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登高的作文

关于登高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关于登高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一

登高

备课人董志霞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语调表情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二

在古代,如果你是个勇敢的人,那么你一定愿意攀登高峰。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太容易被物质所吸引,或可能沉迷于游戏,或可能迷茫于未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为这平淡的生活带来一分的波澜。

“要么健身,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我在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我有了想要到高处看看的想法。

我约上朋友决定攀登附近较近的一座山峰,我相信这次的攀登一定能够为我带来一些收货。

在山脚下,抬头看着眼前这波折的路段,心中一不免升起来了一股惧怕之意。当开始攀登,没一会的功夫,不管是我还是我朋友,我俩都开始变得气喘吁吁。这也是信息时代的弊端,似乎我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间差了起来,也确实是该多出门走走,让自己的身体强度能够更加的上升一些了。

好不容易攀登到了一半,我俩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看着附近的高峰,尽管波折,却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让人想要去探索,去开发。这大概是自然对于人最为纯真的诱惑,我们的腿上的酸楚感也好似少了几分,开始就继续前行。

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的可以看到有下山的人,有攀登一半放弃的人。倒是有一些老年人一直在攀登路上的老年人令人敬佩,光是他们这个年龄和这份毅力与体力也是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的了。

带着最后的一股尽头,我俩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算是攀登到了最高处。

眼望四周,脑海中不自觉的浮现出来了“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古人的诗词中总是具有这样的魅力,能够富有诗意的将眼前之景表现出来。

看着眼前重叠的山峰,带有着些朦胧的雾气。下面的世界仿佛和此刻的世界分离,我们的身心变得更加的强大,我们曾经的那个小世界变得渺小,我们眼前的风景可以看的更高更远……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征服自然。

此刻的高山被我们所征服,我们的心底深处也应踊跃出了自豪感。这也仿佛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狩猎,古人的登高,古人对于技艺的追求,多么可歌可敬。再看现代,我们征服了温度,制造空调、暖气,我们征服了距离,制造出了智能手机、飞机、高铁,我们征服了黑暗,制造出了电灯……

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敢于攀登高峰,敢于面相黑暗,敢于挑战一切,这也是我们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三

九月九,秋高气爽,登高远望,活动筋骨,再合适不过了。

又是一年登高时,我和家人又一次登上群峰耸峙、林深壑幽的大山。一大片一大片的芒草长满山头,开阔的风景视野,风光秀美,犹如画廊。下山时刻,正值夕阳西下,芦苇风吹起,残霞忽变色,仍是一片秀丽繁华,让人浮想联翩。

此情此景,使我忆起去年重阳,那日登高的情景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与家人登山,虽是秋天,可全然不见秋天的凄凉,一路上桂花,菊花争相开放,牵牛花,木槿花争奇斗艳,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名游子的眼神。

我们一家坐下休息的时候,有一个人从我们眼前走过。家人们一边分享着美味的食物,一边兴高采烈地聊天,没有注意到那人,而我却看到了。

他独自一人,看起来已到中年。他的脸上是寂寞。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他有一双大眼睛,一双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眼睛。他看了我们一眼。那一瞥,忧郁,孤寂。那一瞥,郁郁寡欢,黯然销魂。那一瞥,是游子对家乡的怀念,是浪人对家人的怀念。如置身回忆的影子,悠远、深长,徘徊在来来去去的时间轴里,悄无声息地等待家人归来,可凄楚的秋色,阴郁的天空,均在离开的那刻,染上了孤独。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而离乡之人又在遥望家乡的亲人啊。

忆起昔日游子,亦忆起母亲的背影。母亲的背影是亲切的。放学回家,总能看到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我感冒发烧时,她焦急不安,时常整夜未眠地关注我的状况,给我喂药,细心照料。母亲的身影是唠叨的。我受伤流血时,她心急如焚地带我就医,一边唠叨我的鲁莽,一边细心地帮我处理伤口;我成绩低下时,她唠叨我不够努力,转眼又耐心开导我。母亲的身影是魁梧的。我被人欺负时,她挺身而出……

夕阳西下,眼前的山,芦苇风吹起,芒草飘摇,残霞亦变色。思绪万千,有家人的陪伴,日子是快乐的。但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独自一人离家工作,也许在那时我才能真正明白“九月九日忆乡台,他日他乡送客怀”的心情吧。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四

