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下看猫头鹰》的读后感大全

《月下看猫头鹰》的读后感大全

《月下看猫头鹰》是一本由(美)珍·尤伦 文 / (美)约翰·秀能 图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一):冬夜的宁静探险,父亲和女儿

诗一样的语言,缓慢平静的读给孩子听,。其实字数挺多,但是孩子安安静静的听着,共读的过程很安静,一起看着画面,读着文字,非常的身临其境,冬夜、清冷、父亲和女儿,呼、胡胡胡胡、呼,。。广袤寂静的森林、原野,你看到那只猫头鹰了吗?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二):美 水彩 亲子 绘本

上学时候是插画专业,指导老师介绍看的!画面优美!情节平淡而温馨,就是讲了爸爸带孩子去看猫头鹰的一件事。作者寥寥几笔便把雪地,月光,丛林的氛围都营造出来了!通过页面分镜安排,故事一步步进入看猫头鹰这个正题,猫头鹰出现那一页作者用的是跨版,画面角度略带仰视,当人从前一页翻到这一页时,视觉效果是很震惊,心情是很惊喜愉悦的。作者文字与画面完美结合,精妙的叙述方式,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经历了看猫头鹰的过程!英文版句子比中文版优美一些!英文版朗读起来更像童谣。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三):来生 我们在月下看猫头鹰

“大半个厅黑沉沉的。我有一种阒寂之感,犹如置身于做完礼拜后的教堂中。”

看完乔伊斯的《阿拉比》,记住了这句话。长成后的青年,回忆起初恋,平稳的语气中仍然有不平和怨气。这种态度犹如蜘蛛的触角,触碰我的身体,让我来不及后退。

人是如此的孤独,一旦出现了与自己的心绪有相似的地方,就总乐于去移花接木般地给自己匹配上。尽管我知道自己的任务不在于此,也跟随那少年有了散不开的“怨气”。

在前天的时候,就想着要写点什么。为什么要让自己这么累,而至于经常处于恍惚的状态?这种累是真的因为工作吗?我问自己,那时它却拒绝回答。办公室,得闲时,想起了梦里的经常出现的脸,居然会背过脸去黯然失色。

看了几遍绘本《月下看猫头鹰》。第一遍不明所以,第二遍看出了另外的东西。月亮下,一对父女去看猫头鹰。故事如此简单。我仔仔细细地翻页,看见“雪地如瓷碗的牛奶那样白”,也看见了猫头鹰。巨大,严肃,不可侵犯,让人仿佛身处某个神圣的仪式。原来这就是我读《阿拉比》有同感的地方。

奶奶去世才几个月,我不禁错愕。所有的努力,仿佛都没有了意义。

假如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某件事,那他根本谈不上感同身受。昨天在采访的时候,她说,和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我不禁眼睛红了。

9月以后,我变得恍惚。躺在床上总是难以睡下,种种幻影都在耳边,总觉得床边影影绰绰矗立着什么。我半害怕,半祈求。尽管我内心从来也没有接受这个事实。

家里噤若寒蝉,没有一人提及此事。大家都害怕伤心。这是多好笑啊。

偶然看见头七两字,想起了9月回家那天。所有人披麻戴孝,我看见棺材,我不知所措,我跪下来点燃香,烧纸,我哭成泪人。旁边有人敲锣念经,我看见那张临时悬挂的地藏王菩萨朦胧的脸。

记不清在多少个梦里,你还和生前一般,在家门坐着,笑着,脸上是那种无人能替代的笑。仿佛能让我常年冰冷的手也变得温暖。以至于让醒时的我,总认为自己身处梦境。

茫茫人海,你只对于某些人来说有独特意义,而某些人对你来说,也相同。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一旦失去了,也就永远失去了。

下葬的早上,父亲在前面举着招魂幡,我走在子孙辈里的第一个。法师说不要回头。你躺在棺材里被人抬出来。如果可以,我想回头,我们得以见到最后一面。虽然隔着那么厚的木板。

月亮下,父亲和女儿一同去看猫头鹰,父亲说,看猫头鹰不温暖舒适,一定要安静。

看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也只是记住了死去的爷爷一句话:我变成幽灵,是因为忘记和你(小孙子)说再见。

无常生命,没有告别的离别,是让人离不开的原因。

从此我害怕起下雨,坟头是否生了草,会淋湿奶奶吗?来生,我们一起去看猫头鹰,好吗?

