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县中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县中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县中的孩子》是一本由林小英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县中的孩子》读后感(一):县中的孩子在哪里?

纠结了很久是打三星还是四星…

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就是县中出来的,对于县中学生的苦楚与困境,以及在社会视域中的隐形有着切身体验。有这样一本书有这样的学术研究关注到了这个庞大但沉默的群体让我感到振奋。

但是对于这本书带有多大的期望就会有多大的失望,书名叫县中的孩子,但是不如说其实是一份政府治理研究,我甚至觉得这不能算是人类学著作。作者非常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了政策制定者的视角,也就是有权者、统治者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但是本应作为县中问题主体并且是最受影响的学生们却是沉默的,县中学生的视角是完全缺失的。

如果把县中作为一个问题的话,政策制定者、教师群体、学生家长、学生,都是形成这一问题的“节点”,一本好的人类学著作应该尝试去理解每一个节点,这一理解的过程需要对话,需要书写者的解释,但更重要的是让成为问题的“节点”成为“主体”,也就是要让他们自己开口讲话,在这一方面,本书可以说完全没做到,这就导致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有权者(统治者)对于无权者(被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治理)研究。

人类学这一学科对自身学科所带有的殖民主义色彩的反思已经有些年头了,而如今还选择以这样一种前反思的视角来书写和分析问题着实有些让人诧异。

另一方面,书中反复提及县中学生是作为“被淘汰的、被留下的”,然而在我所在的中部高考大省,县中学生并非如此构成,一般一个县区会有两到三个中学,其中一个是超级中学,其余的则是作者所称的由“被淘汰的”学生构成的中学。将生源流失视作县中的核心问题恐怕并不合适,毕竟那个吸纳了其他学校生源的超级中学也是县中,而这也并非我家县城的个别现象,整个中部地区的县中大概都是这种分布结构,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忽视这一事实,暂时只能归结于田野工作的不足。同时,中部地区的县中,尤其是吸纳了大量优质生源的超级中学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县域的经济,也负担了县城家庭对于高考的期望,这与作者在书中针对县中所下的结论相当不同。

再退一步讲,本书确实对于县中问题有一些洞察,但是对于县中孩子的问题,在我看来根本没有涉及。因此,本书的副标题——《中国县域教育生态》倒是比《县中的孩子》这一标题更贴切。既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县中孩子的生活,也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县中孩子的心灵,把《县中的孩子》作为标题,实在是有些为吸引人眼球而故作的意思。

至少在本书中,县中的孩子们依然是隐形的、失声的。

我期待着能有一本真的关注到县中孩子的书出现。

《县中的孩子》读后感(二):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为什么县中不行了?我想答案应该是因为生源的严重流失。那么生源又为什么会流失呢?我想答案应该是因为县中不行了。这也许就像是一个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也许很多人都能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找出几条论据来验证这一现象,但是这些现象背后更为核心的部分,依然会让我们感到困惑。为什么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越来越通畅、机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县中的学生反而会感觉到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林小英博士,经过历时三年的辛苦调研,写成了这部作品,回答了关于“县中为何衰败”的问题。同时,作者也在试图去探索在各种评价标准之外,基础教育应该给予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全国有50%以上的学生都在县域接受教育,但是近年来,全国有许多县域内普通高中的优质生源与师资力量严重流失,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县域内初中生升入当地高中的比例和县域高中进入国内名校的比例也都在下降。县中的孩子就像是一群“剩下的孩子”,在以城市精英教育为标准的系统中,这些孩子被排挤在学校和社会的边缘。这种“县中塌陷”的现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改善县域教育生态,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内外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

作者认为如果优质教育永远是以忽略掉另外一部分人为必然的,我觉得这种优质不是基础教育应该有的定义。并告诫县中以及有着相似境遇的孩子们:有时候人生的画卷如果慢慢展开会比较好,最好不要一览无余,一下看到尽头。

