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Mindset读后感1000字

Mindset读后感1000字

《Mindset》是一本由Carol Dweck著作,Ballantine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6.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ndset》读后感(一):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好书

真的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思维转变,竟然会有这么大的impact。

以前的我不自信,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犯错误,害怕别人说我不聪明,没能力。

精读完这本书之后, 我发现之前的我是一个非常彻底的Fixed mindset。

于是开始用书上提供的方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奇迹发生了...

我开始坦然的面对了这个并不完美的自己,承认自己的缺陷和无知,这样对自己的开诚布公和真诚面对,反而松开了我的捆绑,我不再那么care别人的眼光,整个人充满了自信和求知的欲望。因为我知道没有什么是Learning解决不了的,别人可以做到的,我也一样可以做到,只要给我学习的机会。

我也不再害怕挑战和犯错误,因为我知道每次的挑战和犯错误,都是难得的学习的机会,我们的intelligence是在每次challenge,每次setback中不断增强的。

《Mindset》读后感(二):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

并没有考证过成长型思维这个词是Dweck提出来的,但是作为跟这个概念联系最紧密的一位学者,这本书并没有达标,不达标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她是一位学者,那么在论述一个概念的时候,无论是从概念的严谨性上,还是写作的逻辑性上,这本书应该只有两星。

成长型思维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描述性叙事,而描述性叙事对于规范一个心理学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边界,那么成长型思维就成了一个筐,比如这本书里面,一会儿成长型思维是指如何应对失败,一会儿成长型思维又成了如何去表扬孩子。

这在一本经验主义的小册子里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学者,在书的最后又加上了那么长长的一串参考书目和备注,却没有在书里面给这个概念一个清晰地边界,实在是导致整本书都陷入了混沌之中。

另一方面,作者的写作也是过于松散,文中不同字体的标题几乎没有搭起一个逻辑线索,而是经常思绪所至,便行笔所至,而且很多例子也都建立在单一经验主义的故事基础上,缺乏牢靠的论证。

这本书看着更像是一本布道的小册子,明确提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概念,然后给读者留下大量的思考空间,确实也是留下了一个概念,尽管这个概念在这本书里有拼凑之嫌,但是也算是提出了一个概念,那么就再给加回去一颗星。

《Mindset》读后感(三):很害怕自己尽全力以后依然达不到目标么

本书可以说是,什么事情都要让一成不变的,限制性的,非成长性的观点来背锅。饿人生这不好那不好都是因为非成长性的这种思想捣鬼•ᴗ•。我以前在某个他的眼中看到过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努力了却没有成功,这样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所以一开始就不努力,本书就是主要批判这一种,因为小时候父母培养老师教导的原因,人很容易形成这种思想,我已经很聪明了,我没有必要去证明,但是实际动作行为都是去证明自己已经很聪明,哪怕你觉得自己我不需要证明相反真的是喜欢挑战的那些人,反而觉得自己不会这样去看自己,他们会觉得恶努力的话,挑战以后感觉自己变聪明了,而不是我本来就很聪明,然后我需要去各种各样来证明自己,这种思想有一点点嗯反其道而行之但是听着挺好玩的。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这样就已经很好了,这种比较中庸的观点是本书比较批判的你的人生的不幸都是因为这种观点害的呀!里面有个例子,现在突然记起来了,说的是可能你在校报写的很好,但是去区里或者是失礼就不一定好了,就更不用说大的国际性的报纸了,你可能比较聪明,在小组中比较好,但是你可能就一直愿意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再努力记得以前火影忍者有一个李什么的,他说自己是努力型的天才,这本书就是说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天才,有一点点类似这种感觉。本来思想就是说,人可以通过改变看事物的观念切换成一种成长性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一成不变,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但是并不是。决定以前好像看过中文版。

《Mindset》读后感(四):把我撬了个底朝天

从文笔和文风上来看,又是外国人典型的特征,啰嗦。“一句结论写了一本书”,毫无疑问。但很多时候,只知道结论并不能让你很好地明白一个东西的重要性,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作者的这样详写很有意义。 当然,感觉更好的篇幅是现在的三分之二。 从感情上来看,必须要给这本书打五颗星。不夸张地说,它改变了我的生活。自我评价是,一个自卑的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在这本书里并没有找到自信,却明白,这一切没什么可怕,挫折或者失败甚至别人的评价,甚至你自己的责怪,因为你是可以成长的,你并不是用木头雕的,你是有生命的。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些你觉得需要进步的东西,懂得这一点的那一刻,说夸张一点,我真的感动得要含着泪微笑了。(没有自卑过的人应该很难理解这一点) 这种改变来自于它带来的新的世界,像是推开了一扇门。 有人问我,心理学有什么意义。那这本书对我做的事就可以说明这件事,认知决定情感,情感决定行为,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认知,让我更好地面对我自己,接纳我自己。这本书对我做的事,就像用电脑计算和用算盘计算之间的区别,是从本质上把我撬了个底。而心理学就是,从本质上撬你,把你撬得四仰八叉,让你眩晕。

这本书和幸福课一起食用会更好,这本书教你,你可以变好,而幸福课教你,怎么样更快乐。而变好和变更快乐两者会相互促进,所以,同时了解这两者会让你得到很多。

或者说,这本书和一切教导你改变的书一起看,都会很有效果。

《Mindset》读后感(五):Please focus on the examples

发现很有趣的事情,另外两位读过的分别给了1星和3星,加上我的就是等差数列了。不过玩笑归玩笑,我想会有很多人对差别如此之大的书评感到困惑。我就详细说说我给5星的原因,供参考。

知道这本书是在08年底,我们的一门课,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的老师在课上举了几个例子,我觉得新颖又有深意,就问了她要书名。可是后来一直借不到,从美国买邮费也太贵,就耽搁了。直到去年夏天,又想起来,给图书馆写了封推荐信,竟然买了,还贴心的通知我去取。

要挑毛病,总是有的。我看见大部分美国教材书就怀念海明威,难道写字的人不知道简洁利落是美德么?这书也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或许这不怪作者怪出版编辑),在方便读者针对性阅读的同时,也有明显招揽广大阶层的嫌疑。

又如某位同学所说, the discussion around growth mindset and fixed mindset are way too general and superficial.基本同意 。如果粗略看一遍,基本就是分两个大筐,大家普遍觉得不错的逻辑做法扔到A筐,那不太受欢迎去B.猜都不用猜的,A筐就是growth mindset.

然而瑕不掩瑜。书里的例子是我强力推荐的。其实这就是这书值得看的地方。大道理,大家基本都知道。可是从抽象空虚的理论具体化到实践到生活工作中的细节,有了好的指导,事半功倍。尤其亲子家庭的部分,我受益匪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我的摘录笔记( 请先加好友)。

如果有人做过九型人格测试的,我觉得这书可能最适合感性组的多感型和矛盾型。乐天组的同学一般不太会被自己的小情绪困扰,理性组的同学又很少产生太多的个人情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