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种死亡》读后感精选

《七种死亡》读后感精选

《七种死亡》是一本由[英]理查德·谢泼德(Richard Shepherd)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4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种死亡》读后感(一):人是机器

翻开谢泼德的《七种死亡》,我们便进入了幽微而隐秘的身体世界。

人是机器,是精妙的机器,每条血管,堪比传送带的效率,又像石油管道,流出红色的糖浆。人的细胞能碰撞出强烈而动人的可能,一个星座的神经元部落就能引发世纪的革命,人是机器,也是撬动地球命运的、潜力无限的机器。

机器千变万化,一点小小的程序交叉,基因组合,就能制造出独一无二的人类,而在这进化的过程中,又有多少的火花就这样抛在了冰冷的夜空之中——死去的生殖细胞里,是否会有另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又是否藏了一个李白、莎士比亚和济慈?我们铭记身体的无穷可能,我们心跳不止,我们的存在,便是人类的赞歌。

然而,谢泼德用手术刀剖开的,却是我们极力避开视线的地方。这便是机器的毁败,人类的死亡,他划过受害人的纸屑般的皮肤,切割爆米花一样脆化的动脉,握住白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的肿瘤交缠在一起的触须,拿出蛋奶酥一样平整的肺,清理血管里累积的斑块,仔细查看有狐狸脚印的头骨……而我们,也仿佛能感受他手术刀刺开我们光滑皮肤的声音,我们的内脏器官发出针扎似的危险信号,谢泼德的书写,是某种无法抑制的重音,带给我们失眠症一样的清醒。

谢泼德向我们展现的,是尸体的世界,是亡灵的国度,巫术的起源,是一切无法解答的问题的开端,是科学诞生的起点,也是夸父停下来的地方。

谢泼德是这个世界的导游,他向我们展示,身体的脆弱,如维纳斯断臂的残缺,并向我们揭露,我们和周围世界的奇妙共振,动脉硬化是刚从包装取出来的干面条,是早餐麦片,脑膜出血是红醋栗果冻,大脑是凝固型酸奶、软质干酪……只有当进入这个世界,我们才会意识到,身体正在衰老的、最终迎来必然要接受的结局。

导游谢泼德的魅力在于他的口音。没那么多侦探的复杂推理,法庭上钻洞者律师的想象,更没有真相大白的说书人语气。谢泼德没有那么多泛滥的同情,他不是一个仁慈的裁缝,不会为读者编织一个完整的结尾——大部分的死亡案例都是非自然,难以找到确定证据。

而在叙述过程当中,谢泼德总能保持一种硬汉小说的克制,法庭上的沉默,以及老人的凝视。他安详地触摸每个丧失活力的器官,用每个学名和医学知识滋养我们大脑深处对自己身体的认知。

或许,这是侦探小说,因为我们尚且幸免。

又或许,这是使用指南,因为死亡还未浇灭我们跳动的心。

《七种死亡》读后感(二):一份来自法医的“温馨提示”

“与生的权利一同降临你我的,是死的归宿”。

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即便是天天与尸体打交道的法医。理查德·谢泼徳医生用他职业生涯的感悟,为我们揭示了死的意义和生的难得。还记得2022年出版的《非自然死亡》,谢泼徳医生在那本书里,给予猎奇的读者寻找真相的乐趣,但今年《七种死亡:只有法医知道的身体秘密》令人体会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从婴儿到老年,死亡始终如影随行,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和健康?

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第二幕的台词,将人生划分成了七个阶段,对应了书名的seven ages。有几个感受令我颇为触动,我们在生命的路上不知不觉做错了什么,才导致爱会偏航。

关于信仰

这是一份来自婴儿的诉说。小弗格森的父母很难面对他所患的这种先天性代谢缺陷,他们不信任传统医生,按照自认为天然和健康的方式抚养他,直至这个孩子再也无法承受,终于死去。正如作者的表格杰夫,将肿瘤的治疗诉诸巫师,为了信仰牺牲了生命。

“人的一生都在定义自己和重新定义自己”,放弃信仰固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并非不可撼动,当这种信仰成为科学的敌人、生命的凶手时,信仰是否更像一剂毒药,迷失于信仰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缺失去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付出生命的代价难道不是盲目信仰不能承受之重吗?