《县中的孩子》读后感(三):《县中的孩子》读后感

我老家也是在农村,父母年少时出门打拼在城里买房,赚了钱交了所谓的借读择校费我才能享受所谓的城市学校的教育。因此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我是感同身受。 “考出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县城中学的多少瑕疵!”流失优质生源与师资、超级中学强势崛起、“分数为王”的单维高强筛选……北大教育学院林小英这部多角度展现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田野调查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 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我很赞同作者前言的一段话“关于县域教育的现象,有好的,也有坏的,它们都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经济发展赋予城市和工业以绝对优先权,县域或者说农村,有时候成为一种遥远的文学怀旧或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县域教育更是处于竞争生态链的末端。但是、基础教育不应该是这样一种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总结全书,县中学校的问题显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家境好、成绩好的学生多数都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当地,要么进人县城最好的高中,要么去市里上学,留在镇子里的小学和初中念书的孩子,早就是过了好几遍筛子筛剩下来的了。这是很多县域教育的基底。那么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该怎么办?在过去的几年中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早就试着放下以往评价制度中单纯对学习成绩的执念,转而真正思考如何为这些注定无法升入较好大学的孩子们提供值得他们一生回想的学校教育体验。孩子们成绩不是很好,但校长们想让他们在学校快乐一些;孩子们对文化课程不是很有兴趣,但校长们想把兴趣类、动手类的课程开得有趣一些;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出卷子来考试,让孩子们的成绩显得不那么难看。 作者在最后发出感慨,他认为那些县中学校的教育者们已经很努力了。“我骤然觉得研究的成果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而深入实地去调研,作为一个外来者到达那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看见了,被听见了,被确认了,然后他们能笃定地继续前行,用每个人通过多年的实践生发出来的智慧滋养着当地教育。说了那么多,他们最后简而言之就是想得到一个回答:“林老师,我们就想听您一句话,我们这么做,您觉得可行不?对不对?”此时的我几乎泪流满面。” 作者作为观察者离开的时候,为什么泪流满面乃至无法入眠呢?我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现状与沉疴,并不是一日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而作者能作为一个记录者写出来,也是一件好事。

我老家也是在农村,父母年少时出门打拼在城里买房,赚了钱交了所谓的借读择校费我才能享受所谓的城市学校的教育。因此对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我是感同身受。 “考出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县城中学的多少瑕疵!”流失优质生源与师资、超级中学强势崛起、“分数为王”的单维高强筛选……北大教育学院林小英这部多角度展现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田野调查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 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我很赞同作者前言的一段话“关于县域教育的现象,有好的,也有坏的,它们都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一部分。经济发展赋予城市和工业以绝对优先权,县域或者说农村,有时候成为一种遥远的文学怀旧或是历史研究的对象,县域教育更是处于竞争生态链的末端。但是、基础教育不应该是这样一种适者生存的模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总结全书,县中学校的问题显然不是短时间能解决,家境好、成绩好的学生多数都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当地,要么进人县城最好的高中,要么去市里上学,留在镇子里的小学和初中念书的孩子,早就是过了好几遍筛子筛剩下来的了。这是很多县域教育的基底。那么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该怎么办?在过去的几年中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早就试着放下以往评价制度中单纯对学习成绩的执念,转而真正思考如何为这些注定无法升入较好大学的孩子们提供值得他们一生回想的学校教育体验。孩子们成绩不是很好,但校长们想让他们在学校快乐一些;孩子们对文化课程不是很有兴趣,但校长们想把兴趣类、动手类的课程开得有趣一些;他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出卷子来考试,让孩子们的成绩显得不那么难看。 作者在最后发出感慨,他认为那些县中学校的教育者们已经很努力了。“我骤然觉得研究的成果可能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而深入实地去调研,作为一个外来者到达那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看见了,被听见了,被确认了,然后他们能笃定地继续前行,用每个人通过多年的实践生发出来的智慧滋养着当地教育。说了那么多,他们最后简而言之就是想得到一个回答:“林老师,我们就想听您一句话,我们这么做,您觉得可行不?对不对?”此时的我几乎泪流满面。” 作者作为观察者离开的时候,为什么泪流满面乃至无法入眠呢?我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现状与沉疴,并不是一日就能改变的,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而作者能作为一个记录者写出来,也是一件好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