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是一本由[印度]考希克·巴苏 / [美]大卫·罗森布拉特 / [美]克劳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5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读后感(一):你我案头上要放的一本经济学著作

这是一本专业、权威、实用的经济学书。本书编者之一,考希克·巴苏是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曾经在印度政府工作。 而本书的撰稿人可谓经济学家云集,理论基础部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撰写的,我们熟悉的是他所提出的“不可能定理”(正式名称为“一般可能性定理”)。95岁的他,辞世前几天依然为本书撰写论文,让人肃然起敬。 数据、理论和直觉是人类知识和进步的三要素。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数据、模型,是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例如,本书说到,新的金融产品至少会引发三个截然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金融体系已然增加的复杂性引发了金融脆弱性,也降低了监管机构有效监管金融体系的能力。第二个问题是看法不一为投机(风险交易)营造了机会。第三个问题是金融互联破坏了经济的分散性,而这种分散性恰恰是市场经济的主要优点之一。这些分析和判断应值得我们深思。人类往往是非理性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非理性往往具有系统性,了解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促进发展。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读后感(二):【鉴书团】非常惭愧的简单评论

非常惭愧,我本人在经济学方面的既有积累很少,也缺乏经济学的天赋,这本书我看不懂且看不下去(因为看不懂)。然而鉴书团却对我如此“赏识”,连续赠我两本经济学的书,但我却只能做一些蜻蜓点水的评论。 本书的背景源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局势和全球发展,以及“经济学的未来”等反思。世界银行为此邀请了数十名全球顶级经济学家(包括数名诺奖得主)来开会,探讨这些前沿问题。而本书便是这次研讨会的发言论文集。 由这个背景,我们便可知道本书具有几点性质。首先,这是顶级经济学家开的会,因而他们的写作(发言)对象也是具有相应title的同行,因而他们在写作中默认对方是熟悉各类基本经济学理论的,也不惮引入大量经济学数学模型。其次,这本书讨论的是前沿问题的论文集(包括同行评论),跟第一点一样,他们不会关注基础问题,很多概念和经济史的内容被一笔带过。 这两点使本书基本杜绝了那些无相应基础的读者。换句话说,这本书比较专业也比较前沿,它的阅读门槛还是很高的。当然,从我能看得懂地方来看,本书翻译应该还可以,问题不是出在翻译上。有基础和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

《经济状况,世界状况》读后感(三):经济学的新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大量经济学出版物的涌现,几乎每个逛书店的人都应该看过几本经济学著作。

从《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到《牛奶可乐经济学》,再到《小岛经济学》,似乎社会已经广泛普及了经济学知识。

甚至在更早的时候,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以经济学诺奖得主亲自参与编写的特点成为了畅销书。

然而,无论是每年毕业的六七十万经济学学生,还是购买这些书籍的读者,似乎最终都发现,尽管他们学习了、阅读了,但似乎并没有真正获得什么知识。

更糟糕的是,一些经济学家在媒体上不断发表的“极端观点”遭到了大家的嘲笑和嘲讽。

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学本身存在问题?

在古典经济学时代之前,经济学的经典框架主要通过逻辑推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学者们习惯于逐个个体地叠加分析,并且由于没有数字的限制,他们在文字分析过程中经常添加大量注释。这使得各种研究的结论变得晦涩难懂,并且很难跟上研究者的思路。

随着统计学的发展,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开始,经济学在构建框架的过程中引入了大量数学和数理概念,创立了全新的研究范式。

本书的作者肯尼斯·阿罗是经济数理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另一位大师萨缪尔森编写的经济学教材销量超过400万册。这一批经济学家奠定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与此同时,随着数理金融学的迅速发展,金融领域作为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开始通过量化思维进行交易和风险控制。大奖章和文艺复兴等量化基金的成功引发了经济学领域的集体数理化热潮,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理论研究领域,一时间量化思维盛行起来。

似乎无论是哪个经济研究领域,都要先建立一个模型,使用抽象的数据,并配合数理过程,才能形成一篇正式的论文。这样一篇篇论文成为了当代经济学进步的基础。

然而,随着数理化程度的提高,人们逐渐发现,数字模糊了"动机"的概念,过于强调"行为",而"行为"本身受到许多"动机"的制约,导致论文中的假设不断增多,结论的有效性和普适性受到质疑。

此外,经济学的数学建模和理论推导过程往往假设了一系列理想化的条件和假设,这些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总是成立。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在解释和预测实际经济现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个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范式过于片面,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贡献。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应该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密切合作。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忽视了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导致对复杂的经济现象的理解不够全面。

此外,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技术和数据上的局限性。在现代经济中,大规模的数据集和复杂的计算技术正在改变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然而,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并不总能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和数据,导致在面对复杂的经济现象时缺乏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例如,行为经济学强调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对经济决策的影响,试图在经济理论中引入更多的心理学因素。实证经济学则侧重于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此外,复杂系统理论和计算经济学等新兴领域也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范式确实面临一些问题,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仍在不断发展和演进。通过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结合多学科的合作,经济学可以更好地解释预测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解决更多领域的均衡和福利问题。

本书核心的要点并不是数理研究,而是演绎。各位作者从不同领域和角度出发,尝试解决福利的问题。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新解法,也有把不同行业的研究方法完成嫁接以后的新尝试。即使对没有太多数理基础的读者来说,本书前几章难度也不算太大,但阅读过程称得上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旅行体验。从前200页看,本书基本能做到翻译内容准确(带点专业内容的经济类书籍翻译太多灾难,即使知名专家牵头的内容也是如此。),学术气息比较浓厚,·很适合对经济学学科发展有所关心的读者。

PS:国内经济学研究顶级期刊是《经济研究》和《世界经济》,大家可以对比看一下找找研究热点的不同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