸多女性朋友先后坠入爱河之际,她也未免动容,心怀向往,趋之若鹜,最终改变初衷,投进奈特利先生的怀抱。或许正如张爱玲所言,不管女人怎样拼命地往前奔跑,前面遇见的只会是男人。不过,虽然不能改变现状,但女性仍应有所作为,婚姻和事业都是如此。

从艺术手法来看,《爱玛》一书也值得赞赏。奥斯丁惯常的反讽手法运用得更加灵活生动,已入化境,爱玛的行为与效果自相冲突,爱玛与奈特利先生的思想、待人接物的两相对照,无一不令人印象深刻。语言简洁凝练,凡其所说,皆有所指,无一句虚妄,字字金玉锻就。

所谓婚姻,当然要考虑一日三餐、茶米油盐,不过,更高层次(尽管缥缈)的心灵伴侣(soul mate)是否也值得等待呢?奥斯丁没有直接回答,我们不妨以《爱玛》为起点,开启思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