关于职业尊严

中年的身体已经积累了死神控制我们的太多抓手,需要它启动的,可能只是心中的一个小小机关。武器专家戴维·凯利用一个极其特殊的经历敲醒了中年心理问题的警钟:工作被质疑,多年的积累瞬间不值一提,秉持的价值观在自我怀疑中成为泡影,最终无法面对这一切。

尽管我们的工作并不至于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但小到对一家老小的生计还是相当常见。作为家庭中流砥柱的中年人,在此时建立起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看起来坚固可靠,却往往难以经受一阵风的影响,瞬间坍塌。心理的脆弱点难以预期且不易发觉,或许是时候将紧绷的精神舒缓一下了。

关于极端行为

费里西蒂的案子触目惊心,她躺在空空荡荡却摆满了酒瓶的富人区公寓里,伤痕累累。如果没有调查,还以为她以皮肉生意为生,但她事实上来自于从事高档珠宝生意的富裕家庭,是年轻酗酒导致了与家人的决裂,走向不归路。

世道急转直下,生存不易。这在当下的每个国家都是如此,年轻人的生存风险在日常的生活中虽然并非戏剧化,但不乏极端:酗酒、熬夜、娱乐至死。难以摆脱的压力之下,年轻人罹患重疾的风险不断增加,过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更可能成为走向极端的导火索。家庭、社会,将成为不得不正视的对年轻生命构成威胁的最大来源。

在这本书里,谢泼徳医生的视角不再仅仅是死因和真相,而是尸体所能告诉我们的真真切切的生理学变化和医学证据。罕见病、遗传病、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疾病,都使得死亡如影相随。或许正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才使得我们体会到生命和爱带来的轻松和愉悦。死亡无法选择,人终究会有这一天,当体验到这一点时,释放才是令人愉悦的,对死亡的忧虑越来越少,才能有更多时间感受生的快乐。

《七种死亡》读后感(三):死过一次的法医

Richard Shepherd是我非常喜欢的法医作者之一,他跟苏·布莱克姐姐并列我最喜欢的英国法医作者。

当然我也很喜欢大洋彼岸的美国祖师爷法医人类学家William R. Maples——他们三个人各有各的风格。苏·布莱克姐姐的女性领导气质和出身劳工阶层的接地气的爽脆感非常迷人,William R. Maples则有种聪明人睥睨天下的狡猾和实至名归的傲慢,而Richard Shepherd则总是给我一种“私写作”式的亲切感。他的《非自然死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他非常私密的行文风格,也因为他从不惧于展现他作为法医病理学家脆弱的一面。

相较于很多其他写书的法医作者和科普人士,Richard Shepherd并不眷恋手握解剖刀带来的权威感和“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的英雄形象,在他的法医身份之前,他首先以一个有脆弱性的真实的人的身份拿起笔写作。这让他展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共情——不仅是对解剖台上的遗体的共情,也有对充满阶级差异和啄序的遗体相关工作群体的共情。在《非自然死亡》中就可以看到他对停尸间工作人员充分的尊重,这是另一个在其他法医写作者那里少有的角度。这种同理心也让他愿意在英国这样一个阶层森严、无比保守和僵化的苏格兰场职业环境中早早关注到英国JC执法不当造成的窒息致死问题、尤其是对非裔和滥用毒品者,并致力于从法医的角度帮助英国JC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安全而有效地制服嫌疑人而不导致他们窒息。(此处需要吐槽一句,如果美国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话,也许非裔受害人会少好几个。)

在这本《七种死亡》中,Richard Shepherd继续着他非常私人的、动人的写作。之前读《非自然死亡》时,我就觉得他的写作几乎是一种剖白的、遗书式的写作,但并不明白他的这种蓝灰色调的透彻和深厚共情源于何处。直到我在这本《七种死亡》中找到了答案:

一切突然显得分外合理。我所感受到却难以名状的熟悉和共情来自于他自己站在生死边缘凝视深渊的体验。

写书的法医很多,法医人类学的科普很多,写精彩传奇案子的法医很多,但生死边缘凝视深渊、甚至一只脚踏入自戕的河流中的,我只看到他一个。痛苦给了他的法医视角独特的厚度,从痛苦中艰难走出、也许还与抑郁并肩前行的经历给了他温厚的共情。作为一个触角极为敏锐、感受极为丰富、又在一生中经历了诸多创伤性体验(母亲去世、好友酗酒早亡、成长过程颇多痛苦)、如今渐渐感受自己的衰老的人,当他拿起解剖刀时,剖开的不仅是大体,也有他自己共情着亡人的灵魂:

在《七种死亡》里,Richard Shepherd把他参与的案件按照莎士比亚《皆大欢喜》里的句子分为人生的七个阶段,从婴儿之死、儿童之死,讲述到垂垂老矣之人之死。世界上永远会有法医写的案件比Richard Shepherd更离奇、更八卦、更狗血(比如《我的骨头会唠嗑》),但Richard Shepherd只有一个。无人再像他那样温厚沉痛,几乎死过一次,从死亡的阴翳之谷重返,带着痛苦打磨出的共情、死亡中生出的透彻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