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100字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100字

《安娜的新大衣》是一本由(美)哈丽雅特·齐费尔特|译者:余治莹|绘画:(美)安妮塔·洛贝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的30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08-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一):感激和希望

儿子四岁十一个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准备给他读时被拒绝了。对于他来说,封面上那个穿着红大衣的小女孩自然没有各种车子和怪兽有吸引力。但是在某个夜晚睡前准备时,他玩着乐高玩具,我开始读这个故事,读到第三页他就自己凑过来边听边看了。

故事的背景他还无法理解,但是故事中的安娜妈妈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坚毅,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知道了做成一件羊毛大衣需要这么多的工序,剪羊毛,纺线,染色,织布,到最后做成大衣,每个过程都充满期待和见证的成就感,故事也随着大衣的制成而慢慢圆满,所有参与者的欢聚更是充满温馨和温情。最后一页安娜去看望羊群的画面儿子特别喜欢,估计是因为这个画面既有感激也充满了希望吧。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二):阳光总是明媚的

这也是一本和二战有关的绘本,我很喜欢。苹果同学还未能解其深意,只是表面的看完了这个故事而已。

画面很舒服,色调很暗,二战后的故事,人们都急于疗伤,所以画面都是带点灰色,和咖色的,但是那一抹红色特别抢眼。

战后物资贫乏,即便在那种情况之下,安娜的妈妈为了给她做一件新大衣,以物换物,各种周转,而达成了这个愿望。

故事很清新,人们虽然都处于战后的疗伤期,但是都很友爱,互相帮助。

很好的一个故事,文字方面算多的,因为涉及到故事的背景,还是一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比较合适。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三):时光与爱织成的大衣

一个安静的中午,同事们一一趴在桌上睡去,我则坐在电脑前读完了《安娜的新大衣》。感谢将绘本做成PPT的网友,让我在工作日的午间重温了爱与感恩,放松了心情,感受到了忙碌中的一丝闲暇与舒缓。

像所有以战争为背景的故事一样,《安娜的新大衣》在充溢着乐观与爱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微微的刺痛。尽管战争已经结束,然而万物依旧萧条,重建家园的过程总是要比毁坏她来得快得多,于是,一个正在长个子的孩子需要得到一件新冬衣御寒的正当要求也成为了奢侈,空荡的柜台、乞讨的伤兵既向我们展示着战后欧洲的贫瘠,也无言地诉说着母亲心底的无力。也许,在1945年的冬天,当一个最最普通的中国女孩需要大衣时,妈妈会将她姐姐的旧大衣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给她;也许,妈妈会改小自己的大衣。然而,安娜却在妈妈的带领下,从纺线、织布到染色、成衣,不仅亲眼见证了大衣的每个制作过程,更充分感受到了期待、快乐与成就。同样的母爱,更加深厚的细致与细腻,于是,在艰难的环境下,安娜的妈妈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不仅让女儿得到了大衣,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让女儿的心远离了窘困与酸涩,她保护了一个孩童的纯洁与天真,用行为教会了孩子动手、协作、自尊与感恩。与安娜妈妈同样让我们感动的还有大衣的每个制作者,大战结束,每个人都不富裕,人人都需要钱,然而他们却都接受了安娜妈妈的物物交换,没有抬价、没有欺诈,只有帮助、温暖与回馈。一件用整整一年的时光织成大衣,每个细密的针脚都凝聚着人们的关爱友善。当羊毛长长、樱桃成熟时,我们不禁觉得幸福不再遥远了。

整个故事中,安娜的爸爸都未出现,作为成年人读者的我不禁会思考,那么,安娜的爸爸呢?也许,他正在某个工厂里加班加点,重建破碎的城市;也许,这个故事只是母女俩的,无关于他。然而,我更相信的是,他成为了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或埋骨于某次大轰炸遗留下的瓦砾中,或消逝在东线某个冰天雪地的角落,否则,谁又能在深深体会了生命如此之珍贵后还愿疏离亲人呢。战争总是又太多的受害者,而活下来的人还要坚强乐观地活着,就如同小安娜与她的妈妈。

正如安娜的妈妈,我也不主张让小孩子体会到太多的分离与残忍,而作为一本温暖、治愈与刺痛同在的绘本,我认为《安娜的新大衣》还是可以让孩子读的,毕竟故事外的故事凭借孩子幼小的心灵尚还是难以感知的,倒是面对困难、想办法、努力解决问题的精神可以教会他们很多,而其余的东西,可以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认识、体察。就如那篇中学时代的课文《一碗阳春面》,十几年后回头审视,我也体会到了很多那时并未明白的问题。好的故事,不在篇幅的长短,还在于其可以扩展的外延,而《安娜的新大衣》就是这样的好故事。

