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精选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精选

《扭曲的人性之材》是一本由[英] 以赛亚·伯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一):诸善不可兼容

编者眼光很好。几篇文章,讨论不同人物,但问题意识始终如一-----都意在批判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基本预设:1.所有人之人为人的重大问题都有答案。2.所有重大问题的答案都有方法找到。3.所有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是和谐一致的。(错误千奇百怪,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伯林声称自己从马基雅弗利那里学到了:诸善不可兼容。所以第三点预设是不成立的。

对伯林而言,关键并不在于这些预设不现实可行(换句话说,不在于第二点做不到),而是这些预设在逻辑上是不圆融的。而且,他还补充说,这些理论预设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的后果是极其危险的-----二十世纪的极权历史就是明证。

值得格外注意的是柏林区分(自己的)多元论与相对主义的努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仅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可能的。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二):《扭曲的人性之材》,零碎笔记与摘录。

把读书笔记整理出来了,贴在这里。全是细碎的观念,不是系统的思考。 留作后用。

又一本伯林的书。太喜欢这个作者了,遇见真是缘分……脑袋中许多模糊暧昧的想法,跟着他的思路都理清了。感觉又掌控了自己的脑壳(・・;) 不过在想是不是应该少看些这种暂时没卵用的思想史观念史啊? 观念和思想太强烈反而写不出好故事。一些东西被解构了,生活和历史的神秘感都被祛魅……这真的好吗?越来越佩服席勒,集艺术加家和艺术理论家于一身,

唉。最近读小说剧本都好少,写的更少,要反思。

一点也不唯物的历史观……观念推动世界变革。中学时哲学课本上太过朴素的唯物主义,它解释不了那么多事情啊。对不起历史老师,我终于还是背叛了你的教诲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三):轻松阅读的后果

轻松阅读的后果是一直很开心。伯林真让人开心。

伯林大概是著名拖延症。我读过所有的他的书里,编者都在抱怨这本书拖了多少年,要发表的时候伯林又要改,一改又是多少年。他好像没有项目管理概念,笔记乱七八糟,把作业拿回去一扔就不看了,所以有个机智的编者在《自由及其敌人》的序里说这本书大约捱了十几二十年吧,不管了老子要发。

《扭曲的人性之材》编者没抱怨,是不是心里有点慌。

----------以上和书的内容无关----------

我以前不怎么读得懂伯林,不明白编者为什么老在抱怨他的拖延。后来在恩特帮(吊)助(打)下学翻译知识,翻译水平勉强及格,然而读翻译文本就好懂多了。伯林其实是很好懂的,也很好看。

迈斯特那章简直句句都是格言,如果你有和我一样扭曲的幽默感,会有 lots of fun.

比如说,以自由之名起而反叛者,自己也终将成为暴君,科学家如果被吊上火刑柱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哈哈哈哈哈说的好对哦。

“既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过去一百年取得了超过迄今人类思想历史上所有成就的辉煌成果,现在运用同样的能力和方法,千禧年不实现是没有道理的。”哈哈哈哈哈哈对对对好没道理哦。

对浪漫主义的讨论也非常棒。“……认识到了这些价值是什么,就是承认了它们都是绝对的,不能协调的,于是悲剧就进入了生命之中,成为生命的本质内容之一……希望清除掉生命中的悲剧因素,将会违背生命的忠信(integrity)”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对哦从来没看到把浪漫主义说得这么中二啊哈哈哈。

----------以上和书的内容有关----------

其实我也不想哈哈哈的,但是读伯林就是沿着精妙的逻辑缝线发现他严丝合缝的嘲叽叽——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幽默感太扭曲了——但一个雄辩的人要怎样区别于一个脱口秀演员,或者当日当时之我们回顾最近三百年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离开上帝之后再无站得住脚的理性礁岩,一切严肃之物都成了把柄,一切伟大之事早晚会翻出滑稽的内在,想想也是蛮开心的。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四):摘录

001

他们更加深信的是(托尔斯泰正是如此):假如自由只是一种幻觉,它也是人类的生存和思考必不可少的一种幻觉。

002

伏尔泰认为,人类成就的山峰,而不是谷底,才是历史研究唯一有价值的对象。伯里克利时期的雅典、共和国晚期和元首制早期的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以及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