“重阳节”到了,听妈妈说“重阳节”除了叫“老人节”以外,还有一个名字叫“登高节”。

于是我们决定去登高——爬府山。因为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府山公园的树啊草啊就像被水刚刚洗过了一样,显得特别得绿。没有太阳,走在路上觉得挺阴凉的。看来这真是一个登高的好天气。我们从西门开始登高,可是没走几步我就喊累了,妈妈拍拍我的屁股,督促我快点往上爬。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高高大大的树,其中最多的要数“香樟”了。没多久,我们就到了“风雨亭”。我说:“风雨亭应该是由避风雨而得名的吧?”妈妈说:“风雨亭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而建造的。”紧接着,我们就往府山公园的最高点——“飞翼楼”进发。因为想顺路去看看“盆景园”,我们差点迷了路。在一个陌生人的指点下,我们抄近路直奔“飞翼楼”。我们迫不及待地登上了“飞翼楼”的顶楼,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望远镜,在顶楼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真想把绍兴看个遍。看!我看到了鲁迅小学,我看到了绍兴火车站,我看到了塔山,看到了大善塔,我还看到了银泰大酒店的牌子呢。我在看树,树好象就站在我的面前。树上还有活泼可爱的“白头鸟”呢。放下望远镜,我再看那些房子,小小的整整齐齐的,就像一盒盒小火柴盒。看着这些景色,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五

我外婆的家乡在东阳横店,每年春节初一有登高祈福的传统习俗,据说在这一天登高踏青,寓意着步步高升,健康长寿。初一一早,我们一家便朝着屋子后面的荷花芯奔去。

刚进入山门口,便听到小鸟在婉转歌唱,仿佛在欢迎我们。忽然,两只聪明伶俐的小松鼠窜了出来,它们身披棕色的毛,小小的脑袋上长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我们,然后毛茸茸的尾巴一甩,“嗖”的一声就钻进洞里去了,估计回家过年睡大觉了。

继续向前,一片碧绿清澈的水池出现在我们眼前,像一颗碧绿碧绿的宝石嵌在山中。沿着石阶小道,我们往上攀登。山路一圈一圈,像弹簧一样套在山上,一会儿很平,一会儿很陡,一会儿突然来个急转弯。不一会儿,爸爸便大汗淋漓,妈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却精神饱满,一个劲往上爬。休息时,我发现了一丛丛映山红,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展芯怒放,漂亮极了!偶然间又发现了三两枝桃花,让我想起了一句诗词:“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以春天的脚步快临近了。

终于,我们看到了山上的塔尖,我飞奔而上。来到山顶,一座七层的宝塔像士兵守护四方。我又飞奔塔顶,发现楼梯上一层窄一层。爬到塔顶,向下望去,世界变得渺小起来,连路都像线一样细。望着眼前的一切,我希望新的一年,全家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六

记得有一首古诗是这样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九月初九重阳节,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登高。

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地来到山脚下,看了看眼前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心想:这座山不管有多高,多陡,我都一定要爬上山顶,这是登山者的精神。爬着爬着,不一会儿我们就爬到了半山腰,这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爸爸对我说:“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在山路边的树下休息了一会儿,才继续前进。

这时,我的体力恢复了许多自然走路也有劲,但是闷热的空气把我的信心一点一点地磨掉了,我又变得垂头丧气。爸爸鼓励我要坚持,不能放弃。我心里想:是啊,我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这样才能看到那些美丽的风景。想到这,我便立即打起精神,继续往山顶爬去。又过了一会儿,终于爬到了山顶。

我们坐在亭子里往山下望去,山上的风景可真美呀!树木长得很茂盛,地上全是金黄色的叶子,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金黄色的地毯。

那天,我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开心,我喜欢登山者勇往直前的精神。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七

怎么这么荒凉啊……

放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是齐腰深的杂草,一条双车道的简易柏油路无尽地向远方笔直地延伸——还有一座小山。

内蒙古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未能跟紧中国发展大潮的掉队者。

在这条路上,恐怕只有这一辆车“自作多情”地停下来,这四周人烟几近全无,仅几个洁白的蒙古包稀疏地散落在草地上,包裹在钢制框架外的布在风中发出“嗡嗡”的声音,仿佛下一秒就要现出一片无尽的深渊。几匹供人骑游的马在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时不时低头嚼两口鲜嫩的草茎,长欲及地的马尾耷拉下来,毫无生机,浑浊的眼中放出些灰暗的光,稀稀拉拉的,像油一样滑落到地面上,无声地蔓延开来。

什么时候能见到树木林立的森林,什么时候能见到像传说中汗血马般,在草原上驰骋,飞扬起万里尘土的白驹?

