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烟火香自来读后感100字

人间烟火香自来读后感100字

《人间烟火香自来》是一本由青花加紫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烟火香自来》读后感(一):《人间烟火香自来》 :焚香用对了,真的开心又健康!

重点: 1、这本《人间烟火香自来》 的表达框架很简单,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香的历史,第二部分是香具(放香的器皿)和香的应用,在第一部分里根据人的惯性思维,分别介绍了中国香的发展历史,中国的名香,香的制作方法、香料的世界发展史。2、在第二部分里,主要有器皿:香具,和用途:香炭、香灰、养生、熏衣、茶道,这两大类,让你了解古代人考究的生活。 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结合历史、以及人物故事将香的来历和发展娓娓道来,搭配上精致的图片,图文结合,让读者对香的发展和使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3、疗愈师们不仅可以用西方的东西,也可以用中国的焚香来疗愈,现在都市青年生活压力较大,也可以模仿古人的方式解压,文学作品中出现相符的用香内容,会让作品读起来更有真实性。所以,写古代小说的宝子们也可以阅读,另外,焚香作为古代娱乐方式, 也是可以 推陈出新,根据现在年轻人的喜好,结合之前的方法,推出新的香物、香水、以及生活和娱乐方式。 ——————详细版—————— 古代人没有电视、手机和互联网,他们是怎么娱乐的呢? 参观一下网友的答案:高卧、静坐、尝酒、试茶、阅书、临帖、对画、诵经、咏歌、鼓琴、焚香、莳花、候月、听雨、望云、瞻星、负暄、赏雪、看鸟、观鱼、漱泉、濯足、倚竹、抚松、远眺、俯瞰、散步、荡舟、游山、玩水、访古、寻幽、消寒、避暑、随缘、忘愁、慰亲、为善。 所以,今天要的主题不是古代人的娱乐方式,而是古代人的娱乐方式之一:焚香。今天的车车就是这本《人间烟火香自来》 。这本书的封面很有特点,浅色和粉色交替,采用了左右对称的呈现方式,左边是字体,右边是插画,包装也很用心,封面有点像包装盒,里面有单独的两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并且书里的插画和书的内容呼应,封面那个和秤有点像的东西,叫做[清代同治款金香木柄提炉],上下两册的封面采用了凹凸压印的印刷方式,摸起来很有质感,上册的的压印是[战国凤鸟衔环青铜熏炉],下册和封面同款,不再赘述。 这本《人间烟火香自来》 的表达框架很简单,全书分为上下两册,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香的历史,第二部分是香具(放香的器皿)和香的应用,在第一部分里根据人的惯性思维,分别介绍了中国香的发展历史,中国的名香,香的制作方法、香料的世界发展史。在第二部分里,主要有器皿:香具,和用途:香炭、香灰、养生、熏衣、茶道,这两大类,让你了解古代人考究的生活。

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结合历史、以及人物故事将香的来历和发展娓娓道来,搭配上精致的图片,图文结合,让读者对香的发展和使用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本《人间烟火香自来》 有实际用途吗? 有~,疗愈师们不仅可以用西方的东西,也可以用中国的焚香来疗愈,现在都市青年生活压力较大,也可以模仿古人的方式解压,文学作品中出现相符的用香内容,会让作品读起来更有真实性。

所以,写古代小说的宝子们也可以阅读,另外,焚香作为古代娱乐方式, 也是可以推陈出新,根据现在年轻人的喜好,结合之前的方法,推出新的香物、香水、以及生活和娱乐方式。

《人间烟火香自来》读后感(二):《人间烟火香自来》——品闻人间烟火,感受非凡美好

《人间烟火香自来》是中国香文化的普及读物,作者以明代古籍《香乘》为指引,结合自己十余年来对香学的研究和制香经验,从中国香文化、四大名香、传世香方、香具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与香有关的人文故事,引领我们体会香文化的美好。

在自序中,作者用了两个特殊的词来形容他对于香的感受,那就是“沧桑”与“新奇”,说它“沧桑”,是因为焚香在宋朝被文人所推崇,成为宋人四大雅事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它“新奇”,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香文化的传承却渐渐衰弱,对于现代人来说,它确实是新奇的。沧桑与新奇,这样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就这样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我们对于香文化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其有了更多的向往。

香,在先秦时期萌芽,并渐渐从祭祀用香拓展到了贵族阶层的生活之中。随着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路,外域香料的进入推动了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合香的出现促使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新香气。隋唐时期香火愈加鼎盛,并在宋代迎来了巅峰时刻,香走入民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明代香随着宣德炉的出现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中国的香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包含了古人的生活美学,也包含了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通过宋人的诗词和书画中看到他们对于香的喜爱,读书人的案头、弹琴时的香几、作画时的画案、女子闺房里桌几上都放置着小巧精致的香炉,焚香成为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事,难怪人们说平常处处是风雅,风雅处处是平常。是的,焚香是一种生活情趣,无论是晨起夜卧、闲中静坐、读书喝茶,都有清远深长的香味陪伴,都有一种悠闲与自在。“人间烟火香自来”,所谓人间烟火,就是寻常的美好吧。

不同的香有不同的香气,也有不同的用途,每一种香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充满神秘感的龙涎香、芳香郁烈的麝香、透着丝丝甜凉的降真香、清冽的龙脑香,通过作者的解读,我们会发现中国香的迷人之处绝不仅仅是香气,还有文化的加持,让我们体会出远远超出于香气本身的内容,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去体会那些暗香浮动中的雅致情怀。