《安娜的新大衣》读后感(四):绘本解读|帮助孩子建立挫折下的品格,来看《安娜的新大衣》

这个一个战后重建家园的故事。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人们依然缺少生活的B须品,一件大衣都需要通过原始的方式,以物换物来获取。

但即便如此,妈妈用留下的贵重物品为安娜置办了新大衣,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春天剪羊毛,夏天纺线,秋天染色,冬天才穿上新大衣。

在这一年里,有妈妈 的关爱,有他人善解人意的温暖,故事的结局,所有为这件大衣做过贡献的人一起在过圣诞节。整个故事温暖,坚韧,而又充满希望。

这个故事的文字有一些多,另外也涉及到一些背景知识,建议给3-8岁的宝宝。

解读提示

绘本的颜色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这本书的封面采用了和安娜的新大衣一样的红色,表达了强烈的情绪情感,也象征着战后重建火热的热情和无限的希望。

首先故事的开始发生在这里,一户普通的人家,小女孩安娜要垫着凳子才能照到镜子,镜中我们看到安娜和妈妈 的表情截然不同。

孩子天真无忧无虑,但妈妈却发愁了,因为这件大衣太小了,比里面的衣服还要短,她需要一件新大衣。

前面我们提到,颜色有表达情绪的作用。安娜的旧大衣是蓝灰色的,颜色是冷色调。也象征着过去的岁月冰冷,黯淡无光。

一方面安娜需要新大衣,另一方面是战后各种生活物资短缺,不要说大衣的原材料,就是食品店也没有食物,另外大家还没有钱。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得想点办法。安娜的妈妈想到的办法是,爷爷给他们留下的物品,他们可以用来换点东西。

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妈妈在盘点她的宝贝:有怀表、台灯、项链、茶壶。能经历战乱还留下来,说明这些物品确实比较贵重,但现在他们该派用场了。

春天,妈妈带着安娜去了牧场,但羊毛还没有长出来。安娜就带着苹果和纸项链去看羊群,和羊群一起欢唱。

等到羊毛长得够长了,牧场主给妈妈剪了一袋羊毛,并耐心的教安娜如何梳理羊毛。怀表归了牧场的叔叔,安娜拿走了羊毛。

夏天,妈妈带着安娜去了作坊找老婆婆纺线,台灯归了老婆婆,妈妈拿回了一袋白色的毛线。

不仅如此,老婆婆在樱桃成熟的季节迎接了他们,还给他们一袋甜美的樱桃。

安娜喜欢红色的大衣,妈妈就和安娜一起采摘越橘,用煮出来的汁水把毛线染成红色。

秋天,妈妈和安娜带着红色的毛线球去了织布阿姨家,织布阿姨把毛线织成红布,妈妈 的项链归了阿姨。

冬天,裁缝伯伯给安娜做了一件新大衣,安娜穿走了大衣,茶壶归了裁缝伯伯。

妈妈用以交换的物品都价值不菲,但在那个缺少吃穿的年代,这些好心人真的需要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贵重物品吗?我们不知道,但他们都同意了妈妈以物换物的提议,这自然是有他们的好心在起作用。

圣诞节就要来了,安娜要回报那些为她做大衣的好心人,请他们一起来过圣诞节。

妈妈同意了安娜的提议,这个妈妈真的很了不起,总是能给孩子有无条件的支持。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战后的生活物资紧缺的情况,也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gai善,但家家户户不宽裕,那还是可以想象的。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还是愿意支持孩子,从小在他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大家都说这是棒的平安夜,确实如此,不仅仅因为他们吃到这些年难得一吃的蛋糕。这平安夜还有一份感恩的心。

而且不仅仅是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就连为他提供羊毛的那些羊群们,安娜也不忘了向他们道谢。

Z后的这个安娜在羊群里面的画面,与前面安娜给他们喂苹果,戴纸项链的画面是相呼应的。

羊群一直都把安娜围在中间,他们围成一个圈,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

这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故事改变的,虽然作者创作于1986年,距离战争的年月很远了。

今天,拥有丰富物质的孩子,很难理解什么叫短缺。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孩子们,即便是在物质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人们依然可以坚韧顽强地面对生活,友爱地相互扶持,共克时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