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大全

《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大全

《大众传播理论》是一本由刘海龙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一):需要深究,不适合功利者

第二章有点讲心理学历史和修辞学历史以及辩论术历史的意思。

第三章说明了两种说服理论––麦圭尔的线性说服理论和当今流行的“转发就送钱原理”非线性说服理论。读罢全书对两者历历在目。

确实是教材类读本,不适合投机取巧的功利者。需要根据书本里引用的书本继续深究才能读懂全书。

总之,对于我,本着研究如何快速传播作品的态度,读罢此书,收货颇丰。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二):看第一章 我就傻了

首先感谢亲爱的老公,对我不靠谱的决定大力支持,周末拖着咳嗽不停得病体跑到清华图书馆给我借了一堆书。

翻开刘老师这本耳闻已久的书,看到第一章我就傻眼了。读了七年的新闻传播,十一年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却从来没有从话语研究的思路考虑过传播学。

抄录如下:"话语研究不关注我们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关注我们的知识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它是否可靠。"

“话语分析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那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慢慢揣摩,回头再写读后感。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三):随感

除去专业知识外,当然这本书里面的专业知识也是我见过写得最好的传播学知识,从前读的传播学教程枯燥无味,但是刘海龙老师让我明白原来传播学知识也可以这么有趣。能感受到他是真正将知识内化之后,再用既专业又有趣的话语将之表达出来。 最重要的,是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关于治学与为人的态度。比如他讲批判学派,讲到“文化研究并不宣城自己可以得出唯一的真理,而是对真理本身保持怀疑。文化研究把自己的解释看做众多诠释中的一种,它并不认为通过批判能够找到终极真理,而是认为真理始终存在于不同理论的竞争中。因此在文化研究中,很少看到“科学”的方法,所有的结论都是开放的,你可以拒绝接受,提出自己的看法。重要的在于你在思考和讨论过程中摆脱了固定单一的思维框架,发现所谓常识的局限以及其中的权力与不平等 。” 讲麦克卢汉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要得出‘科学的’结论,而是要提供给人们对社会历史生活全新的理解,寻找新的可能性。更好地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对人类的终极的人文关怀。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往今来,真正一流的学者,也绝不会是像管理学派说的那样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中立,而是从更广大的意义上为整个人类谋解放。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四):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传播学入门

6,7,8,9章,本人比较受启发。其他的章节,特别是最后一章,真的很晦涩。6,7,8,9章,本人比较受启发。其他的章节,特别是最后一章,真的很晦涩。 书摘/ 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就是以信息产品为起点,向前研究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后研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以及影响,同时考察技术、个人、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每个理论都有前提,正如真理都有适用范围。 三种方法证明一个理论:归纳,演绎和对比。 大众媒体的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改变是教育系统做的事。 认知不协调理论,前提假设是,个人总是努力追求认知上的连贯和意义。 自我知觉理论:通常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我们会像旁人一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环境等外在线索,推断自己的态度。 大众传播的三个功能:地位授予功能(关注就是重视),强制执行社会规范(曝光),麻醉的负功能(娱乐转移了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 knowledge gap 信息也是权力的一种,信息的接受量也存在贫富差距。因为经济,学识,关注的问题的趣味,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而造成这个问题。 数字鸿沟的原因:社会结构+文化程度 社会地位悬殊,空间距离较大,具有异质性的裙连接更能传播信息。 我们的思维里面,因为媒体经年累月的宣传,其实已经形成了很多基模。例如角色基膜,认为外科医生就该是成熟,多金的男性。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五):揭开魅惑世界的一角

在读完《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后,我又翻回前面的第三章,把对理论和研究范式的介绍再看一遍,亲切感提升明显。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很多传播理论,如果说这些传播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那么第三章则是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抽象了。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认真读完的传播学著作,也是我读的第一本糅杂了如此多理论的书,读来很是过瘾。在读的时候总是不禁惊叹,原来自己偶尔思考过的问题,前人已经把它研究得很透彻了。

读这本书另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它揭开了这个魅惑世界的一角,击穿了笼罩在世界外表的美好面具,加深了我对世界的悲观和现实认知。在看视频成为一种消遣的流行中,我在同龄人中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久前在和几个同学的吃饭聊天中,一个同学表达了对某电视节目的喜爱,当我跟他说节目背后可能存在的人为操作时,他一副怀疑的样子看着我,并说很多意想不到的瞬间是演不出来的。我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自以为知道很多反而会蒙蔽了自己。

看传播学的第三个体会是不要轻易相信被传播到你眼前的东西。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天都上演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戏码,而通过媒介得到传播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你的朋友圈满屏的世界杯,你就以为全世界都在看世界杯?媒体报道大学生初入职场工资低,却忽视了存在另一个非大学生的群体,他们如何靠着父辈或者自己已然过上小康生活?在拓宽自己的消息源的同时也要警惕这些二手、可能是片面的信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