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精选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精选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是一本由王向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50元,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一):“比较”有趣

这本书读完是一年以后——买回来时翻到第十章,之后耽搁便是一年以后,才将后半部分补上。虽然中间隔了这么长时间,可再拾起来并无断裂之感。本书逻辑严整,在总纲的枢纽之用下每讲层次连贯而又相互独立作为入门级的比较文学专著,既有精深的专业思想,又能做到语辞顺义流畅,难得。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二):两遍哪里够呢

向远君在课堂上得瑟,一个同学跟他说自己把这本书看了两遍了、

当时觉得秀逗了。然后到了自己看过后,觉得两遍哪里够呢!!

尼玛怎么这么有才华呢?

跟高手过招的好处是,你在阅读的时候,全方位的激发自己的潜能。看向远君的宏观比较文学,常常让我不得不停下自己的阅读冲劲,在边上记下自己被激发出的灵感、恩,关于内容本身,关于哲学、关于创作以及向远君的才华~~~夸张一点的说,每句话都值得停顿下来细细琢磨。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格局高,气象广,但不笨拙而是灵气十足,有才有才有才。连引用他人的话语都见功底,对他引用的刘再复关于鲁迅的评价印象深刻。这些感受在之前的阅读经验中是没有的。

个人喜欢他写的希伯来民族和中国文化特性等几个章节。

如他所言,理论也像小说一样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有瞬间灵感爆破的时候以及写什么,怎么写。

阅读好的理论也是一种审美享受 。。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三):一点想法

适用对象:正如书中所说,这本书适合于大二大三的本科生。他们对外国文学/东方文学之类的区域文学史有了一定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想要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有初步理解。整本书写得浅显易懂,很明显是入门普及类,除了个别观点相对新颖之外大部分都是相对常识性的概念(学过相关部分的文学史就能了解)。 缺陷不足: 虽说是文学,但很多部分仅仅止于文化,看起来更像各国文化概览普及而不是文学层面的。 政治正确部分浓厚,比如日本扩张、日本国家主义。并不是说这些部分说的不对,但没有足够的文学加以佐证确实很像说教。 或许是篇幅过大难以完整把握的原因。文学特性的几个特点很清晰,但是具体段落内部的逻辑相对含糊,细节阐释不清,例证也不能完美阐释所述观点。 长处:开头部分对比较文学的介绍写得相对不错,分析很清晰。介绍各国文学部分中不乏深刻、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比如日本文学以小为美、以小为强;阿拉伯文学的沙质化特性。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四):《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书笔记

前言——

“如果说文学学科本科生的各门分支课程构造了大厦的主体,那么‘比较文学’则是为大厦封顶。”

第一讲 —— 什么是比较文学

1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阐释

宗旨: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特色

(克服两种学术偏向:“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以世界文学的眼光

(没有世界文学的眼光,有了比较也不是比较文学;有了世界文学的眼光,没有直接的比较,也是比较文学。)

方法:“比较”

(跨民族文化系统的比较,必须具有跨文化的广阔视野,具体的方法如传播研究、平行贯通、超文学研究等)

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文化的范畴大于民族;“跨文化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2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影响

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文学封闭状态的终结。

最开放、最先锋,繁荣的起点是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

现阶段欧美对中了解不及中对欧美,语言不通的问题。

翻译文学研究

阐发研究(王国维开先河)

以A文化中的文学理论阐释B文化中的文学作品

第二讲 —— 宏观比较文学的方法与功能

1 宏观比较文学与微观比较文学的区分

区分依据:是否具有世界文学的观念、视野和眼光

2 宏观比较文学的学科内容和三个层次

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

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个层次:

a. 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的研究

b. 区域文学研究

c. 世界文学研究

第二章 从宏观比较文学看中国文学的特性

第三讲 中国文学的文化特性

第十三讲 俄国文学的特性

1 东方和西方的两面性格

(“两极对立”、感性大于理性、不愿折中、爱走极端)

2 “人民性”与“沙皇情结”的悖论

3 我多余,我有罪,我忏悔

(“多余人”、宗教信仰)

持续更新

《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读后感(五):逻辑的自洽与知识迷思——中国比较文学的盲区与话语霸权

在众多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中,本书无疑是特别的一本,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在面对不同区域与“国家”的文学特征的归纳和表述上,作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知识分类,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书各章间的逻辑是不够统一连贯的。我相信这是作者的无心之失,而正是“无心之失”反映出关于民族、国家和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分类中,中国学界普遍存在的一些知识误区、盲区与话语 迷思。

该书论述美国文学时在以黑人文学、犹太文学、华裔文学为例的基础上,指出“多元化、多族群文学的共存与并置、碰撞与磨合,多族群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使美国文学不断产生新的火花,焕发出更旺盛的创造力,美国文学也因此具有了更博大的开放性、兼容性和世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文学已经成为缩微化了的世界文学。这是任何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特色与优势。”(174)——这一论述,虽说常识,却不乏精彩。在阐释犹太文学部分时,作者尤其指出“这些犹太作家虽然主要使用英语写作,但他们的写作却受到希伯来语、近代犹太人下层人民的语言意第续语的影响”,“他们喜欢描写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侧重讽刺现实,追求真理,探索‘人类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之类的严肃课题”(174)——也即从语言风格与创作主题两个角度论述了犹太作家英语文学其为犹太民族文学的合法性。在述及美国华文文学时,作者甚至看到了美国文学的多语特征“:”他们一般使用汉语与英语进行写作(174)。