香文化是一门古老的生活美学,让我们将它一点点融入现代生活,一起欣赏香气的美好,体会自然的奥妙。

《人间烟火香自来》读后感(三):最是那一抹暗香浮动的温柔

宋人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一首两汉时的《匈奴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全诗短短24个字,以哀婉的语调,抒发了匈奴人对于故土的无限眷恋与热爱。

不止如此,匈奴单于之正妻被尊为“阏氏”,与“焉支”和“胭脂”同音。由此不难想见,在广袤荒凉的化外之地匈奴,那一抹自带香气的桃粉色胭脂对于当时妇女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是的,爱美是女人的天性使然,即便尊贵的匈奴阏氏也概莫能外。

中华民族对于香的崇尚似乎要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千年以后的《史记》则首次披露了关于“胭脂”的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张骞首次通西域路过甘肃焉支山时,将这种越是濒临干枯、色泽便愈发鲜艳的红蓝花采摘下来带回汉朝,将干枯的红蓝花磨成粉末状,加水调和成红色液体,并以丝绵浸泡其中。待使用时将胭脂晕于掌中,涂于面颊。如此,观之面部艳若桃花,闻之则有迷人香气。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骁勇善战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奉命两次出兵河西,狠狠打击了匈奴的势力,收复了河西走廊。这其中,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县城东南50里处的焉支山自古水草丰美、六畜兴旺,山中盛产一种紫红色、名为红蓝花的野生菊科植物,可提炼为用来敷面的胭脂,故而此山又名胭脂山。

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的二十八卷《香乘》收录自先秦以来直到明代末年,历朝历代关于各色香料、香品的记载,可谓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同时这部皇皇巨著也是《人间烟火香自来》一书的指导性书籍。

本书作者是有着十余年制香经验、一直以来致力于中国传统香文化传承推广的制香师。书中上半部分将源远流长的中国香文化与传统制香技艺、经典传世香方娓娓道来,下半部分则侧重于讲述各类香具,以及香气可以疗愈身心、健康养生的知识,旨在呼吁传统香文化能够以一缕人间烟火的形式,从而被大众广泛关注。

净手焚香,雅趣非常。自北宋至晚明,品香、点茶、插花、挂画历来被雅称为“四般闲事”。焚香与品茗,是古人雅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尤其晚明时期,无论演义小说、戏曲弹词,还是文人诗词、丹青画作,但凡有茶事的章节,必定少不了焚香的情趣,为当时江南士人的生活平添一缕沁人心脾的芳香。

但很多时候,香也被作为后宫妃嫔用来争宠的工具。汉成帝刘骜皇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肌肤胜雪,通体散发着醉人的香气。传说其得宠的秘密在于一枚小小的息肌丸,将其置于肚脐,可使女子肌肤娇嫩、下体盈实,起到延缓衰老、美容瘦身的作用,但因其中成分含有大量麝香,故而赵飞燕终生未孕。

《香乘》记载“江南李后主帐中香法,以鹅梨蒸沉香用之,号鹅梨香。”清宫剧《甄嬛传》中,出身寒微的宫中第一调香高手安陵容擅制“鹅梨帐中香”以邀宠。这种以沉香、檀香、鹅梨为原料制成的熏香清甜四溢,闻之沁人心脾,具有行之有效的催情作用。

令人疑惑的一点是,赵飞燕的息肌丸是置于肚脐,融化后令全身吸收,安陵容的息肌丸则要涂抹全身以达到瘦身目的。从汉成帝时代到清雍正年间,跨越千余年的漫长时光,姑且不论其在用法和功能上是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改善,本质上它都是催情的工具,作为古代深宫女子邀宠的手段而诞生,反映了时代的悲哀。

《古食珍选录》记载:“冒妾董小宛精于烹饪,性淡泊,对于甘肥之物质无一所好,每次吃饭均以一小壶茶温淘饭,此为古南京人之食俗,六朝时已有。”

事实上,董小宛是“秦淮八艳”中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她不止擅长制作堪与“东坡肉”媲美的虎皮肉(即“董肉”),当时在南京文人雅士之间流行的一种以上等白面、饴糖、芝麻、花生仁、椒盐、玫瑰、桂花制作的酥糖(即“董糖”)同样出自其手,可见其蕙质兰心。

闲暇时,董小宛也时常调制香露,她与才子冒辟疆是真正的精神伴侣,二人常于阁中论香。《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记载了董小宛高超的制香与调香之术:“姬每与余静坐香阁,细品名香。宫香诸品淫,沉水香俗。俗人以沉香著火上,烟扑油腻,顷刻而灭。无论香之性情未出,即著怀袖皆带焦腥。”

这段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董小宛和冒辟疆常在冒家阁中制香、调香、品香,品评优劣。宫中用的香滥俗妖艳,俗人又不懂香的用法,将沉香置于火上烧,只能得到油腻腻的烟味,且由于时间短而燃烧不充分,不仅掩盖了香天然的味道,还可能自带一股焦腥味。”以今人眼光来看,董小宛对于沉香的品味何其高雅!

延伸来讲,董小宛这份铭刻在骨子里的风雅与地理、气候、风俗是息息相关的,但更多的却是对于那个年代才子佳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诠释。是以,当我们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真正踏上了探索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旅途,读懂了何谓“香比人更长久,是因为时间已让它成为精灵……”

网图,侵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