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摘抄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摘抄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是一本由Roald Dahl著作,Puffi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一):看到最后实在无法接受

拿来练英文的,开始还觉得富有童趣。看到后来越来越觉得离谱。

这书真是用来说教的,还提到了要多看书少看电视。全书都在说一个道理: 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不然就会受到惩罚。告诉大人,不要惯着孩子。这倒也没错

然而Mr.Wonka实在是任性过头了,孩子的性格只是家长教育失败的问题,他有什么权利去惩罚他们呢。

最后竟然为了自己的工厂有人继承,把Charlie家给毁了,逼着全家人去他工厂。Charlie和Joe竟然还那么高兴,俨然有了富贵就忘了过去的样子。连家都不要了。

怀疑此书作者的三观……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二):老少皆宜,感觉自己变回了小孩

想着以后可以给宝贝讲点故事,便找到了这本书。我读的较慢,基本每个不确定的单词都要去查一下,这样断断续续花了1周多的时间(每天0.5-1小时),才读完我的第一本英文原版故事书。从难度上说,初读者很合适。从内容上,大力推荐!作者的想象力真可谓是天马行空,很多场景让人感觉奇妙无比,很多情节让我忍俊不禁。读到Oompa_Loompa唱歌让孩子们远离电视,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我真的也想把家里的电视机扔了,换上个书架哈哈。

被淘汰的四个孩子,每个都有很大的缺点,爱吃的那个是暴食,嚼口香糖的小姑娘贪婪,爱发脾气要东西的小姑娘任性(父母惯的!),爱看电视的男孩懒惰(还是家庭习惯问题),之前或许不会关注这些问题,现在做麻麻后会特别留意这些,希望自己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要养出这种小孩。

看完书后才发现还有同名电影,有空会找出来看一看啊~

等宝贝大了,一定会读这本给他~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三):享受巧克力吧

Wonka发出5张邀请函后,大家疯狂搜寻着邀请函,有钱的父母整车整车的买巧克力,甚至雇佣工人流水线作业拆每个巧克力包装来找其中的邀请函。Charlie只有在生日的时候才能得到一个巧克力,即使这样家人还是陪Charlie一起激动得等待这个时刻。当 Charlie 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时,作为读者我也是满怀期待的,不过作者有意地让Charlie两次都没能如愿,我以为的情节转折这时还没出现。不过Charlie爷爷奶奶的话却很温暖,“The thing to remember is that whatever happens, you'll still have the bar of chocolate”, "It's the best of them all! You'll just love it!", "Just forget all about these Golden Tickets and enjoy the chocolate". 有期待就期待吧,但是也要做好期待落空后的准备,即使最后结果没有自己期待的那么完美,那也值了,毕竟“巧克力”本身就很美味了。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四):历史映射杂想

被固化的贫穷

背景设定类似于19世纪的英国,查理一家7口挤在郊区的两间破板房,吃不饱穿不暖。也反应了当时英国甚至欧洲的福利制度仍未普遍建立,先富的一群还未考虑未富的人群。饥饿在当时的欧洲也频频发生,爱尔兰、南部意大利、瑞典都发生过饥荒。

查理这里的饥饿是贫穷带来的,特别与后面所述的官富二代甚至中产阶级对比,仍让人印象深刻。可是穷人很难翻身。最多富人让利,把穷人养起来,阶层仍然固化,非常类似于英国。

只是这是一部fantasy,一部奇幻,一部童话,好心善良的作者不愿意小孩从小去直面社会的残酷,仍然给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英国工业化加战后技术

故事背景应为二战前,可是电梯、直升机、电视技术均出现,所以这是受到二战后的技术影响。

劳动力掠夺者

巧克力工厂的劳动力是虚构的,我们仍然可以辩识出黑人甚至奴隶的感觉:低等文明、需求简单、任劳任怨,是西方文明工业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融入了西方文明,不止是掠夺资源,还掠夺劳动力。当然故事中的外部劳动力是因为贪婪可可豆,所以才愿意为工厂主作工。

奢侈的甜

甜味,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曾经写过,在以前是权利的代表,是奢侈品,对甜味的占有,代表了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能力。查理渴求甜味,却只能获得可怜的少量。官富二代可以无休止的占有甜味。

可是在工业革命带来了财富的同时,当时的家庭也大多并未准备好应对。食物的丰裕带了下一代的肥胖,家教的不严与财富的积累也宠坏了下一代,还有沉迷于电视的下一代。可以说,财富带来的弊端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被财富腐蚀了谨慎,不仅是欧美也包括当前的中国。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读后感(五):巧克力的世界,天马行空的追求

貌似初中的时候看过电影的,男主角是约翰尼•德普,说实话,剧情忘了差不多了,却把男主角记紧了。无论如何,感觉一边阅读,一边想着真人电影里的各色彩的工厂。现在吃着巧克力就会想到这个工厂。喜欢这样的童心,这样漫无边际的想象,儿童文学从来都不仅仅是儿童的天堂,也可以是我们这些成人的。对待一本书,仅仅在于你怎么看。

我看的是英语原版书,确实是通俗易懂,而且可以自己想象。如果是看中文版应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英文中的各种描写,特别是关于Charlie和Mr Wonker 的动作刻画、深情描写,各种小孩子惊讶欢呼、调皮失落的神态描写运用了很简单的 单词结构,但是已经足以让我们跟着小孩们的心走进这个奇幻的巧克力世界。

5个小孩中只有Charlie最后是可以安然无恙地留下来,并且得到了wonker先生的大礼。其他四个,无疑就是因为任性,有的掉进了巧克力河,有得变成了糖果、有的被送进了垃圾炉,还有的是钻进了电视变成了信号微粒。从儿童文学这种教育意义上看,教导孩子们的是不要贪玩、贪吃、无理,然而,书本中使孩子们成为这样的人的矛头都是指向大人,富裕的家长满足孩子想要的一切,诸不知这是使他们变成了“小无赖”。Charlie从小就是刻苦,从来不会奢求什么,这样朴素的小孩子,性格温柔可爱,而且孝顺乖巧。外国也提倡这样的勤俭朴素哦!

不过,最后调皮的孩子还是会得到wonker先生的一车吃不完的巧克力。孩子的世界终究是值得原谅的,本性从来就是不坏的。就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小说,不合逻辑吗?可是我们会接受。用成人的思维来看这部小说,就是苛刻了,这也就是儿童文学的意义所在吧?作为成人,责任、榜样、简单、创造力等等就是这部小说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说说巧克力工厂的各种不现实的场景,各种口味巧克力、不会融的、可以通过电视输送的等等,话说,这些不都是我们小时候也会希望有的吧。看起来很幼稚,可是童年不就是要这样吗?

所以,我看完后,是满心欢喜。小孩子了一回。大人却依然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