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沉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沉思录》是一本由马可·奥勒留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一):我的发现

很好的一本书,看起来很轻松,不象一些书那样说教式太重,刚开始看了一些,就觉得好象看见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避劣择优的学习过程。而发现他的理智是我成长中缺少的,等我看完以后在告诉大家我的更深的理解,希望你也与我有共同的感受。

《沉思录》读后感(二):《沉思录》教会我们怎么思考,怎样思考。

读了两遍《沉思录》。如果不是我女朋友把自己觉得艰深晦涩《沉思录》转让给了我,我想我会失去一睹这部伟大巨著的机会。因为我一般很少看中国作家翻译过来的外文书籍,也更不愿意花精力去找寻外国的名著来读。但是就算有上述的原因存在,我还是邂逅了这本被费曼迪赞为忧郁,高贵,甜美的巨著。也许,真的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天下无一切必读之书,一切全在缘分,一切全在兴趣。很幸运的是,我的与它的邂逅完全是缘分使然。

关于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我们不应该批评作者行文的随意性,即作者完全是即兴而写,毫无章法而言。我的缘由有三,第一是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写作风格,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避免辞藻华丽,构思精巧的写作,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就像拉斯蒂克斯从锡纽埃瑟给我的母亲写的信一样;第二是作者是在鞍马征途中所写,这样的环境根本没有条件让作者精于构思和创作一部结构和逻辑严整的巨著;第三是作者根本就没有打算写一部给外人看的书,我们这些读者应该感到庆幸,因为就算是作者的原意如此,我们还是有机会一睹这部天才的巨著,这部处处弥漫着智慧的巨著。

正如作者所言,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归于自身的,而不把赞美作为其的一部分,因为被赞美并不能使一个事物变好或变坏。我坚信这也适用于被平民称为美的事物,例如物质的东西或艺术的东西。那么我也坚信,《沉思录》的美,既不会因为被赞美而变好,也不会因为被诋毁而变坏。

这本书的智慧,并不能通过一个短篇而道尽它的好处。我希望能够借阐述其中的几点,来帮助诸位即将读者来解开它的冰山一角:

第一,奥勒留倾向于认为,宇宙是一种统一,秩序,和神意,人的内部也是存在某种秩序的,而这种秩序与宇宙的秩序所遵循的法则是共通的,那就是神性。那么由此我们自然而然地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那就是存在于人内部的人性与神性是共通的。而因为神性是纯粹的,唯一的,那么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没有高贵与贫贱之分。其实奥勒留在书中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知道了善与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错了事的人与我的性质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拥有同样的皮肤和血液,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我们天生是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

第二,奥勒留在书中说过,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则并且崇敬理性的话过十天你对人们来说,就是一个神,而现在你对他们而言就像一头兽和一只猿。而你的原则要变得简单而基本,这样,你的内心就能处在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之中,这种内心的井然有序不正符合宇宙的秩序,而宇宙的秩序正是神性维持的。那么,假如你遵循你的原则和理性,你就是凡人中的神,你就是囿于凡胎俗骨的神。否者,你就与野兽没有什么区别,因为组成野兽的皮肤和血液与我们是一样的。在这里补充一下,奥勒留是比较轻视承载我们灵魂的肉体的,认为它们是由与组成一切宇宙万物的质料是一致的,是随时都会随风而逝的。而神性是永久的,是值得我们唯一珍视的东西。

写到这里,感觉没有写下去的必要了,还是就此打住,真正的好书,还是留待读者慢慢去品尝。

《沉思录》读后感(三):沉思

向来,自己对哲学之类的书了无兴趣,但毕竟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此类书可以明心志,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沉思录》一改哲学书在我心中晦涩乏味的印象,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内心的感悟与哲思。

《沉思录》虽没有小说具有引人入胜、高潮迭起的各种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私无却有、婉转飘逸的雅境妙语;但在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灵,一个思考关于灵魂的事的;其实安东尼的自我对话有相当的一部分我读不太明白,也许是年纪心境未到,但是在这朴实的自我对话中,真真切切的流入出为人的原则,处事的善道;于细微之处见真知,充满了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高山仰止,朴素又不失崇高。

