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摘抄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摘抄

《他不知道他病了》是一本由阿玛多著作,四川大学出版的150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一):多希望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在国外,人们对精神类疾病普遍地更易识别且不避讳。尤其是精神病患家属,当他们意识到所爱的人不幸罹患精神疾病,会立即想办法协助所爱的人就医,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患者不配合,他们会想方设法使其接受和配合治疗。正如此书作者,想到很妙的方法帮助患者提高病识感,主动接受治疗,尽量恢复社会功能。

而国内,很遗憾,很多人对精神类疾病存在偏见,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完全不顾延迟治疗可能对所爱的人造成更重大更持久的伤害,去刻意隐瞒真实情况或阻挠治疗。面对此种情景,医者及有觉识的人不禁痛心疾首。

希望更多读者读到此书,了解精神疾病,帮助有需要的人及时参与治疗。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二):一本好书,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其一,病识感缺乏是神经认知错误和脑部功能损伤的症状,也就是说,对疾病没有自我意识本身即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患者对疾病的无意识并非主观故意,也非固执,更非逻辑错误。因此不要试图用感情感化,或用逻辑证明患者生病,这是徒劳的,因为这不是情绪和理智问题。

其二,并非生病这个事实本身导致患者就医或维持用药,而是疾病带来的后果——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绪上的痛苦或功能损伤,或者人际关系的破裂等——才是就医或维持用药的真正动因。因此,对于病识感缺乏的患者来说,并没有必要首先一定要让其认同自己生病——这是非常困难的,而是与患者在疾病带来的后果上取得一致意见,例如与家人关系紧张,无法出门,人际恐惧等。接着说明就医用药能缓解这些后果,并与患者取得一致意见。

其三,与患者建立真正的理解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建立的基础不是怜悯,亦非同情,更非敷衍,而是设身处地的换位感受所产生的理解。因此,与患者的交流中感同身受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基础并非同情,但是心理师或亲友本身必是具有极大同情心和爱心,这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这是一本好书,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三):临床工作者必读

此书主要写给分裂症、躁郁、重度抑郁患者的家属和治疗这些病人的医生。它能帮助你下决心协助你所爱的人接受他所需要的治疗,并且减轻你的内疚感。

当你的亲人中有人患上述严重精神疾病时,下决心送他们住院、或者坚持要他们服药可能是最难做的决定。而且还有进一步的困难,就是我们都会担心我们试图帮助他们的这些举动,由于他们不认为自己生病了,而会破坏他们对我们自己的信任。但是这本书对此给出了非常实用有效的建议。

另外,当你的亲人中有人患上述严重精神疾病时,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这本身可能并不是出于羞耻或者自我保护,而是疾病本身的一部分。所以通过宽慰他们这类办法,也不太可能使他们愿意接受服药或者治疗。这本书里花了一定篇幅,以并不太学究的方式,介绍了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有病”是症状的一部分。

作者之一是躁郁症患者,母亲因为躁郁症自杀。另一名作者家里也有分裂症患者,本人也有抑郁症。他们目前都接受了很好的药物治疗。而且令我吃惊的是,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国的精神科医生本身有躁郁症或者其他精神疾病,当然都是在良好的药物控制和工作督导之下。令我佩服的不是他们个人“战胜病魔”的成功事迹,而是举国的卫生系统使得战胜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做到的。而且据作者所说,也不过是在十几年里建立起来的。这顿时令我感到我们的人民也可以有希望。

分裂症和躁郁不是你想得就能得,若非如此,有时候,我真想也得一个。

用张雨生的歌来说就是:黑暗试探我,烈火燃烧我,都要去接受,永远不回头。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四):It tells "how" more than "why"

如题。

所以它更多的是一本工具书。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1、作者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尊重;

作者在与精神障碍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并不因为对方现实感及病识感的缺失而有任何的轻慢,相反,作者强调运用良好的倾听、同理心、尊重等方法与患者建立治疗联盟,然后才能有效说服患者就医及持续按时服药,这个原则与心理辅导者为正常而非健康人群做心理辅导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建立一个良好的联盟,然后才能有效陪伴。

这里有几个关键的观念:

“否认”一词暗指对方在自我防卫,而没有病识感是意志力之下的行为,它一般是源自于脑部机能失常对自我意识造成的缺陷,而不是自我防卫。所以精神障碍患者对自己疾病的否认、拒绝就医服药等,无关自我防卫、固执、无知、不合作、不成熟、难缠,即使相关,亦是程度轻微。脑部功能失常才是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真正的“敌人”。缺乏病识感及无法认清治疗的益处是精神障碍患者除了幻听、妄想等明显症状之外的另一个症状,它和自我防卫或固执一点关系都没有;

患者对病情的觉察和自杀并无关联,病识感的缺乏对于患者的自杀行为来说并不是天赐的恩惠。这一临床研究结果,使得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强制送亲人就医的患者亲属减少心理负担及道德冲突。为了避免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亲属还可以做的是,提前告知患者,必要的时候会带他去医院,因此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好的感受,先请求原谅。

2、作者及其团队就精神障碍患者病识感方面,创造性的、严谨的、持续的研究;

3、美国医疗系统对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和预后机制的相对人性、有序与完善,以及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利用。

书中关于创造患者与医生治疗协议的四个步骤,配合了详尽的实例,可以细细揣摩,获益匪浅。

《他不知道他病了》读后感(五):精神健康是全球性的议题

1. 作者是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人员,其研究领域是无病识感(poor insight),特别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患者缺乏病识感与拒绝接受治疗的问题。书中对此问题进行了通俗解读,并提供了大量研究证据。多学科——心理学、精神医学和脑科学相结合,是有意义的。

2. 难能可贵:作者自己患有忧郁症,哥哥患有精神疾病,“还有一位患了忧郁症的家长和躁郁症的手足”,然而却成为了一位优秀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演讲不断,极受听众欢迎。从事学术研究、临床工作、上法庭作证、写书、教课”。这些独特和艰难的经历,化成了力量和财富,难能可贵。

“一次我们谈到患有忧郁症是什么样子,他耸耸肩说:‘什么事也做不成,然后在状况好的时候再加倍赶工’。他学会在生病时容忍自己的无力感,接受治疗”。

3. 这是一本首先为自己亲人、家人写的书,然后才是惠及大众的读物。两位作者和译者的家人都是精神障碍者,使其能够设身处地地写作,写出有爱和实用的文字。

4. 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是对多样性(包括异己outlier)的接纳。“家属毫不讳言自己跟精神障碍的渊源,其中不少人选择成为精神健康专业人员,将自己的人生教训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

5. 病识感:缺乏病识感的基本原因是脑部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者缺乏病识感、无法认清治疗的益处,和自我防卫或固执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神经认知缺失或脑部功能异常的症状,此种症状和疾病息息相关。病识感不佳和额叶功能失常有高度的相关性。

6. 创造治疗协议的四个步骤:倾听—运用同理心—赞同—结为伙伴

7. 记录(特别是要求“降低剂量时必须写日记”),有助于知道患者在降低剂量时的想法和行为。

“录像带自我观察”,能够让患者认清其行为模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