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下书读后感100字

日下书读后感100字

《日下书》是一本由李长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下书》读后感(一):瑕不掩瑜的一本书

买的时候带塑封,根本没翻就收了,因为作者之前的书让我有这样的信心。

作者在前言里说给出版人看的,但是,有些掌故、故事等对于喜欢日本文学的也是挺有吸引力的,特别是摘译的那段古书拍卖的那段,读来很有意思。

书的封面设计素雅,挺喜欢的

可能是专栏文章集结,不同文章中很多地方有重复的,甚至不只一遍的重复。

当然,也少不了作者书中抱怨的误植。

总体来说,值得一读。

《日下书》读后感(二):优秀的八卦便是随笔的精华

书店是常逛,但鲜少逛到随笔架子那里。那日偶尔走到架旁,便伸手拿下此书,翻了翻,觉得甚是有趣。便随即买下。

之前倒是不识李长声之名的。没办法,是我见识浅的缘故。

春天过于舒适,一般都赖在家里不出门。在阳台里泡杯茶抽根烟捧几本书就一天就过去了。《日下书》的好处在于,当阅读久了叫做纯文学的晦涩的文字的时候,可以翻个几篇,看看日本人的阅读习惯。

写作,出版,发行。《日下书》充满了日本业界(文学界?)的小八卦。我这人从来就不忍心在书上留下什么痕迹,但是李长声先生那短短的文字里充斥着巨大的信息量,我不得不拿支铅笔划出让我会心一笑的地方,以便加强记忆,方便之后我与同学交流。

小八卦,加上作者的见解,便是随笔。当然这是我看了李长声先生的《日下书》才得出的结论。(一同购入的黄灿然先生的《格拉斯的烟斗》也似乎有点小八卦合集的味道)于是乎,我近日的乐趣便是四处收集小八卦。翻着文人的作品,传记,然后再拼命整合出一条之前并不知道的消息。这就是八卦。这便是人生至乐。

与大家分享几条我收集到得小八卦。

1、川端康成吞煤气自杀并未留下遗书。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在送去医院急救的路上,对司机说:

“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

2、川端小说《山音》中,主人公信吾某次走神想到:森鸥外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嘿,真无聊。”说是报纸上看到的。

3、夏目漱石精神衰弱,死前最后一句话则是:“我想吃东西……”

啊呀,我收集到的小八卦是纯粹的小八卦。而《日下书》——李长声收集的那才是有大启示意义的小八卦呢。

《日下书》读后感(三):奇书,好玩!

一晚上读完了《日下书》。买的时候以为是日本人写的,翻开一看是旅日的中国人写的。

随手记录一些要点:

一般日本人说到三国志,并不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更不是陈寿的《三国志》,那是指吉川英治的小说《三国志》。

浑然一体、诚实勤勉、纵横考虑。(via 野间清治,日本讲谈社社训)

书本三大罪:占用人的时间;迷惑人;吃掉森林。(via 小林一博)

日本每年出版物的10%是外来译作。

直木奖对应大众文学,芥川奖对应纯文学,皆源自菊池宽的《文艺春秋》。

在日本,学术书的定价通常是生产成本的3倍左右,而在美国大约为5倍。

影像和声音是常看常听的人活在过去的东西,而图书,从与它相遇那一瞬间起,就是人活在未来的东西了。(via 菊地信义)

日本值得骄傲的两种文化,第一是利用胶着语的特性而混用表意文字与表音文字的汉字假名混杂文;第二是极其高度发达的表现样式——漫画。(via 吴智英)

六十年代日本漫画制作发生两大分工(编剧创作脚本,助手协助绘制)。//我曾在课堂上讲过,行业分工的出现,是日本漫画业从萌芽期过渡到高速成长期的重要表现。

《恋空》在手机这个媒体上先说是非虚构,但矛盾迭出,又改口说是虚构,使众多读者有上当受骗之感。(via 《日下书》 P293)

-----------------------------------------------------

www.leeforce.com

《日下书》读后感(四):想起来说的

看蠹鱼头的旧书店人事,也说到清藏书大家黄老爷子的书跋让书物身价百倍,只是评论家也有不假辞色地诟病他多写读书时自己的风物,一点也不中立。

一本好书,看了让人激动,想要和朋友分享,溢出来的情绪成了不得不写的评论当然是个人的,怎么中立?一个南京人,对东京和京都充满小情绪的向往,为了日本出版界丰富的藏书还去上了半吊子日文课,喜欢日剧超过韩剧太多,这样的前提下翻到《日下书》,真是资料收集和打发睡前时光的双重享受,因此广为推荐,理由足够。

看林文月先生的书,羡慕老派文人觉得他们师傅也好,环境也好,看的书选择也多。我自己利用图书馆基本上没有,全靠现金纳入,藏书就算了吧,堆积在家的小说二手也未必有人要,谈话自然越来越心虚。有人跟我说某位文坛前辈在不远处隐居,建议我上门求教,拉倒吧,我怕被一问三不知,回来连下笔挣吃饭钱的勇气都被消灭了。而且我也怕老先生的前辈做派可能是电视剧里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因此看了《日下书》也没对李长声本人起面见之意,意外的却是我居然见过他,还有他的帅哥儿子。