此时,窗外如此安静。我仿似那少年,突然闯进教堂般安静。

《月下看猫头鹰》读后感(四):一本中考语文用来出题的绘本

在刚刚结束的宁波中考中,一道18分的阅读题用的是《月下看猫头鹰》这本绘本。

这是一本给3-5岁孩子看的绘本,居然可以作为15岁初中生的中考考题,可见它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寓意是多么的深刻。如果父母曾给孩子看过这本绘本,答起题来自然不在话下。

书海茫茫,卷帙浩繁,一本绘本作为考题有极大的偶然性,初中生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考试而投入时间去看绘本。你们青春正好,正是应该多花些时间看大部头的时候。比如我最近在看的一本《艺术的故事》,在西方是给十几岁的孩子看的艺术启蒙书。这本书长达600多页,比英文字典还要厚,它梳理了欧洲几千年的艺术史,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说来惭愧,我人到中年才开始看给青少年的艺术启蒙书。

我提中考考题这个话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刚好写了《月下看猫头鹰》这本书的书评(我想做的是“爸爸”的主题,写完读到的这个新闻,完全是巧合),另一方面我还是想和年轻的父母们老生常谈阅读的重要性:3-5岁是培养孩子阅读的黄金时期,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而绘本正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佳的阅读读物。

阅读和数学、英语都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及时反馈的东西,不是做出一个题,背出几个单词就能体现其学习成果的学科,它需要漫长的、坚持不断的积累。

作为父母,你或许短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请你相信,一棵树的成长都需要十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就像我题头说的话:给孩子读一本绘本,在他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有一天他会长成连你都需要仰望的参天大树。

《月下看猫头鹰》和《我们要去捉狗熊》的主题类似,都是爸爸带着孩子去冒险,但呈现出来的氛围是完全不同的。

捉狗熊的冒险之旅是热闹的、欢乐的,紧张背后是一家人的手忙脚乱,故事整体的基调是活泼有趣。

看猫头鹰的冒险之旅是宁静的、冷清的,隐藏在紧张之下的是孩子的坚持和渴望,以及父亲细微而几乎不可察的亲情流露。

如果说《我们要去捉狗熊》是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那《月下看猫头鹰》则更像一部风格恬淡的纪录片。

《月下看猫头鹰》整本书就像一幅一幅优美的画,作者手中的画笔,就像一个一个镜头,准确地捕捉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物。和大多数图画书只采用一种视角作画不同,本书的绘者用了各种角度。

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采用从空中鸟瞰的角度,白茫茫的雪地,后面是起伏高低的灰蓝色的群山,掉光了叶子的树干。虽然是午夜,但是画面并不暗淡,因为这是一个有着皎洁月光的晚上。一切看上去都是冷冷清清的,鲜艳的红色的房子墙壁看上去也是暗红色。

在大片空白处,是小女孩内心的独白文字,她心里想:“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笛音低沉,拉得很长,就像一首歌,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忧伤的文字,配合着清冷的月光,营造出一种安宁的气氛。在这种泠然的气氛之下,小女孩和爸爸出发了,他们要去看猫头鹰。

第二个画面,绘者仿佛是农场主人,站在农场的空地里看着两父女从缓坡下艰难地走上来。右下角的一只狗后脚弯曲,脖子伸长,警惕地看着两个陌生人走近,大声发出吠叫。

占据页面大部分的是陷入阴影中的整片森林,昏暗又神秘。这对父女俩很快就要踏入森林了。

第三个画面,作者仍然是鸟瞰的角度,父女俩的脚印形成了一条贯穿页面的对角线,两个人的身影只存在于右上角,大片的空白是雪地和月光,反映他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了。