《沉思录》虽说是马克·奥勒留·安东尼写给自己的书,记录的是他内心对一生的反思,似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萦绕着自己的梦幻的心灵音乐;但它人给予他人、后者受益终身的启迪与精神财富。

人是一种理性动物,也是一种政治动物,只因根本在于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作为人,人的德行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我们渐渐地成为多元一体性格的人。

而我们首先接触的社会构成是我们的家,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往往最原始、最本色。古罗马重家,而在宗法传统永不熄灭的中国,家更是最坚固的人生堡垒,人的基本品质,也是在家及家族中渐趋形成的,“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女最至关重要的老师。”因为父辈的教诲往往能使自己保持青春之美。奥勒留在父亲那里看到了一种温柔的气质,看到了在适当的考虑之后不可更改的决心,看到了他的显微知著,富有远见。虽然我的父母不是什么文豪、大家,大字不识几个,也不是什么道德完人,只是平庸之辈,但既是父母,必有我学习、借鉴之处。我亦可看到他们毫无骄矜之心,热爱劳作,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一种合理的心,不刻意的关注自己的饮食、衣服的质料和色彩。从安东尼的父亲,从自己的父母,我应该努力学习分别的考察分析能力,应合理的支配充分的时间,有条有理,精力充沛,能足够强健地承受生命中一切暴风雨,又能保持清醒品质,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这些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如是说。

奥特留一直在对自己(同时也对他人)强调灵魂圣洁,内心纯净的重要,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只要内心纯正,这是可以有心灵加以消除的。或许这近乎似唯心主义学说,但在这充满喧嚣、躁动的世界,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又何尝不是件没事呢?作为一名政治、哲学家,作为一名帝国统治者,奥特留坚持自己的劳作,坚持柏拉图“惟有哲学家为城邦之主,城邦方有生之希望,得见天日。”但他的政绩,他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却和理想状态相去甚远,毕竟“理想国虽好,只衷于幻想”。现实没有退路,现实的不满使人崩溃,但是倘若人的内心是广博的、宁静的,自然融化那世俗琐事,对皇帝亦是如此:“我履行我的义务,其他的事物不会苦恼,因为它们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或是没有理性的事物,或是误入歧途或不明道路的存在。”(不过我认为这可能是心理安慰法,但应该是挺有效的)因此,灵魂是年轻的,毕竟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当灵魂就现在生活中衰退。

康德的墓志铭上写着:“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初看到这句话时,甚是不解,现在依然不解,在看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时,对道德似乎有了朦胧的认识或是更大的疑惑,既然人类从猿进化而来,道德产生于何时?道德到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赞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了;可是那种良好的道德会在历史长河中永生,即使承载着它的人已逝去,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世间万物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因而,顺因自然的事即道德之事是源远流长的。她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人自身的行为。对于人,所谓道德其实是社会公德,它能教育人们应当拥有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维持生态生活的各种平衡,尤其是现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矛盾突出,更应树立善待自然之心,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努力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梁实秋曾经说过:“灵魂永远是醒着的。进入时间的深层,生命便会呈现它的全部生动。在精神的连接中,生存和死亡的转换,时间与空间的过渡,变得自然而从容。”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他在地上居住的那个角落是狭小的,最长久的名声死后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我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其实最不更事的张爱玲,却写得出如此精明洞察人心的文字,清醒地刺人?只是她的灵魂清醒明德,不需要在乎其日常肉身的生活。尽管曾经她经历了很多痛苦。而终究于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静候岁月,现世安稳。生活中的变数,需要我们用更平常的心去对待。

“青葡萄、熟葡萄、干葡萄;每一步都是变化,不是化为乌有,而是注定变成某种注定成为、但尚未成为的东西。”

人常说:现实总是残酷的。殊不知这种残酷常常来自于人们自己,在尔虞我诈中挣扎折腾,你死我活,头破血流。《沉思录》,或许并不是真理的代言,但放在枕边,放在心田,给予你丝丝恬意,在这世俗之中留一片宁静之处,令自己栖息,安享那份只属于自己的伊甸园舞曲。世间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生活必须要继续,所以,不如学学奥特留,静静的沉思,静静的回归自然,静静的回归于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