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缅北之战》读后感100字

《缅北之战》读后感100字

《缅北之战》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北之战》读后感(一):缅北之战

这本书有点买急了。还以为是评论缅北之战的作品。没想到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报导作品。 缅甸之战是中国国民党军抗战的出色战役之一。可谓艰苦与辉煌。由于我只看过邓贤的《大国之魂》,虽有了解但并不全面,所以才对此书感兴趣。 作者是亲身经历此战的。而且作品本身是为报纸所写。倒是角度相当不同。基本是身边发生的战事。从内容上看,确实是坚苦异常,并不如邓贤之书那么轻松。当然终究是胜利了。证明在同等情况下,中国军还是能战胜日军的。略可以读读吧。

《缅北之战》读后感(二):死亡之余的安憩

读着黄仁宇二十五岁在异域的见闻,见其如此年纪便经历经世未有之变革,字里行间散发着硝烟味,身临其境一般。

感觉最深是书中对死亡的看法,从前看了那么多的战争片,从来没有静静思考一下这人类最为痛苦的事情,死亡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战争中尤甚,把人们带入生命稍纵即逝的种种机会当中,引发活着人的无数的久远的沉思,无数感怀和神秘的思绪。

在拉班追击战中描述了一位日本大慰的死,作者感言死者的身份与己何等的相似。同样的年龄层,类似的教育背景,死前还在温习英文。作者追思着死者生命的历程,若不是有这场旷日持久的死战,同是书生的他们当做坐在书桌旁。此情此境,在战地日记里只有平实地记录,全无私人情感,只有看看着黄仁宇日后的回忆才能加以延伸,他写到,“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大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读到此处,可以感觉到作者上文说到的,在死亡之际享受着难得的片刻安憩。

《缅北之战》读后感(三):人生选择

历史书读多了,突然发现那些耳熟能祥的作者的经历也串联起来。让我们发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原来黄仁宇曾是郑洞国的副官,也正是在郑的帮助下,黄可以在战后飞赴美国求学。众人一定有疑,多数人是被周围人影响,抗日之后身不由己的卷入内战,但黄虽然长期军旅,却决然而去。

抗日后期,蒋介石只说一句: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其实是无可奈何的和日本一样,开始大规模从中学生就开始征兵,就有黄仁宇这样的南开大二学生投笔从戎。可机缘巧合,他参加的是最先进的中美搭档的远征军,第一次有了国际化的视野,看到了美国战地记者的做法,连写作也学会了点线面结合的国际主流写法。这对于他以后选择继续向美国人学习,和形成自己的历史笔法非常关键。

虽然赴美后脱离了战争,和政治纷争,但黄那一代人,始终是摆脱不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他的结论终于出来,是近代中国先有了现代的头脑,但没有现代的管理方法,没有数字化的管理。他对于邓改革的认可的清晰度,也领先与很多世俗的专家。

缅北之战,是他的第一本书,既要鼓励民众,也要保守军事秘密,既要彰显才华,也要感叹生命无常。在枪林弹雨中思考,说:到了危机时候,人反而比平时更容易去冒险,这就是战场。

同步在看天涯上的对越作战老兵回忆录,发现任何时代都一样,战争中在战友缔结的友谊超过任何其他的患难经历。

《缅北之战》读后感(四):随手记

五一假期一天读完。后面那篇文章是《黄河青山》里的,看起来像是凑本书字数。每读一次便有一次的收获。看完后在思考明代战役可能在历史书上一笔带过,或者没有提及,往往不能反映全部的战斗过程。随手记了一点笔记,没有整理。1.美军供给 坦克 越野车 卡车 C47运输机 B26轰炸机 侦察机罐头……美军薪水是英军的四五倍。驻印军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军官不担心士兵逃跑,而云南军官却要面临“一名士兵眼睛发炎,第二天整排士兵的眼睛跟着红肿,泪眼婆娑;脚上的坏疽永远好不了,因为雨天时必须不断踩在泥泞路上”。炮弹开路,不在乎弹药问题。医疗条件,药品充足 前线有手术台,随身带着医疗包。145页好几位中级军官“你不要在文字里太强调了补给和炮火” 2.p166一旦达不成这样的标准,他可能和我们一样,必须平衡局势,而不是加以改革,除非他打算像共产党一样,完全去除都市影响力,重新改造军队,让军队的势力完全由乡村来支持,并且改造乡村,一切从头开始。 3.153页舒适存被判死刑,后被赦免。并没有因为运气不好或委屈而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郑将军把舒的失败经历视为良好的资历,这点必须站在国民党军中的观点才能了解。众所周知,在特定时点中,任何军官都可能时运不济。通过考验后,舒仍然勇往直前,证明自己身经百战,可以成为优秀的将领。 4.154金钱的诚实方面。……剩下的金额不足让全家维持差强人意的生活水准……一旦成为高阶将领,就必须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能做想做的事。 5.都是小股作战,不像历史书中描写投入几万人,鏖战几天 6.日军素质

