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砺锋说唐诗读后感100字

莫砺锋说唐诗读后感100字

《莫砺锋说唐诗》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砺锋说唐诗》读后感(一):唐诗,永远无法忘怀的梦

似乎中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唐诗,中学的时候也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很多都没有理解诗真正的含义,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在记忆中,唐诗仅仅是考默写时必须要拿下的分数,这对于唐诗来说简直就是亵渎。然而一切的事情就这样的虽然不合理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今天翻开这本书,一首首诗,一位位诗人都灵动的展现在眼前,那么的触手可及,似乎每首诗都是有灵魂,有感情的,诉说着几千年前的故事,让人觉得温暖,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学读起来最有感情,一切东西都那么简单而又不简单,精炼的文字,饱满的意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

《莫砺锋说唐诗》读后感(二):简评

本书可以视为《唐诗三百首》的分类导读本。莫老师在讲座里提到,他是有意挑《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讲的。我按照附录粗略数了一下,附录所收的诗大约160篇,收录的唐诗大概150余篇,如此,体量大致相当于《唐诗三百首》的一半,可以说提到的诗基本都是菁华中菁华。

一边听录音,一边对着读了一遍。有这样几点差别:一是播出的只有十讲,而全部内容原有十四讲。二是各讲次序不同。三是具体内容不同,播出的内容有删节,出版的讲稿内容要更完整,而且也更正了一些明显的讲演时的错误。

就内容来说,其实也是莫老师的一贯风格。举例子其实颇有讲究,比如讲怀才不遇的时候,男举贾谊,女列昭君;讲友情的时候,一讲大诗人之间如李、杜的交往,一讲杜甫与普通人卫八处士的交往,都是各具代表性。莫老师讲写论文的时候举例子就跟打官司一样,一个铁证就够了,要二十个旁证也没有用,在这本讲稿里面,也同样如此。再者,起承转合也相当严密,能够层层深入,把要讲的内容不断推进。一般在最后会讲一讲唐诗的现代价值或者现代意义之类,也还是本着“诗教”的思路,想能够通过诗歌的讲解,达到滋润心灵的作用。甚至包括不讲李商隐的诗,也是一贯的作风,因为“说不清楚”哈哈哈。

具体到讲课的技术上,也有可说。莫老师讲课喜欢用短句子构成一个长句子,因为每个句子都挺短,听起来就特别好懂。甚至轻重疾徐都有些门道,比如说在念诗的时候会特意放慢;在提出一个核心观点,或者将要提问的时候,都会加重语;在具体解释,或者对前面的某些句子补充说明的时候,都会比较快;讲诗,基本是念一句,讲一句,很少通篇念完再讲。而且,跟叶奶奶跑喜欢跑野马截然相反,莫老师几乎从来不跑野马,即便是讲八卦段子都是有意活跃一下氛围。比如说讲“杨贵妃你为啥要吃荔枝,你吃点荔枝干难道不可以嘛”,以及“老女不嫁,塌地胡天”=“我要嫁人”,还是很好玩的哈哈哈。总之,讲课节奏掌握得极好。除此之外,莫老师的口音软糯,总还带着吴语的感觉,念入声的时候依然能反映出来。比如说“明日隔山岳”的“隔”,“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的“侧”“识”。似乎比完全用普通话读,要更有味道一些。总得来说,作为讲演听,极其舒服。

只不过讲出来听的时候觉得恰好,但变成文字以后,可能因为阅读的速度大概比聆听的速度要快,总感觉淡了一点、稀薄了一点,再加上没有声音的感染,又觉得差一点意思,以致于没有录音的四讲,都需要靠脑补才好看下去。(归根结底还是我懒哈哈哈)

《莫砺锋说唐诗》读后感(三):言不尽的悠然心会

宝剑锋自“莫”砺出。认识莫砺锋教授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为先生的学识与气质所折服,所心慕手追。一想到先生,就会记起他永远整洁的着装,和特有的学者式的温和与儒雅。

