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100字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100字

《茶道入门——识茶篇》是一本由蔡荣章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182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8-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一):不推荐

过时了,真过时了,内容太一般了,微信都是一大把科普,真要喝茶奉劝别看,茶是实践出来的,我看了两本完全无用,书中壶最多,后面我出去茶馆一看全盖碗,壶只是岩茶普洱。不如边喝边查微信资料,原谅后面省略号。。。。。。。。。。。。。。。。。。。。。。。。。。。。。。。。。。。。。。。。。。。。。。。。。。。。。。。。。。。。。。。。。。。。。。。。。。。。。。。。。。。。。。。。。。。。。。。。。。。。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二):识茶入门的“教科书”

这是一本识茶入六的教科书

作者从制茶的全过程解释不同茶汤的来由,特别是从色、香、味、形、品种、环境、种类等方面,对影响茶汤的各种因素进行描述,使以前很多疑问茅塞顿开。

什么样茶龄的茶树比较好、怎样从泡开的茶叶识别茶的工艺、影响茶汤苦涩甘甜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是茶汤的稠度、彩度?制茶时的气候如何影响 茶汤质量?以上种种,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看此书的过程,仿佛又回到学校时上课看教科书的时候,恨不得拿上一本笔记本将书中要点整理归纳下来。

全力推荐给好茶之人。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三):《茶道入门》

《茶道入门》

喜欢茶,喜欢茶的味道,喜欢茶的那种清香。但是这么多年却没有用心地去了解茶,品味茶。

儿时爸爸有一把从宜兴带回来的陶壶,配着四个杯子,很小巧可爱,那种陶土的颜色,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感觉在里面。

小时候不喜欢喝茶,不喜欢茶的苦味,小孩都喜欢甜,喜欢汽水和饮料,茶没有什么喝头。

十岁左右,记得有一次舅舅来我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不知道怎么招待客人,忽然想起来,似乎应该给舅舅沏杯茶。后来妈妈回来了,舅舅告诉妈妈,今天小辉还给我沏了一杯茶,可惜用的是温水,没冲开,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沏茶应该用开水。

喜欢茶,是从结婚那年开始的,新婚旅行我和妻子去的苏杭,在杭州待了三天,其中一天去了龙井,那天还飘着微雨,走到龙井,却发现没有什么景点可看,没有人收门票,不过那满山的竹林真美,顺着小路走到龙井村,走累了,路边有很多茶摊,免费品茶,都是正宗的龙井,喝一口真的很香,于是就买了半斤,五十元。从杭州回来陆续喝了一年,才喝完。和平时爱人发的劳保茉莉花茶比起来,才知道什么是好茶。

虽然喝茶,但是却从没有买过茶,感觉茉莉花茶喝习惯了也不错。后来有人送我一盒白龙珠,喝了好久还没喝完。

不喜欢喝浓茶,淡淡的就好。淡才能持久。

《茶道入门——识茶篇》读后感(四):点滴皆是“道”

2008年11月,伴随着《茶道入门——识茶篇》的出版,蔡荣章先生所著之《茶道入门》三卷本系列丛书终于在内地以完整面目圆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诚如蔡先生所说:茶道之学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已形成中国海峡两岸人们追求精致生活的热门学习项目。。。。。。我辈海峡两岸茶人都非常感谢中华书局出版此类有利于中华茶文化的振兴与全球性发展的基础书籍。

三卷本系列丛书分别是:第一本《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第二本《茶道入门——泡茶篇》及第三本《茶道入门——识茶篇》。把印刷精美的《茶道入门》系列(为简化称谓,统称此三卷本丛书为“《茶道入门》系列”,下同)拿在手上,读者朋友就已站好在蔡荣章先生所开启的“茶道之门”跟前了。

粗略浏览一下这三本书,读者朋友或许会问:除了内容特别详实,讲述的重点无非也就是侧重在“制茶”、“识茶”、“泡茶”等方面,那这套丛书与其它同类型出版物相比较,又有些什么不同呢?

