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的读后感大全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的读后感大全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是一本由[法]艾薇琪•马丁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一):所以她影射的到底是哪个奢侈品店呢

先把几条线索梳理出来:

文中所说的品牌Montezzo,属于全球十大奢侈品牌之一,1910年创建于米兰,经营皮具、鞋包、高级成衣、丝织品,高级珠宝,宠物饰品及美容产品,在巴黎有两家门店,一家位于圣奥诺雷街,拉杜丽甜品店对面,店里有四层,中间一座玻璃楼梯,二楼皮具和女鞋专区,三楼高级女装,四楼VIP室,店内还有一座直达圣奥诺雷街的升降电梯。另一家位于蒙田大道。南部分店在戛纳、蒙地卡罗,摩纳哥没有分店。

其他的信息比较奇怪,比如这家店虽然是奢侈品店,但也参与折扣季,打折幅度低至五折。据说该品牌的配饰有很多黑人喜欢,而它也受到帕里斯希尔顿的偏爱。另外,根据文中直接提到的竞品名称,它显然不是爱马仕,也不是戈雅、香奈儿、迪奥。

品牌隶属的环球精品集团,其总裁的公子在2012年大概三四岁,夫人曾经是好莱坞明星。

好了,待有时间慢慢推测吧~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二):国际大牌的背后

这绝对是一本吸引读者的书,特别是在当下浮华的中国——在经过了30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遍人们的家底儿多少都厚实了些,特别是出现了很多的那种不知用何种手段 “先富起来的人们”,使国人成为近些年来国际品牌的主力买家,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被中国普通民众所熟悉,所拥有。

要是读者奔着看作者罗列讲述各奢侈品牌的想法,就难免会失望了。且不去批判所谓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永恒的,当把一件衣服、一双鞋子、一个皮包这种日常用品做到手工极致,升华成一种艺术品的态度,从这一角度是可以给与高度肯定的。同时其美轮美奂的店面,殷勤周到的服务等营销手段更加值得商界同行们去研究吸取经验。 然而这种限量、稀缺同时又是身份和品味象征的国际高端品牌,是对人们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然而身在其中的销售员工们,在恍如幻境般的工作单位和现实中的生活,如何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角色转换,以及面对各色达官显贵服务时的趣闻轶事,我想这点远比去了解那些大品牌背后的故事更有意思。

我曾妄自揣测:成天和自己梦寐以求的鞋子、包包等宛如艺术品般的精品店上班的女生,在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情况下却不能据为己有,还要眼睁睁看着那些限量版们一件件销售出去,那是多么纠结!然而,如同那些价值不菲的商品一样,在这个环境工作同样是需要很高的竞争力的,在新手菜鸟时期的新鲜感会很快被工作的巨大压力所取代,曾经爱不释手的宝贝们,最终会成为他们工作的压力——如何才能把它们销售出去。同时面对各种顾客,可以想象去这种店购物的都是什么档次的人物,当然高层次不代表高素质,如何机智应对更是对自我的锻炼。还是那个老的比喻: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在某一行业时间久了,如果不能琢磨出点滋味来,那必定是会被卷入其中,时间长了就是无情的淘汰,而找回自己的整体则会有更高的提升。在挥金似土的国际大牌精品店,毕竟不是常人的生活状态,作者在期间一直不断的总结反思,最后能够找回自我,这才是最主要的。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三):我们都有病,无论奢侈品爱好者还是冷眼看客

这不是一本奢侈品手册,也并非什么时尚指南,文章本身充满了对上流社会的调侃和嘲讽,也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醒悟。

没有踏入时尚圈的我们,总是把那个纸醉金迷的奢侈世界想象的太过美好。当艾薇琪.马丁把这层薄薄的窗户纸捅破,你我看到的一样是其背后的混乱和不堪。与其说人们追求的是物质本身,毋宁说是一种虚荣的感觉。这种感觉体现在奢侈品店,变成了渴望被赞美和被区别对待的,一种自我感觉被无限放大的妄想症。

所以,贵族公主花大价钱买下六件裙子,只为缝制三件合体的衣服;名门千金为了蒙蔽新闻狗仔,空提一堆品牌手提袋和包装盒;时尚女主编专门赶在打烊时间前来扫货闲扯;富豪阔太在贵宾室电梯口宽衣解带不为试衣服,只为炫耀新做的95C假胸和吸脂大腿……

在巴黎的顶级奢侈品店蒙特卓,这里,一切美都要用物质来获取,名牌就是为了检验自己是否与众不同和比别人高贵的唯一标准。

对于以上这些时尚病瘾君子们,店员们身披多重角色,他们是助手、仆人、医生、顾问,对于客人的一切指令都要无条件服从,目的只是为了本月的销售业绩能更好看一些。然而即便是这样,还要忍受加薪无望,升迁遥不可及,节假日加班加点,和管理层的无情压榨。在巴黎这座时尚之都,他们是接触权势阶级最近的人,也是体验这背后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金字塔最底层。

本文作者夏洛特,历经广告业十余年摸爬滚打,仍旧没能逃避裁员风波,在对本行业心灰意冷后,被日积月累的账单所逼迫,不得不从事时尚名品店销售工作。她并不热爱这份工作,在每天上演的奢侈品闹剧背后,她仅是一名冷眼看客。但是,在这表面风光的奢侈品王国,即使业绩排名第一,每月为公司挣得六位数营业收入,也还是要拿最微薄的工资,甚至人力资源部总监直接了当的告诉她,想要十三薪就把全年的薪水除以十三就行了。

可是有什么办法,舒适和富足不能兼得。你可以像塔提亚娜那样主动逃避,也可以像梅兰妮那样做个机器人满血复活。背景普通又年纪尚轻,安稳和窘迫,挣扎和拼命,害怕退缩和放手一搏,只能先选一样,难道不是么?