在拉丁美洲文学部分时,作者指出宗主国葡萄牙西班牙文化、欧洲文化、土著印第安文化与黑人文化“融合成一种崭新的拉美文化,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国家文化、民族文化,而是一种区域文化。”(209),继而在”外来化与本土化“一节中,作者先是提到“安第斯国家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中土著民居民聚居,有不少优秀的土著文学作品问世”(210),可以说作者看到了拉美地区的原住民文学的存在。但在下文中,却提出“拉丁美洲文学在原初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外来殖民性”,“殖民者为了歌颂他们自己开拓的业绩,产生了史诗”(210)——这不免又落入将殖民文学视为该地文学源头的窠臼,体现了一种殖民文学史观。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该节后面的论述里,作者为解释土生白人作家为借用美洲风土人情表达民族主义反抗宗主国束缚而形成的”克里约主义“时,不得不对印第安文学传统予以回溯:“印第安人本来就有着丰富的艺术传统,这种传统在遭受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摧残后并没有完全中断。他们一直保持着阿兹克特和印加文化的传统,世世代代流传着颂神诗歌和民间英雄的故事”,“印第安基切族的神话传说与英雄史诗《波波尔乌》,早在17世纪末就由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发现并翻译成西班牙文”(212)——可以说,作者不仅明了印第安文学在拉美的历史存在,甚至对其史诗与诗歌传统有着一些细微的认知——那么作为原住民文学的口头传统与欧洲殖民者的游记文学,何谓“拉丁美洲文学的原初形态",为何又将后者置于拉美文学史的“正统地位”得出了‘“拉丁美洲文学在原初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外来殖民性”这一结论,其背后反映的就不仅仅是学科话语的惯性与殖民话语的霸权,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英文学意识——美洲原住民的口头文学传统被置于“文学”之外了。

在“俄国文学”部分,作者指出“从种族上看,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159),“俄罗斯人长相像欧洲人,但内在的心理结构却是东方人的”(160),“俄罗斯民族”、“俄罗斯人”显然被作者等同于“俄罗斯族的人”。作者有个基本的问题没有搞清,也即“俄国”之“国”不是nation——苏联时代之前,其为“ Empire ”,号称“各族人民 的监狱”(列宁),苏联之后为“Federation”,由85个联邦主体组成,其中即包括了22个自治共和国。“ 在今日的俄联邦,除俄罗斯族外全国还有193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文学由何尝不是如美国文学一样,是“缩微化了的世界文学”?

在述及该书对“世界文学”的论述中诸多现象与问题之后,让我们回到该书开篇的“中国文学”部分,在该部分,作者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学,指的是中国的汉语文学,它拥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和悠久的历史传统。要给中国汉文学的特性做出概括……”(32),就这样,作者将中国文学规约为汉语文学,又进而等同于汉(族)文学——中国文学难道不是多族与多语吗?即便是汉语文学,犹如作者在谈及美国文学的犹太文学使用英语写作仍不乏其民族特性一般,难道汉语写作本身不是跨族际的吗?这背后的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比较文学的学科,背后的问题显然更为严峻和宏大——身为文学研究者,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表述与定义中国这一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文学”?

引申开说,“如何定义与表述中国文学”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多民族国家公民理念的形塑、国情的认知,甚至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数的《中国文化概论》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的存在,而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为例,该学院的学科设置仅为汉语言文学而不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试问这种“汉即中国”的文化理念输出与“中国论述”,会在国际上形成什么影响呢?

本书宣称其宗旨是“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已经修过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含东方文学、西方文学)的课程知识加以整合和提升,并将该程分为三个层次和步骤:第一、在平行比较中提炼、概括有代表性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第二,在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的横向联系与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方式与途径,把握不同的区域文学形成的文化背景、机制及其特征:第三,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形成趋势。(前言3)。然而,以建立在“微观”认识基础上的”中国文学"、“俄国文学”,形成的对世界文学的“宏观认识”,有可能是真正“宏观”的吗?偏误下的“国别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归纳,如何到达在“历史交流中,弄清各国文学逐渐发展为‘区域文学’”的层面(如“尸语故事”在印度、藏族、蒙古和满族文学间的传播,《玛纳斯》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跨域共享),进而提升到“在了解民族文学特性、区域文学共性的基础上,把握全球化的‘世界文学’的由一种理想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现实的走势”的层次?这些问题,可以说导致了对全书写作宗旨的某种背离。

上述的种种不足,大概可以从以下角度予以归因:1、对中国和俄联邦“多民族国家的单一民族想像”和对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差异认知的不足;2、国别文学间各学门研究的不均衡性和各自的研究积淀、传统;3、中国比较文学领域对中华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长期忽视;4、文学研究中的汉语文学霸权(甚至是汉族文学霸权)、精英话语霸权的存在。

总的来说,是对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问题,放在文学领域也即“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本书的作者需要重新审视的,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需要重新认识与面对的。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本应承担起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文学间的比较研究,乃至在此基础上的国家文学定义表述这一题中之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