对伏尔泰来说,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传授有教育意义的事实,而不是为了满足无用的好奇心。……除非是当作警示的例子,提醒人们野蛮与暴虐是多么令人生厌。

这样一种看法,从柏拉图及其弟子开始,就一直是西方思想的核心:真理是一,而不是多,不可分割,不论何时何地,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但德国诗人、批评家赫尔德坚持并且赞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尤其是它们的不可通约性。他坚信每一种文化都对人类的进步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贡献。

003

十八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思想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 1668-1744)最根本的一条信念是,只要是人之所为,则都能被其他人所理解。

维柯把历史看作是多种文化的连续,在人们与自然力量的不断抗争中,每一种文化都从前一种中得到了养分,在社会演化的某一个阶段,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了阶级,而且不同的经济阶级之间发生了争斗。

004

维柯说,“在这个世界上,孩子气的人天生就是卓越的诗人。”因为原始朴素的人想象力很强,而思考能力比较弱。

005

迈斯特反复地谴责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每一个时代,如果在战争艺术的范围之内,有什么东西发展到了完美地步,那纯粹、完全是一种不幸。”“并不是人指导了革命,而是革命利用了人。”

006

巴枯宁看出,在那些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趋势、工业化最发达的社会里,并不容易发生革命;与之相反,那些容易发生革命的地方,大多数人口的生活水准都接近于贫困线,社会剧变不会给他们造成什么损失。

供参考。

《扭曲的人性之材》读后感(五):殊途同归的极致与癫狂

伯林这本思想史著作,其实是几个互不关联的演讲稿的整合,但是说互不关联是说外在的形式,而内里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

简单的说,此书将近代以来(其实我觉得甚至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真理与正义的追索的一次梳理和分析,这些追寻无疑有不同的派别循不同的轨迹,而且在传统上看来完全对立的理论与思想,到最后却可以汇入同一片汪洋。

简单的说,近代以来,世界思想无非两派,即我们常说的左派与右派,再通俗点说,可以说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当然我完全不主张这样简单的区别和看待)。

所谓左派,往往秉持以下一种思想:那便是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对理性与真理的执着信仰与追求,反抗与排斥一切的无知与蒙昧。这类思想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达到一个历史的巅峰,他们无不认为世上是有绝对的光明与正义可供追寻,有终极的理想与完美可供打造。但是人们往往认识不到那些真理之所在,那是因为人类的愚昧、贪婪、自私以及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等原因所致,所以就必须建立更加合理且完善的制度,不仅可以消灭人性中黑暗的部分,更将永久的保证光明的闪耀。他们认为国家与社会甚至全人类的最终利益是高于一切的目标和准则,为此一切与之相悖的人和物都应该被无情的毁灭。而为了达到这样一种对所有人都必然是最为完美的状态,就必不可少的会有大量的流血和牺牲。

所谓右派,则视一切的绝对规则和真理为粪土,他们不相信世上有高于一切的准则和真理,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相反,他们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呼喊着纯粹属于个人的自由意志。他们认为一个人自己内心的目标与追求就是这个人的一切。它也许在别人甚至很多人眼里都不算正确,但是却正因为敢于坚持自我而显得高贵。他们认为那些"正常"的人们为了追求被普遍认同的真理和价值往往干的是阿谀奉承坑蒙拐骗的勾当,是卑贱和伪善的行为。而他们却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与向往而不惧穷困苦难,甚至不惧牺牲和毁灭。他们是现代非理性浪漫主义的代言人,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那些离经叛道的艺术家。他们的行为往往被视作疯子和异类,却正因为遵循内心的自我信仰而成就无以伦比的艺术。然而,正如有的艺术家在画布上挥洒才华,有的艺术家在琴键上谱下天籁,还有的艺术家——他们的画布就是社会,他们的琴键就是人类——他们的追求就是构建他们心中的完美社会,也正因为他们高尚纯洁且极度热情的赤诚之心,所以他们必然毫不留情的毁灭阻拦他们实现理想的一切。于是,依然会有大量的流血和牺牲。

最后这句话所描述的情形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在现在它被我们称作法西斯主义。可是,又有谁能否认以上两段文字的最后一句话之前的那些话是错的?在我看来,它们无疑都是对的,甚至包括那最后一句,只不过大多数人永远也认识不到这点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