《莫砺锋说唐诗》是CCTV“百家讲坛”的演说整理稿。原本对这本书没有抱太大的寄望,毕竟面向对象是大众,所以文字上必然深入浅出,对于论题也只能是浅尝辄止,还要受限于每讲43分钟,都让我觉得此书对于研究者来说,可能不会太有帮助。但是读过之后,则再度对莫老师OTZ。这本书有太多的没有想到的收获。

收获一,一贯的莫氏幽默和学理,再次感受到先生就在身边。莫老师一如既往的温文儒雅,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国内80年代的第一位博士,莫先生的学养深厚,在学界颇有口碑。但是他说到自己上百家讲坛之前坦言自己不适合上电视,说自己“不苟言笑”,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怎么能在电视荧屏上演讲呢?先生是一向谦逊的,记得2007年他来四川大学演讲的时候,说到唐宋诗词的意义,说腹有诗词气自华,至少唐宋诗词在情书写作上还可以发挥余热,他的幽默博得满堂掌声。在这本以“讲”为主的书中,他多次用到口语化的演说技巧,比如那些唐诗故事,旗亭画壁、崔护桃花诗、沈宋诗争魁……把唐诗讲述得熠熠生辉。在讲演中,他屡屡用到时新的一些流行词汇,比如股市、比如email、比如“老鼠爱大米”,穿插其间,并不觉得唐诗散发出木乃伊的味道。

收获二,唐诗的现代意义。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绚烂的奇葩,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个没有太多功利性的学科目前正受到冷落。莫老师的这轮讲坛是分题材来解读唐诗,但是决不是仅限于对字词的疏解和诗艺的分析,而是更多的站在现代文化的立场上,探讨古典文学的薪火相传的文化意义。比如“咏怀述志”说到对古人的道德情操的抽象继承和现代熏陶,比如“君子之交”中对友情的感同身受的体验,比如“忧国情怀”中例举冯至等学者异口同声吟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史实,比如“壮丽河山”的读唐代山水诗的两大理由,无不紧密结合现实予以阐发,读起来让我们觉得,原来唐诗是跟我们如此亲近,且从未断绝。

收获三,唐诗方法论问题。如果借鉴莫氏讲法在课堂教学中,哪怕真的“不苟言笑”,我想估计也能吸引住大多数当下的学生。对于那些并非以之为终生事业的大多数中文系本科学生和其他古代文学爱好者而言,古今汉语的演变造成的语言上的艰深障碍,历史时代相隔和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审美心理和日常生活上的差异,都渐渐将古典文学逼仄为阳春白雪。我自己也在这厢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知人论世”,看来还是唐诗教学的不二法宝。讲解唐诗的作者背景和生平轶事,交待唐诗的时代背景与历史风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外,选择版本的问题、《唐诗三百首》的入手问题,也很有启发性。

不过,也不必一味的歌功颂德,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当然是在于其受体裁所限,很多当论之论根本无法展开,对于唐诗的多面性繁荣感也体会不是特别的丰足。大概是受众对象的缘故,几乎每节都必提李白、杜甫,不过,似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说些二三流的作家,也许很多人会摸不着头脑,拿他们的作品来说事儿,可能事倍功半。比如韦应物、李涉、张籍等,也许很多人对他们并不熟悉。另外指出一处小小的问题,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先生两次将出句与对句颠倒之,似为口误。

每次读莫砺锋老师的书,都觉得特别温暖,感受到他优雅的谈吐与谦和的态度。先生常常结合自身研究的课题与自我经历,说到在哈佛做访问学者力纠洋教授误读韦庄《台城》文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时怀念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所熟悉的南京,都让人觉得亲切。似乎,陪先生去大足石刻的时候,先生解释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的“象教”的情景,如置目前。

“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让我们立即开始一段唐诗之旅吧。用自己的方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