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放學後读后感100字

放學後读后感100字

《放學後》是一本由東野圭吾著作,林白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新臺幣14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學後》读后感(一):恶意,大概真的是不需要理由的吧。

并不是那种吸引人一口气读到尾的作品,也并不是读完之后还能记住很久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总的说来有些平淡。

角色性格也好,情节走向也好,作案手法也好,和东野的其他作品比起来应该只能说是平凡。当然,如果非要在这一众平凡中找出不平凡的话,大概就是所谓的杀人动机了吧。

大和民族,果然名不虚传。

《放學後》读后感(二):就叫读后感吧

说句题外话,看推理小说的一大弊端就是让人心里紧张,尤其是看完的当晚,看什么静物都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orz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第一部获“乱步奖”的作品,居然是神秘的密室案。还是利用的错觉,或者说从前岛老师一开始撞破门进入现场就发生了错觉,真是很好的局啊。而动机也是颇让人争议,至今感慨是否是过于敏感了,不过也许真的能感受到那种崩溃的感觉。不要说密室的局了,连嫌疑人都是差不多结尾才猜到,还是因为笔墨有些多了。呵呵。

ps:有的不知道现场的门是怎么用木棒顶的,其实原书上是有图的,横向推拉门。看电子书的不要误以为门是前推的......

《放學後》读后感(三):杀人,可以是为了任何事

乱步奖的评审们果然没有在混饭吃...

全书最关键的

一个是“密室”,一个是“动机”

说实话,可能是因为看txt版本没有图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白痴...),看到密室之谜解开的时候我有点愣愣的......

不过动机部分我觉得非常精彩

杀人果然是可以为了任何事

当初乱步奖评审委员中有人表示“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

我却觉得本作的杀人动机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出发点很新鲜

可能评审们不懂得,被胡乱剪头发这种事对女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侮辱

可能评审们不懂得,被窥视到私生活对青春期的小孩来说又是多大的打击

还没有踏入社会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觉得自尊、人格、友情这些是最不可侵犯的

踏入社会之后就慢慢的觉得,除了金钱、利益以及不明真假的所谓爱情之外,已经没什么值得维护了

所以《放学后》里大人的杀人动机不是利益就是爱情

例如那个一心想飞上枝头的麻生恭子

例如搞不伦的人妻

高中女生的动机分析出来却是五花八门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

这样的对比实在很有意思

为了利益杀人

以及为了维护尊严而杀人

评审称为“没有说服力”的动机

却恰恰是其中比较单纯、比较不肤浅的

我不禁在想

我们在成长中,到底失去了什么

不知不觉中

生活让我们最值得保护和捍卫的东西

慢慢地改变了

我欣赏本作的动机

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赞同“为了这样的事应该杀人”的观点

而是《放学后》让我回想起了中学时期

当友情、自尊、义气还是最重要的时候

我好像跑题了...

也不知道有没有关键情节透露...应该没有吧...好吧...还是有...

总结来说,《放学后》不愧是获过乱步奖的作品

很有可看性,推荐~

《放學後》读后感(四):密室解答存疑,动机感人

回首看这本东野早期佳作,还是感叹良多,虽是二刷,但是由于首刷的记忆几乎完全褪色了,所以还是能一尝沉浸式体验。林白版本相较于南海版本好像多了关于动机的补充(不确定,之前看南海版关于动机的解释好像没这么详细,也可能是因为淡忘了)?

林白版

虽是青春校园推理的类型,但此书相较于之前刻板印象中的青春校园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迥异的。一反往常的欢快愉悦的轻松氛围以及日常性质的解谜环节,《放学后》是以真实的命案为描写点,并且可以明显感觉到阴郁的影子贯穿全篇。某种程度上“变异”的校园风格,也许正是《放学后》吸人眼球的亮点之一。

密室的伪解答与真解答个人感觉都十分精彩。伪解答中的诡计通过制造密室而为凶手争取不在场证明,放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新颖的点子。但个人感觉伪解答中还是有不太合理的地方:凶手真的能瞒过女老师的视线而偷换锁头吗?根据更衣室的平面图,除了两个储藏柜以外,应该再无其他可以藏身的地方了,那么凶手要藏在什么地方才能不被注意而偷溜出去呢?这一点我感觉比较牵强,算是美中不足之处吧。其次,就是子锁头的掉落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点过于刻意,其他地方滴水不漏的凶手偏偏在关键地方掉落了关键物品,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误导作用。

其次是关于真解答中,因为要避免2号木棒(箭)在门上留下痕迹,所以在两端缠了胶带等缓冲物。既如此,惠子收回箭时,应该没有时间处理两端的胶带,插入箭袋时不免容易让人发觉,这点个人感觉比较疑惑。

隐瞒杀人动机的诡计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为了误导警方,特意在之前就对“我”进行伪暗杀,以此在后续制造杀错人的假象,成功地误导了所有人。

最令我震撼的果然还是动机。因为已经有过首刷的经历,虽然关于动机的记忆很模糊,但隐约的方向还是能捕捉到,但正是因为如此,二刷看到动机的那一刻才不寒而栗,因为诱发杀人动机的事件程度远低于我的预期。仅仅是因为被看到紫薇的场景就产生杀人动机,而且还是“疑似”,并无任何实质性的证据就判定了两个人的生死,不免令人胆寒。再者关于凶手的疯批程度,个人也是非常感喟:仅因为门缝中的光影变化就认定别人偷窥、并且仅仅认定被偷窥后就能毫不犹豫地割腕自杀、以及在行凶后不但不惊恐反而获得了全程在线的良好比赛状态、还有惠美最后那一句“只要闭上眼,回忆这十六年来的快乐之事,然后想起那次集训时发生的事,很不可思议的,心中就会涌升一股冷静的杀意”,无一不令人对真凶惠美的精神状态表示恐惧。正因为杀人的动机仅仅来自于捕风捉影的猜疑,才能突显消逝的生命背后的冰冷至极的黑暗。

从结构上来说,这是一篇本格推理,但看到动机后,又似乎糅杂了社会派的影子。关爱女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莫要忽视其内心的敏感程度似乎才是本文真正的主旨吧(狗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