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锦集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锦集

《占有还是存在》是一本由埃里希·弗洛姆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一):占有还是存在?

[2019年第9本书]

或许过去的我一直将“存在”与“占有”划上等号,即我的存在需要通过不断地占有外物来证明。然而,从表面上看我似乎什么都有,实际上我什么也没有,因为我对客体的拥有、占有和支配在生活过程中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那种受物欲支配的渴望不断地压迫着我,无尽的财富、显赫的地位、炙热的情欲、对偶像的崇拜……将这些外表层层剥离开来,我的内心已经在异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时的我其实什么也不是了。外物与内我形成了一种僵硬的关系,而现代文明与资本的累积只会更进一步促使其发展,我们已无法倒退回去。如果重占有,那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之上通过强力与权威来进行掠夺与强取;如果重存在,则是通过利他主义表现出来,如奉献与分享。但是要抛弃占有是很难的,因为是占有的一切组成了安全感,以至于不相信没有了占有还能存活。但是如果能够摆脱占有,恐惧将不复存在,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二):弗洛姆《存在还是占有》摘

从给予和分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囤积和剥削中获得快乐。 ●热爱并尊重生命的一切形式,了解只有生命和一切促成其成长的东西才是神圣的,而非物质和权力这些死的东西。 ●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消除贪婪、仇恨和幻想。 ●去除偶像崇拜,不抱任何幻想地活着,因为人已经到了不需要幻想的阶段。 ●培养自己爱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 ●抛弃自恋,承认人生中固有的悲剧性局限。 ●把自己和同胞们的全面发展当作生活的最高目标。 ●认识到遵守纪律和尊重现实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认识到只有结构上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而且必须认识到作为生命之属性的结构和作为毫无生命、僵死之物之属性的“秩序”之间的区别。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是为了逃避不堪忍受的现状,而是预判现实的可能性以期改变不堪忍受的现状。 ●不欺人,也不为人所欺;可以做一个天真无邪的人,不可做一个幼稚无知的人。 ●认识自己,不仅要认识自己所了解的那个自我,而且要认识自己所不了解的那个自我——其实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都有一个朦胧的认识,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 ●意识到自己与一切生命体的同一性,从而放弃征服、控制、剥削、掠夺和摧残自然的目的,努力去理解自然,同自然合作。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自由不是一堆贪婪的欲望,而是一个精妙的平衡结构,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成长与衰败、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抉择。 ●认识到罪恶和毁灭乃是成长停滞的必然后果。 ●认识到只有少数几个人具备所有这些品质、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但同时并不怀有“达到这一目标”的野心;认识到这种野心只不过是贪婪和占有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在不断增长的活力中获得幸福,无论命运允许人走多远。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三):我怀疑世界图书14版翻译抄袭三联88版,且越改越糟

仅比较2014年世界图书版与1988年三联书店版的<导言>的开头几段,让我很怀疑前者的“译者”在抄袭后者。

因为这几段几乎一字不动,三联版错误处,世界图书版一样错。而世界图书版极个别改动的地方,越改越糟,仿佛完全无对照英文原版。

例1

英语原版:

.... the universalized bourgeois as the men and women of the future. (p.2, “universalized bourgeois” 斜体)

三联版:

未来的男女们应该普遍是布尔乔亚 ("普遍是布尔乔亚"七个字有着重号)

世界图书版:

未来的人们应该都是布尔乔亚(bourgeois)

试评:

如果我们直译此句:

普世化的布尔乔亚就是未来的男男女女 [ 的身份 ] 。

如何兼顾信达雅,确实是个难题。这里我只是想通过这句直译,点出在英文原文中,“普世化”修饰的是布尔乔亚,而不是动词“是”。之所以如此“吹毛求疵”,因为佛洛姆特意铸造了这个名词universalized bourgeois,加斜体强调。想想这本书以及佛氏另一本书The Sane Society的核心论点(和葛兰西Gramsci),universalized这个词何其传神、何其重要。

如果三联版的“普遍”一词尚且保留了联想universalized的某种空间,世界图书版则完全失掉了这一重要的、佛洛姆特意斜体标示的意涵。更无三联版的着重号。

例2

英语原版:

Unrestricted satisfaction of all desires is not conducive to well-being, nor is it the way to happiness or even to maximum pleasure (p. 2,"well-being"斜体)

三联版颠倒语序,某种程度上错置了重点和语气:

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Well-being);

世界图书版只改动一个字,而且去掉了重要的英文原词提示:

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而且也不会使人生活幸福;

直译:

无限制地满足所有欲望无助于康乐幸福(well-being);也不会使人愉悦(happiness),甚至都不是使快乐(pleasure)最大化(maximum)的方法。

我只比较了开头几段。没有再有耐心研究全书。我的怀疑是否成立,敬请指正。

5颗星是给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的。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四):放弃所有,就是自由

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伊丽莎白

001

占有与进化我们只是一个过程,不拥有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拥有 我们可以占有信仰吗?我们可以占有感情吗?弗洛姆的《存在还是占有》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活得更好,占有是否让我们达到了这种目的?信仰会给人一种可靠感。信仰是一张入场券,一个人有了它也就为自己购置了从属某一大型群体的身份,从而他也就摆脱了一项困难的任务:独立思考和做出决定人能占有感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感情就是一种物,一种材料,是可以为人所有和占有的东西。真实的情况是:世界上并没有像“感情”这样一种物。实际上只存在爱的行动。爱是种创造性的活动,爱能唤醒他的生活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所以,占有并没有让我们进化,更没有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佛教思想中,没有任何永恒的实体,除了过程,一切都是不真实的。活在过程里,也就是活在当下,我们只是在过程中进化,完善性格,摆脱低级本能欲望