慵懒。

那就去山上看看吧!

毛衣裹上了,羽绒服套上了,秋裤也穿上了,整个人像个肥粽子般,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一阵寒风吹来,甚至还打了一个哆嗦,沉重的登山靴踏在龟裂的土地上,土被碾成细沙状。企鹅般缓缓移动,用手小心翼翼地拨开每一丛杂草,费了好大的劲,才登上山顶。

突然,一个矮小的存在在我眼前出现,再定睛——梧桐!不过它显然没有平原的兄弟们长势良好,生得还不及我高,细廋的枝条在风中瑟瑟,乱七八糟地直指天际,仅有十几片叶子还在枝头飘零,已然失去了夏天该有的生机与碧绿;它那还没有我小臂粗的主干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摇晃晃,欲坠的感觉。夕阳仿佛也不再眷顾这小小的生命,零星洒下几束已无余热的惨淡光辉,落在枝条上,融化成冰冷的水,落入土地……

仍是这一幅令人心灰意冷的萧条景色,我们离开了。

可谁又知晓,我与它竟有密不可分的缘分?

第二年夏天,我又去了内蒙古,却早因初中猛增的功课而忘却它——我的梧桐。

还是一样的蒙古包,还是一样慵懒的马——而你,我的梧桐,你,却变了。

一开始我还没有认出你来,可我却望见,有一座小山丘上。有一棵高高的、如电线杆似的笔直的树,屹立在那,风吹过,它纹丝不动,鸟飞过,它纹丝不动。它突兀地屹立在那儿,旁若无人地傲居在山顶。那一刹那,我心中一卷尘封已久的卷轴忽开封了,我反应过来,是你,我的梧桐!

我向你小跑去,土在脚底“沙沙”响。你已比我高出快十几厘米,翠绿的叶子缀满枝头,五角的形状中,充满了初升朝阳的温暖,你是它的眼睛,澄澈而激情,它们撑起了一片蓝色的天,粗壮的枝干足以与劲风抗衡。

我踏在你的土地上,感到下面有块状物蠢蠢欲动,朝阳喷薄,它似乎即将下一秒冲破泥土撼动山丘,将这慵懒的气氛捣个粉碎。我的梧桐,我真切地感到了你脉搏有节奏的跳动,翻涌着朝阳般滚滚炙热的鲜血。梧桐,你且向你一生中的制高点攀登吧,阴冷的阴霾已过,留下的是你为你自己铺设的星光大道!

我明白了,冬后是春,雨后是晴,每一次痛苦的试炼,都是伪装的幸福。

而我坚信,我的梧桐,你必会将那坚贞不屈的枝干指向天涯,呐喊:

“无畏登高道阻且跻!”

关于登高的作文篇八

下了几天绵绵细雨,天终于放晴了,我和爸爸妈妈去登高。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我望着高高的山,心想:山这么高,我能爬上去吗?风儿吹动着树叶,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似乎在为我加油!

我们开始爬山了,路边的野花仿佛在向我微笑,它们开得可真漂亮!有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我最喜欢的是一种茅草花,茅草跟芦苇很像,开着白色的花,摸起来很软,很舒服。但是你可别欺负它,它的叶片很锋利,一不留神可能就被它划伤了。虽然如此,但茅草花依旧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们爬了好久好久,终于来到了山顶。山顶的空气格外清新,举目四望,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就像一朵朵棉花糖,真想咬上一口。天空下,有着连绵起伏的高山,这些山,有的连成一块毯子,有的像一座孤岛,有点像手牵手的好朋友……远处的山是墨绿色的,近处的是深绿色,能看见一些树的样子,再近一些看,树的颜色越来越绿,每一棵树都仿佛触手可及。

站在山上看风景的感觉真好!让我体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