《缅北之战》读后感(五):职业军人、业余新闻记者、未来历史学家

黄仁宇作为历史学家的大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也有不知道的,不过这类人估计是不会来此看文的,所以大致可忽略),不过本书却并非历史著作,而是作者在抗战期间,于前线写成的一系列战地新闻通讯稿件。在时过境迁的今日,这些文字该如何归类?大概分到“纪实历史”,算是勉勉强强吧。

书名《缅北之战》,已经基本点明了事件地点,本书所载战事,发生于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期间。黄仁宇当时为新一军参谋,前线观察员,在服役之余,兼记录一些军中见闻,给后方报纸刊登,此为书中文字来由。因此,本书既不是完整记叙中国远征军历史的论著,也不是戏剧性铺陈的小说演绎,只能算是一些有些别开生面的“另类”史料。若要全面了解远征军,本书不适合(推荐《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实录》);想要看一个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本书也不适合(推荐《远征》《我的团长我的团);而其本身的新闻价值,随着时间流逝也已不复存了。因此,虽然我是黄仁宇的读者,但还是认为,如果不是最近几年远征军题材的走红,如果不是因为本书作者是日后写下《万历十五年》,大名鼎鼎的黄仁宇,那估计本书是不太会有机会频繁再版的。从某种角度上,阅读本书的收获更多不是对缅甸战场,而是对作者黄仁宇本人的更深入了解。

黄仁宇从过军,这一点读过他作品的人大致都有所了解。不过这段戎马生涯,对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他究竟有何影响呢?从本书中大概可以有所窥探。本书写于1945年,当时的黄仁宇尚未至而立,正是血气方刚之时。比起日后那个老成的历史学家,他的文笔当然显得稚嫩。毕竟身为职业军人,他的手主要用来拿枪,拿笔那是兼职,业余的。不过,即使是在这些业余兼幼稚的文字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些黄仁宇具有的特质。他的通讯稿并不是用旁观者的视角居高临下,麻木空洞地叙述,而是努力去构建场景和人物,描述战场上的气氛。比起干巴巴的通讯稿,他的文字显得更加有血有肉。这一点,在他以后的史学作品中,不仍能有所体现吗?《万历十五年》不正是以其极具切身感的历史叙述,以及独特的视角切入和丰满的人物描摹而引发史学界地震,让人感叹“历史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吗?这种特质,也许正是那些一开始就端坐于象牙塔高墙内的史学家所不具备的吧。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属于作战一方的新闻通讯,不免带上“宣导”性质而对客观性有损。由于带有鼓舞士气,振奋民心之类的“目的”,文字做些正面处理也是难免的。黄仁宇自己也承认他必须强调光明面,我们也可以从文中感觉到一种对战场的“美化”。他这个观察员,似乎就是到处闲逛,坐坐战车,乘乘飞机,拿机枪蹂躏缺乏抵抗力的守城日军,即使飞机被击伤迫降,逃亡过程也是惊险刺激。虽然期间也有中弹受伤的经历,但总给人以过于浪漫之感,缺乏战场上那种残酷与肃杀的氛围。当然,当时远征军得到美国援助,人员装备与第一次入缅时不可同日而语,而日本则已经有力竭势穷的迹象,也是客观原因。但“宣导”性质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即使如此,黄仁宇仍然没有把通讯录写成一边倒的吹捧,或是大唱“我军威武”的赞歌,这一点已经不易。而且,他还在文中不时由记叙而发感怀。《拉班追击战》中那名横倒路边的日本军人尸首,在他平实的记录下,实则体现着对战争意义,对善恶是非,对人性本身的思考,颇有“意在言外”之感。这种思考,是否也是黄仁宇日后成为历史学家的一个动因呢?也许,在《缅北之战》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他的一点心路历程,从而对其史学作品中的观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版本在书后还收录了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中对缅甸经历的记载,阅读时互为补充印证,倒也不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