002

性格和本能《存在还是占有》有一个观点:性格的形成是生活初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特别是对其有影响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就意味着,在离开故乡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时,性格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改变和进化“市场性格”是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意思是把自我视为一种商品,而没有体会到自我价值,“市场性格”的最高目标是全面适配,在任何市场条件下成为抢手货,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拥有自我,因为他没有自己稳定的属性,原则是“你想让我怎样,我就怎样”谈到性格,想到刘末鹏《暗时间》里面关于本能和进化的一篇文章《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直到高级灵长类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反射模块到拥有了初级的情感区域,再到拥有了“新皮质”支撑的高级认知能力但是在生活中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却总是选择做爽的事情,而不是做对的事情,我们明明知道赌博,烟酒,犯罪是不对的,然而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在喋喋不休地催我们动手去做,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但内心的一个小声音却总是怂恿着再吃最后一勺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高级认知模块是相对近的年代才进化出来的,而原始的情感区域和条件反射模块却在千万年的历史中保护我们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

003

进化与改变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我们也在市场性格的笼罩中,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远古自我和现代自我。一个悖论就是我们认为是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大脑认为对的事情,我们却始终无法执行。是因为远古的自我过于强大,我们总是会被20万年前的自己绑架。如何摆脱“市场性格”、摆脱这头远古的大象,作为骑象人同样需要进化

我们可以把行为受本能支配的程序逐步降低的进程看成一条连续线,其零端即动物进化的最低形式,受本能支配的程度也最高。随着不断进化,这种本能支配程度降低,到了哺乳动物,就达到了一定水平,到了灵长类动物,本能支配的程度更低,摆脱本能支配,获取自由,这便是进化的本质

何时我们才会自主的去改变性格、理性认识大脑呢?

我们只是过程,生活只是进化。愿意放弃一切“占有”的方式,相信自己的存在,自己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需要兴趣、爱和世界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安全感、同一感和信心,而不是将此建立在占有欲和控制欲的基础上,从而成为自己占有物的奴隶;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或物会赋予生命的意义

人的存在是他当下充分显示的那个样子

《占有还是存在》读后感(五):占有还是存在

弗洛姆是我比较喜欢的精神分析师和人本主义哲学家,看过他的好几本书,从爱的艺术到健全的社会再到占有还是存在,他谆谆不倦的在告诉人们什么是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真正拥有健全性格的人,爱是什么。虽然比较理论化,但是也并非不可以去实践。现仅就本书写几点读后感。 占有从词性来说是一个动词,我占有一本书或者我占有一间房子,它强调的是一种拥有感。占有虽是动词但其背后的意义却是消极被动的。当我看见一个装帧完美的书籍我就想占有它,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欲望,只有我占有了它我的欲望才能平息,然而我所平息的只是这一次的占有欲望,只要再出现一个装帧更精美的书籍我仍然会想要去占有它,这是源自于人类的本性。我们总是想要去占有东西,从日常小物到我们的爱人再到金钱,因为它们会给我们以安全感,只有当我知道我占有金钱的时候我才是安全的,只有当我知道我占有了我的爱人时我才是幸福的。所以,我们表面上是主动的去行为,然而却经常沦为被占有物和被占有者的奴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很常见,比如我们以为我们在占有手机,实际上我们常常被手机所占有,我们以为我们在占有服装,实际上我们常常被服装所占有。占有在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消费主义的盛起。我们用金钱来占有一切能够占有的东西,并且这种欲望永不停歇,因为总会有更好的东西会刺激我们的欲望,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可以被统称为“消费人”,当然,这并不是个人的过错,因为很多时候激起我们欲望的是商家和广告,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经济制度和追求经济发展的原因。正如弗洛姆所说,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以为我们是有自主权的在购买东西,然而实际上我们早就被商家所洗脑,不是我们的欲望催生了商品,而是商品诱发了我们的购买欲望,任何一个优秀的产品开发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待亲密关系也是如此,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爱人,我们想要去占有他们,支配他们,改变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到安全,顺心,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对待孩子就好像孩子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物品一样,丈夫对待妻子就像她是其购买的一件商品一样(妻子同样也会出现这种状态),因为我们想要占有他们,所以才会出现冲突,纠纷,嫉妒,沮丧,焦虑。 存在则是一种状态。西方有存在主义哲学,东方佛学中则有临在一说,我认为它们强调的都是存在本身。同样的一本装帧完美的书籍,我喜欢它,于是我翻看它,看完后我学习到了里面的知识,了解了其内容,然后我继续让它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我可以购买它,也可以不购买,我并不执着于一定要将它占有。我也并不是我的衣服,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职位,我的工作,我的价值不是由它们所定义,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可能这些话听起来散发着资本主义时代催生的个人主义的味道,然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极其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通过占有来彰显我们的身份。对于我们的孩子和爱人也是如此。一个健康的关系的前提是不以占有和支配为目标。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让他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长和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让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激发他的潜能,指引他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而不是绑架他的情感,控制他的思想,压抑他的本性。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希望他能够以他最真的自我来生活和存在,我们不需要通过占有他的肉体来寻求安全感,而一个真正健康的亲密关系必然是彼此促进了双方的存在。 以上是我对于占有和存在的一些个人想法。而大师弗洛姆则从宗教角度,社会角度,心理角度分别分析了占有和存在的内涵。他指出,占有必然会催生人的囤积症,而存在会让人去行动,去改变,去创造。他同时指出,占有这种病态心理是源自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则是社会制度的缘故。他最后指出一些方法来试图指导人类从占有走向存在。我特别同意他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人类未来的路上真正能够起到拯救作用的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人类灭亡的速度,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消费和占有的欲望。也许人类救赎之路应该依托于社会科学,从哲学角度来分析我们生存的现状,以停止无谓的消费和豪取强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