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有关《瞬变》的句子

有关《瞬变》的句子

编者按:改变,是我们生活中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有时,我们主动想要改变——不再拖延,不再懒散,不再逃避;有时,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改变——市场竞争,婚姻危机,工作掉队……但不管多么必要,我们却发现改变如此痛苦,又如此艰难。为什么?怎么办?
世界一流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看来,阻碍我们进行改变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希望变革的理智思考与已经存在惰性的情感需求不合拍,两者互相牵制使得我们难以做出改变。他们借用了一组有趣的比喻: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 头脑(骑象人)是生活的方向盘,情感(大象)则是生活的动力源,而环境则是生活的公路,给骑象人提供方向。三者结合,改变就能发生。
人的情感和理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尤其是面对你要改变过去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更是积重难返。意志力并不擅长持久战,自制是一种爆发性的力量,调动起来很好,但是很快就衰退了。所以,不要太过于责怪自己没有意志力,人性使然。
改变不是一个意志力的考验,意志在这起不了多大作用。改变是个智慧的考验,如何去用理智指导情感,而不要去用意志力去试图战胜情感

●同一件事物,人们总会对它坏的一部分印象深刻,偏爱负面。做一件事情,总是更加在意它会造成的负面结果;和人相处,总是对对方的缺点耿耿于怀,对优点视而不见。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自控能力是一种可耗尽的资源,这是一个至关紧要的认识。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所导致的“窄化效应”比较起来,正面情绪的目的是“扩展且构建”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在绝大多数的组织之中,提出的很多目标都不能够让人们产生情绪上的共鸣。“聪明”(SMART)的目标变成了老生常谈。[SMART代表的是明确(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施(Actionable)、有相关性(Relevant)和及时(Timely)。]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定型心态的人相信,每个人的能力是先天注定,大致确定了。成长心态的人则恰好相反,他们相信能力像肌肉一样可以锻炼,可以通过训练来增强。假如你想发挥最大潜能,就必须具备成长心态。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习惯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习惯本质上是我们行为的自动驾驶系统,习惯可以在骑象人无需参与的情况下,也自然而然做出许多良好的行为,我们曾经说过,骑象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因此如果正面行为能不费力的自动实现,绝对能省下相当多的精力。无论改变自己还是他人,都得先改变习惯。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或许可以被称为是“目的地明信片”(destinationpostcard)的东西。它是一幅来自不远的未来的明媚图景,昭示着什么是可能的。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人们看上去很懒散的时候,通常是因为已经筋疲力尽了。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改变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选项,而这又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在这里明确说明一下:不仅仅是出现各种选项会造成决策庸痪就像是从100种不同的油炸饼中选出一种那样——事实上,各种选项本身也是含混不清的。在发生改变的时候,你可能就不知道到底有什么样的选项可以去进行选择,或许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去做出决定。而和桌子上放着24种果酱的情形一样,这种选项的不确定性本身也会导致决策瘫痪的出现。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清晰的路线指南,会瓦解人们冥顽不灵的反抗。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只有当人们把失败当成是学习而非真正的失败时,他们才能够坚持下来。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你如何能够养成一种有助于自已改变的目标实现的习惯呢?只有两件事情需要进行考虑:首先,这种习惯需要能够促进这个任务的实现;其次,这个习惯应该相对来说容易养成。假如它太难以实现的话,它是否可以存在都会变成问题了。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当人们面对选择时,倾向于依赖两种决策模式中的一种,这两种模式分别是结果模式和认同模式,结果模式就是成本收益。不是,做出让人满足感最大化的选择,这种方法注重理性和分析,而另一种模式,那就是认同模式,认同是影响人们决策方式的关键因素,违背认同的改变方案往往以失败告终,那么真正的难题在于该怎样,将你希望的目标塑造成事关认同,而非事关结果的改变呢?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含混不清是进行改变的大敌。因此你必须脚踏实地,不再纠缠于所谓的抱负而是开始行动。简而言之,想要进行改变,你所需要的,是勾勒出那些具备关键性的步骤。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正是负面的情绪帮助我们避免了风险和同麻烦直接面对面。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如果希望他人做出改变,也可以提供清晰的方向,也可以激发对方的动力和决心,就是大象,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仅仅把旅程变得更容易,建造一段陡峭的斜坡,站在人们身后推上一把,挪走到路上的障碍物,四处插满旗帜,告诉他们离终点不远了,简而言之,你可以营造路径。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都会模仿其他人的一系列行为。尤其在环境是我们不熟悉或者是情况不明朗的时候,我们更是会亦步亦趋。而从定义上来说,行为的改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因此,假如你想要改变什么事情的话,你就必须密切关注环境所发散出来的信号,因为它们要么会让改变成功,要么会让努力泡汤。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改变外部环境的扭转环境意味着让正确的行为更加容易,让错误的行为变得更加困难,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一旦你开始行动,就不要为其间的某个过程困扰,因为等你走到那一步,情况早已发生改变。你只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在哪儿,而你到底想到哪儿去就可以了,然后就采取行动吧。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当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倾向于依赖一到两种最基本的决策模型。第一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们熟悉的“后果分析模型”(ConsequencesModel)。这种模型假设,当我们要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会衡量成本以及我们的各种选项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最终选择的是那个能够让我们的满足感最大化的选项。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性的方法。
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还有另外的一种方式,该方式被称为“认同模型”(IdentityModel)。在这种模型当中,人们肯定会问他们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像我一样的人在面临这种情形时会怎么做?注意这里面缺少了什么部分:它不包含任何对于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表面上的顽固不化通常是因为缺乏清晰的方向。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我们总是喜欢把他人的行为,归咎于对方的个人特质,而不是对方所处的环境。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人会在难以置信的程度上对于环境和文化一一他们所处社区中的规范以及对成员们的预期——非常敏感。我们都希望让自己衣着得体,谈吐大方,出入与身份相符的场所。因为我们出于本能地希望让自己跟同龄人一致,而行为是有传染性的。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负面情绪多半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窄化效应,当你走在黑洞洞的巷子里,全身绷得紧紧的,脑子不太可能还在想明天要做的事情,恐惧,愤怒,厌恶这些情绪,让人注意力集中,它的功能就就像给人戴上遮眼罩。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正面情绪的作用恰恰与负面情绪的转化效应,背道而驰,反倒能拓展和充实,我们整体的思维和行动,比如欢乐的情绪,让我们想想要玩乐,玩乐没有固定做法,但能拓展我们的思考和选项,我们开始到处闲逛,探索或发明新的活动,另一方面,混乱的情绪激发了玩乐的动力,进行充实我们的资源和技巧。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想要一个人真正发生改变,你需要影响的不仅是他周围的环境,还要包括他的内心和思维。 ----奇普·希思、丹·希思《瞬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