爸爸和女儿都将双手插在口袋里。小女孩每隔一会儿,就要奔跑几步才能跟得上爸爸。

这就是典型的爸爸带孩子。他们粗疏、大意,不会想到要停下来等一等年幼的女儿,只顾着埋头向前走。但也只有爸爸,才会愿意带着年纪尚幼的女儿,在有厚厚积雪的夜晚出来看猫头鹰,还有可能看不到。因为小女孩的几个哥哥告诉过她,猫头鹰有时候会出现,有时候不会出现。

爸爸带着女儿继续深入森林,在下面这幅图中,绘者用仰视的角度,描绘爸爸在前面走,小女孩在后面蹦蹦跳跳地追赶的样子。午夜的雪地里特别冷,小女孩戴着帽子、手套,围着围巾,穿着靴子,但她没有抱怨,她坚强地跟在爸爸身后走,她心里对这次看猫头鹰之旅渴望极了,不管吃多少苦都可以忍受。

这种场景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好不容易跟着大人出去活动,就算是再害怕也会忍着不说。因为,相比于环境带来的恐惧,我们更害怕一旦我们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大人们就会说:“那要不我们回去吧?”

父女俩来到了森林深处,小女孩既期盼,又紧张。她担心深更半夜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躲在黑黑的大树背后。但她表现得很勇敢,没有问爸爸。在这个画面中,爸爸牵着女儿的手。

此处是整本书中爸爸和女儿唯一一次牵手,尽管小女孩努力表现得很勇敢,但是爸爸还是感受到了她害怕的情绪。

在他们的一番呼唤之下,猫头鹰终于来了。

画面仍然是俯视的视角,猫头鹰伸出的巨大翅膀,几乎横跨了整个画面。爸爸一只手举着手电筒,手电筒的光照在猫头鹰身上,明亮的光让猫头鹰的两只爪子发黄,显得格外巨大;爸爸另一只手抓住孩子的袖子,显示出爸爸内心的紧张,他害怕猫头鹰袭击女儿,也用动作提醒女儿不要再向前靠近了。

猫头鹰的这一幅近景图是平视的视角,在手电筒光照下,猫头鹰的前胸是金黄色的,羽毛根根分明,眼睛瞪得铜铃一样大。猫头鹰勇敢无畏地和父女俩对视,它的眼睛带着野兽特有的、未经驯化的凶猛意味,看得人心里发毛。

对视了几秒钟,猫头鹰飞走了,爸爸抱着女儿回家了,故事结束了。

整本书的文字清新、隽永,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像一首优美的小诗。因为外出看猫头鹰要保持安静,否则猫头鹰就不会出现了,所以整个故事中父女之间没有对话,也几乎没有互动,书中全是小女孩的内心独白。

书的最后,小女孩对自己说,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那个希望,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向前飞行。

这句话拔高了整本书的立意。和爸爸一起出来看猫头鹰,并不只是一次好玩的旅程,它也是一次考验孩子耐心和勇气的冒险,它需要孩子战胜寒冷、战胜恐惧,同时又心怀希望。

这样的旅程不仅是一次看猫头鹰的旅程,也是一次人生的旅程。

在漫长的一生中,我们要付出很多努力,尝尽很多苦头,才有可能实现梦想,也有可能实现不了。因为成功就像猫头鹰,它有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不会出现。但我们仍要心怀希望,坚持向前飞行。

这本书是文字作者珍·尤伦的亲身经历,他们家附近有一个小树林,她的丈夫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猫头鹰。因此珍·尤伦写下了这个小故事,再找插画师约翰·秀能配上图画。

他们的合作非常成功,1988年,这本《月下看猫头鹰》获得了凯迪克金奖。珍·尤伦形容约翰·秀能的图画“优美、冰天雪地、柔和而又精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