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摘抄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摘抄

《普鲁斯特与符号》是一本由(法)吉尔·德勒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页数: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一):说不尽的普鲁斯特……

哲学是外行,德勒兹这个人更是第一次听说,阴错阳差的就买了读了,竟然还读完了,晕。

一直狂喜欢普鲁斯特,虽然那个长长的《追忆似水年华》怎么也读不完,都一年多了说。

看了这个书,觉得到底还是法国人懂法国人啊,好像对普鲁斯特有了点懵懵懂懂的入门的感觉,回去再好好把那本小说读一遍把

唉,阿尔贝蒂娜,阿尔贝蒂娜,我心中的恋人,爱的符号,难道真的就是欺骗?……难道真的就只能靠艺术来拯救?……伤心啊伤心啊……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二):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德勒兹的普鲁斯特1:柏拉图的光照

我一直认为,德勒兹是个天才的批评家。他的这一才能在对卡夫卡和培根的评论中已得到充分展示:低垂的头与昂起的头、圆形场地、无器官的身体,等等。他总是能用自己的理论长矛拨开笼罩在文本之上的混沌一团。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魔术师,每次都从黑箱子里掏出在你想象力之外的东西。这次同样如此。从一开始他就声明:《追忆似水年华》的内在统一性绝非存在于记忆之中。

德勒兹找到了另外一个词:学习。并以此对普鲁斯特进行了柏拉图主义的阐释:学习就是回忆,而学习的对象则是符号。德勒兹提出的理由是,《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不是指向过去,而是未来。符号的多元性就安放在世界的统一性之中。在此基础之上,德勒兹又区分了三个世界:社交世界、爱的世界、印象或感觉属性的世界。

社交符号是一种不再指向它物的空洞符号,具有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特征。在社交场合中,人们不断发出各种有待识别的符号,它具有一种惯例般的完备性,老套地弥漫在社交世界中。爱的世界则是一个更为奇妙的符号互动场域。追求者对于被爱者的每一个细小举动进行破解,力图完整无缺地理解被爱者传递出的全部语义。在这里,甚至沉默都是需要被阐释的,它可以指向两种完全不同的境地。被爱者就是一个符号世界,而追求者的符号解读能力在整个爱情游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爱的世界就是一张汇聚了所有谎言的隐秘地图,布满符号的陷阱与深度。印象或感觉属性的世界则是一个符号不断增殖的领域。物质性符号的不断扩散使这一世界不断膨胀。

然而在德勒兹看来,上述三个世界都是不充分的,它们最终都要落入艺术世界的符号之中。只有艺术世界才是本质性的,因为它与真理相关。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三):最近开始重读

最近开始对着译者的word原稿,一点点校看。

果然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过,如果这么说,自然有不少地方还不够“纯净”,或者是句式太长,或者是不够利索。

不过译者对原稿的许多改动,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了。特别喜欢这句:“爱就如死,当我们想象着我们还能活得足够久,以便能看到那些将离我们而去的人的面容。同样,我们想象着我们将爱得足够深,以便能品味那个我们将不会再爱的人的悔恨。”译文中这种对称结构还很多,琅琅上口。

受赠书,确实觉得要写点什么,不过一直没抽出整块的时间。初读的激动已经过去,德勒兹的气场还在萦绕。算了,写多少算多少。

本来想攒到一起发的,一边读一边找到还不妥贴的地方,并提出修改的意见。

对于符号的校记:

我发现对于《追忆似水年华》的中译文,译者部分地方有改动,应在最前面加注予以说明

以下是具体文本的修改细节,私意更上口更合乎汉语习惯

P28 此种相遇就会仍然是无效的 此种相遇就仍然会是无效的

P31 并把思想归结为对于真的出于本性之爱 归结为对真理的出于本性的爱

把真理归结为对出于本性而被思想的事物所进行的明确规定 归结为对出于本性而被思想的事物的明确规定 [ 两句力求结构对称]

P31 因为爱情在符号方面是丰富的,并源自缄默的阐释。is rich in signs and is fed by silent interpretation. est riche en signes, et se nourrit d'interprétation silencieuse

此句易生歧义“爱情源自缄默的阐释”,宜译为 爱情有着丰富的符号,其丰饶尚为缄默的阐释所滋养。

P32 更为难以摆脱 更难以摆脱

P33 对于阐释的放弃 对阐释的放弃 这就像是水果里的蛀虫 如同水果里的蛀虫

P34 比如戈达尔的荒唐之举的符号 如戈达尔荒唐之举的隐意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四):时间的碎片

正如作者自己在文中提到,爱情-文学的符号价值远高于朋友-哲学,“思”与“文”的互通使得文章瑕瑜互见。

抛弃了出自善意的高尚假设和全知全能的逻各斯,《追忆》重新肯定了多样性,而因此抛弃了一种先在的统一性,使视角沿等级下降到原处、本质的状态(即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从而发现更多的碎片——时间中的碎片。而时间本身就是碎片的创造者。

半开的箱子,封闭的瓶子,一架文学机器卷撷着四种性质的符号在逝去的时光(le temps perdu)——是我们遗失的时光,而不是过去的时光——中追忆(recherche)——不同于记忆或回忆,法文“recherche”除了具有“追忆”的意思外,还具有探寻,探索等意。追忆是一种发现的上溯,是对符号的理解、解释和阐释,是对由于无知而造成的一时的空洞感的补偿。

思想是一种“迫使”而产生的应对,不再有具有先在理性的叙述者跌落在碎片中,成为巨大的无器官的身体(Corp sans organes)。叙述者-蜘蛛为《追忆》织就了一张蛛网,一根丝线连着他,另一根连着她,当他们活动时,叙述者-蜘蛛才能感觉到,而其相应的器官才能发挥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的前提就是囚禁——使被观察者脱离他原有的世界,从而在叙述者的世界中重新塑造属于他的世界,而叙述者则用望远镜观察他的细枝末节,从而触动思想。

所谓理性后于碎片而出现,从而使叙述者明白了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可是时间早已不再,时间所承载的生活也成了过去,形象成了两个具体而差异的独立体之间的关联,风格成了视点,语言整合了碎片,写作文学成为生产,解释变为技术,写作只是运用表意-文字的方法。

透过《追忆》,我们看到一个间谍、警察、嫉妒者、解释者、请求疯狂者——疯人——一个全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普鲁斯特与符号》读后感(五):【转】秦兰珺:普鲁斯特的追寻——德勒兹论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作者简介】秦兰珺,1986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在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工作。中华书法美术作品资源库项目负责人,中华数字美术馆项目负责人。研究方向:比较诗学、新媒体艺术、新媒体理论。著有《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曾在《文艺研究》、《外国文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史学月刊》、《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海艺术评论》、《艺术手册》、《中国艺术报》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