笔者以为,其间有本质的不同。

让我们一起来细读蔡荣章先生的《茶道入门》系列吧。

纵览当前国内正式出版的有关“茶”、“茶艺”、“茶道”、“茶文化”类书籍,笔者发现从内容上可大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介绍冲泡流程基础入门知识的;另一种是百科全书式介绍各种茶知识的。

在还没有细读《茶道入门》系列之前,笔者捧着这三本书在手,心中也禁不住要问:以蔡荣章先生集三十年茶道体认与教学经验,这样一位前辈茶人,由他来讲述有关“茶道”的入门知识,他会如何选材?如何组织?如何讲述?如何引导读者进入“茶道”之门的呢?

翻开《茶道入门——识茶篇》(第三本),从开篇自序部分我们读到:从第一本书起,我们(蔡先生)就强调,当我们在谈论“制茶”、“识茶”与“泡茶”时,是以“茶道”为立足基础的。。。。。。蔡荣章先生著述这三卷本系列丛书的创作宗旨跃然纸上。

这就是《茶道入门》系列与当今图书市场上各类茶文化类书籍的最大区别之处。

虽然讲述的是基础入门知识,但提到了“茶道”高度,对有心的读者来说,一个清晰明确的“学习次第”是相当必要的。只要走“正”道,不怕起点低。研究一下蔡先生是如何为我们安排这个“学习次第”,十分必要。

看《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第一本)的目录:从“茶的诞生”到“茶的识别”,从介绍“茶的产业”到具体讲述“泡茶原理”,一直讲到“茶道”礼法。。。。。。蔡先生用心良苦,为了让初学者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高效率的理解,并能加以实际应用。

蔡先生不拘泥于任何流派与地域性文化,从只论原理出发,提炼出涵盖茶文化全面内容的共通之处,把自己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实证体验凝练在“茶如何制成?”、“各种茶的认识”与“如何享用一杯茶”这三个核心课目之中。

了解茶的诞生过程,初步认识茶,学懂泡茶技术,掌握一次茶事活动的基本礼仪。。。。。。通过对《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第一本)的细心研读,我们得以迈进由蔡先生开启的通向“茶道”世界的大门。

掌握“茶道”基础知识之后,蔡先生在《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二本)开始引导“已具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朋友进入茶之“冲泡”的领域。从严谨定义“茶汤”到具体而微地论述“浸泡时间”,从“控水”到“茶器运用”,进而深入论述“茶之取用”、“详细认识茶叶的各种判断方法”、“对茶汤的判断方法”,使读者通过系统的自学练习,真正掌握“茶之冲泡”。

按蔡先生的设定,读完《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二本)并假以一定时间与数量上的实证体验,我们对“茶道”的认识自然就从注重“穿着、插花、焚香、挂画、礼仪”等的“表层行持”深入到茶道的核心“本体”之中。

蔡先生明确提出:泡好茶是茶道追求的途径,也是茶人体悟茶道境界的“本体”。简单说来就是强调“冲泡”是读者需要重点学习与练习的内容,是学习茶道唯一的必经途径,同时也是帮助我们体验茶道“本体”的具体手段。

哪什么是才是“茶道”的“本体”呢?

“茶道”的“本体”就是“茶道”之“道”,是“道”本身。

何者为“道”?

大“道”渊源于黄帝,大成于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一部《道德经》,五千言历数千年之沉淀,大“道”化于大象无形,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构筑传统中华文化重要基石之一。

无实有之“道”,我们无法在物质世界从物理层面去体会把握这个“道”。无真空之“道”,完全脱离物质世界,不通过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体验,我们也不可能在满脑子纷繁杂乱的“空想、妄想”中悟“道”。

“道”在何处?

维摩诘大士云:“直心是道场”。

“心”乃“道”之载体。

我们时时刻刻透过这颗活泼跳脱的“心”去感受这个情器世间的万事万物,一切体悟皆由“心”出。须臾不离这颗“心”,明明白白把握这颗“心”,“道”不远矣。

以此为基点,“用心”体悟蔡荣章书中所论述的有关“冲泡”的每一个细节,用“心”体验每一种与“冲泡”相关的实证方法,“茶道”亦不远矣。

以下列举《茶道入门》系列里所提之观点(行文经笔者整理,非原文摘录),管窥一斑,即可知“茶道”之博大精深:

品茗是与茶为友,尊重它,以超然的心情欣赏它、接纳它。所谓“品茗”,是要尽量屏除自己的好恶之心,以尽可能宽广的包容力,充分体会蕴藏在茶里面的生命力。。。。。。这是消除我们的分别心,开启平等智慧之箴言,也是作为我辈茶人应有之基本修养。

发现上一冲泡得过浓了,这表示茶叶中水可溶物溶出太多,所以下一冲要泡到适当浓度反而需要比正常时更多的时间;相反,当前一泡太淡了,表示有更多的水可溶物尚留在茶叶内,所以下一冲浸泡的时间应比正常时更短。。。。。。这是在实证冲泡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茶浸出物”的析出规律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此为顺应自然之“道”。

。。。。。。

类似的具体例子在《茶道入门》系列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毫不夸张地说,书中闪烁着的是蔡先生三十年来体悟“茶道”的智慧之光。这样的“亮点”在书中俯拾皆是,散落到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化作朴实无华的点点滴滴,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这一点,这一滴,点滴皆是“道”。

“用心”体会这个“道”,唯“专注”二字矣。

静心阅读《茶道入门》系列(第二本)后,读者朋友自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去理解“茶道”。真正的“茶道”就是需要通过“冲泡”,通过品鉴口中“茶汤”实证得来的。

收摄心神,把所有精力集中在一道茶的“冲泡”过程之中,“专注”于每一步每一个细节。唯其“专注”,此“心”才不被世俗尘嚣所染污,此“心”才能“直”。以此“直心”才能体验自然充盈于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的“道”。

完成《茶道入门——泡茶篇》(第二本)的系统研习,我们就能冲泡出能帮助我们体验“茶道”种种境界的茶汤。

能冲泡出七分的茶汤,我们就能体验七分的“道境”。能冲泡出九分的茶汤,我们就能体验九分的“道境”。真真切切,确凿可信,看得清,摸得着,来不得半分虚假。

一杯茶汤在口,使人不得不感触天地造化润物之功。

历代先贤先哲不断发掘研究,为我们整理出一套“认识茶,种养茶,制作茶,享用茶”的系统知识,从此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良伴。

或是灵气相近使然,从唐代开始,茶就已溶入到与禅宗修持与道家文化之中。通过在修行人修行生活中沉淀,茶的独特文化价值逐渐形成。经历代宗师提炼整理,茶从一种以植物形态的简单存在,逐步被赋予修心养性的内涵。“茶事活动”渐渐成为一种以“茶”入“道”的奇妙载体。

我辈茶人,追随前人脚步,欲步入“茶道”之门,自不免要从历代老祖宗的故纸堆中寻找薪火相传至今的精髓所在,唯世易时移,“道”还是这个“道”,但以“茶”入“道”的这个“茶”,却已伴随社会发展演变至今,成为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样子。

水土有别,种养有别,树种经历不断嫁接改良,制茶工艺精益求精。。。。。。今日之“茶”已非古人所记述之“茶”。因此在掌握茶之“冲泡”后,欲提高对“茶道”的理解,就必须从透彻掌握高级“识茶”之法入手。

进入《茶道入门——识茶篇》(第三本)的阶段,蔡先生条理辨析地引导我们了解高级“识茶”技术。如蔡先生自序中所述:“识茶”的终极目标仍然放在“茶汤”上面,因为我们是以“茶道”为主体的基点。。。。。。我们享用的是“茶汤”,我们欣赏的是“茶汤”,我们从“茶道”获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过“茶汤”而来,所以我们要以“茶汤”作为“茶”的终极表现形态。

于是乎,结合“冲泡”,循序渐进了解每一种茶的独特个性,功夫往深处做细,从不同角度,通过品鉴冲泡出来的“茶汤”,我们才能更清晰明了地从种植、采青、制作、叶底等全方位各个层面理解“茶”。

读完《茶道入门》系列,读者朋友自然能明白,茶道即人道,茶之“道”者,亦是我们增强自身修养之“道”。

话说多了,旨在抛砖引玉。更多真知灼见,留待读者朋友在阅读《茶道入门》系列过程中自己去发掘。

愿爱茶的朋友都能泡出一手好茶。

愿有缘的茶人在“茶道”修持的道路上不断进步,积点滴成汇流,以“茶”入“道”,以“茶道”悟“道”。

以此共勉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