是去年夏天,郝先生说有个朋友的儿子做小型音乐会,在北京很好位置的四合院之间巷子里,酒吧进门还颇隐秘,我照例呼朋引伴,就看到4-5个地下乐团的演出,从前的许巍到现在的摇滚风格俱在,结束前后,发起人讲话,才知道是郝先生和他的一个朋友,两个人的儿子都在为自由音乐作出贡献。为人父的未必真心赞同,但到底支持了,场面很感人。那个朋友的儿子长得很帅,我瞥到郝先生的那个朋友是儒雅的书人就是,也微笑致意,但是现在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李长声。

真是好父亲。

日本讨生活比大陆还艰难,我在当当上找到李前辈其他的文字,不如《日下书》的编排更易接受,但文字真好。有材料,我很羡慕。

希望他儿子下次组织的演出我还能免费去看。

《日下书》读后感(五):日下好读书

我识得李长声之名,不过经年。当初向我推荐他的人,令我动心的不是举与周作人比况,倒是所下这八字评语,“有点真趣,像个名士”。此后就在豆瓣“居酒屋”中长泡,看到网上沪上陆公子编的《浮世物语》,很是心痒,留心去找,同是一套的上海书店小开本总是这本缺货。说来也怪,在学校周边书店、季风、书城,都没能找到李长之的书。无心花发,倒在闲逛书店时拾获这本《日下书》。恰好近来起兴关注出版事业,瞌睡遇了枕头。

这本书像作者所说,有獭祭数据之嫌;不过却并不如他所说“变成了阅读的累赘”,下笔无虚字的写法,反而能带给读者更多咀嚼的欢喜,思考的馀味。台湾编《居酒屋闲话》的傅月庵说,“出版产业乃是作家→编辑/出版社→书店→读者的有机构成,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由此感慨作者寻得到一个很好的切口,一篇篇随笔写来,犹如庖丁解牛,莫不中音,合于乐舞。看似信笔手拈平淡语,流蕴着温情脉脉的关怀,掩卷方知,李长声的“知日”情结背后,是一个读书人对书深切的喜爱。

李长声先生将日下书事娓娓道来,有樱下和风的清凉。谈到“文库”与“新书”的比较,实在说传统与新潮的较量,新人笑淹旧人哭。比较各家文库,硬朗而保守的岩波文库,名著辞典为主的讲谈社学术文库,个人全集为中心的筑摩文库,如描摩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人物,每个都很有样子。品评各家商法,岩波茂雄开启“元本时代”,掀起出版本界革命;角川春树将文库如化妆品“时尚化”,涉足影视界;针对“角川商法”革新的筑摩文库,推出“筑摩文库森林”,志以古典教养重整读书风气;又似在讲述风云变幻的出版史,纸光书影间,慑人心魄。作者说起“黑衣”编辑为书作嫁的萧索,自有一种冷暖自知的慈悲心。谈及漫画风靡,文学奖滥市,又使人怅叹“繁华有憔悴”。听李长声日下说书,油然心生对书的命运的关切。于坊间这一视听盛于纸书,漫画盖过文字的时代,谈论关于书,尤其是字书的话题,似乎天然伴有凄婉的和声。然则书运虽惊险,冥冥又自有定数。若如作者所说,“文库热、文库战往往发生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大概是因为萧条则有暇,有暇而读书,读者回归使出版业反而每当萧条胜繁华。”

“出版是一种文化性商业活动”,自其封底被打上斑马线之始,一再提醒着读书人,在文化成为商机的时代,如何去看待商品与书的关系。书在商业时代的命运,实与爱书人在经济价值主导时代的命运相似。读书人爱书,亦无过自惜。书的兴盛衰微,真正困扰的是那些爱书人,比如李长声。如是一唱三叹的婉转,隐没在平常的文字下,源于对人间世的品悟。由于作者的老练,将它说得平静如水,却自有涛声在听者耳涡里暗涌。与知堂不同,李长声多了一股人间气,他的文字更有温度,像温过的酒。

作者自道“写书评每每涉笔书外”,这些秘辛或八封,为这本书增加了一些阳春喜气,草长莺啭自成趣。从这本书我才得知,素来喜欢的夏木潄石的《心》,最早由岩波书店出版,当时的岩波,还只是一家开张伊始的旧书店;也从作者的闲笔得知了太实治被芥川奖折腾,“要从喉咙里伸出手来”捞奖金还债的可怜相;作者笑谈见城彻靠结交文友起家,自创风生水起的幻冬社,教人感叹文坛亦有似江湖儿女疏财仗义,梗慨多气;长幅摘录的《佃岛二人书房》,将日式旧书店的景象淡描轻写,令人遥想彼间时光悠悠,同时亦为旧书店的惨淡经营衷心忧忧。

有福方读书,日下岁月长。作者在后记里说,“所谓缘,也就是机会,于是抓住机会,专攻日本出版文化史。”书与人的相逢相知,本身亦是缘。只不知何时才能得见一本写中国出版文学史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