特别喜欢本书开头的那个小漫画:一个时尚病人,手拿时尚杂志,输液瓶子就是一个大牌包包。所以,何必太在乎呢?这世界并不仅有时尚病患者,也有安全感缺失症患者、自大狂患者、没自信患者、妄想症患者……这些病没有方子,问题是怎样克服,答案也全凭自己来解。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四):《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奢侈症候群

在普遍的定义上,奢侈品(Luxury)被被称为是“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与“非必需品”基本上是等同的。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满足温饱的必需消费品不再是多数人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了,于是渐渐地,这种使用价值与实际价格不成正比的“奢侈品”,在消费份额上呈现极为迅速的增长态势,但与之同时,这种本来就很矛盾的消费品,必然衍生出许多“病态”的社会问题。

作者所处的法国巴黎堪称是世界时尚之都,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时尚品牌,最精英的时尚缔造者,而法国人的“浪漫”也是世界闻名的。但在本作中这种浪漫却有着华而不实的烙印。世界看到的巴黎是光鲜的,却没有看到这里的贫乏。这种贫乏不仅仅是失业之类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源自精神层面的危机。

在这部半自传体的作品中,拥有高学历,原本是一名广告策划的“我”——夏洛特已经失业两年了,迫于生计只得应聘一家顶级奢侈品商店的售货员工作。她工作的地方——圣奥诺雷街堪称是巴黎的时尚心脏,因此她要面对的客户都是各界名流,只不过所谓的上流、精英阶层却充满了“伪善”和“病态”的气息:他们热衷时尚,热衷奢侈,其实是和普通人抱着同样虚荣的目的。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动辄五六位数的奢侈品,还是几十几百元的地摊A货,折射出的都是都市人的空虚。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在考虑旁观者的目光,以便从他们的羡慕赞叹中得到满足,甚至是麻醉自己,充实空洞的生命。但从本质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追逐却会打乱生活原本的秩序。

其实奢侈品这个词本身是没有贬义的,古而有之的它是人类消费份额的必然组成。然而时至今日,这样的消费品却越发呈现出非理性的动机。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过:“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因为法国人拥有一种和中国人一样非凡的精神特质。”而“奢侈品问题”在中国同样值得探讨。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当年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人民物质上日益富足,同时也有着日益强烈的诉求,希望将这种富足充分地表达。中、法两个民族的自尊心都是极强的,尤其是外在的层面,他们都有着极强的表达欲,但不同的,法国人表达的内容更关乎个性。

香奈儿说:“任何阶层都是充满肮脏与虚荣,但我喜欢上流社会,这里的虚荣要聪明一些。”其实就连“时尚”的病态,也需要充足的成本吧。

《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读后感(五):我亲爱的时尚病患者?

1. 有卖点的一本书

因为是奢侈品店的导购,可以窥视到普罗大众无法窥视的一面,一掷千金、明星、阔太......把这些写成一本秘密日记,如同是一册加厚本的八卦杂志,的确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2.偏激的一本书

作者站在了相当自我和主观的位置上去看待这一切, 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消费得起这些奢侈品——也的确,一位奢侈品店的店员总是和奢侈品店的消费者有着比较大的经济能力差异,这是所有奢侈品行业几乎都存在的问题。但作者所描写的,几乎都是”上流社会“丑陋的一面,过度的整容,富人的吝啬,女人对于宠物的荒唐宠爱,男人背着老婆给情人选礼物......难免在看的时候觉得作者有些仇富心理。

而且,她总是以这个职位为耻,丝毫没有引以为荣的感觉,与朋友谈起来总是有种“抬不起头”来的感觉。可这些都是她自己选择的,并没有人逼迫她非要做这个职位,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么就去好好努力,如果不开心,她也可以去一个不是这么一线大牌的时装店去做梦想的橱窗设计。

3. 不成熟的一本书

一个行业的运营总是会有这个行业的法则。奢侈品的运营法则就是要“与众不同”,“贵的比对的更重要”,否则,它就不叫奢侈品。有一些是可以与艺术品媲美的巧夺天工的佳作,有一些也许就是一件价值1000美金的白T恤。但富人也要穿白T恤,他们不愿意去H&M买白T恤,这就是为什么1000美金的白T恤依然有市场。奢侈品也在走轻奢路线,为的是能够让更多的小富阶层垫垫脚尖也能购买到一个Logo,而最终还是为了利润。

这是在商业社会,当然一切都要以利润为结果导向,但正是因为这种残酷的运营法则,我们也可以在每一季欣赏到这么多大师的灵感佳作,可以在圣奥诺雷的街头看到如同时装秀一般的佳人。而这些又同时带动了多少产业的蓬勃发展。

凡事总有好的一面及坏的一面,可惜的是作者只看到了最灰暗龌龊的一面,她对于时尚圈没有爱意,所以她早晚的选择都会是离开。

另外就是,谁也没比谁好到哪里去,在任何圈子,阶级,都有清醒的,也都有荒诞的。

即便是在上流社会,也有只穿布衣麻裤闲云野鹤的人,这些人不可能出现在时装店里;而就算是普通的白领阶层,也有很多一个月工资省下来就为了一只打折的名牌包的女孩儿们。如果说那些富可敌国的太太们买几件晚礼服就叫时尚病患者,那我觉得这不恰切,她们有消费能力,在消费能力内的购买不叫有病;那些为了名牌舍弃生活的姑娘们,为了能够换得一时虚荣而背后辛酸的姑娘们,那才叫时尚病患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