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摘抄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摘抄

《恰如其分的孤独》是一本由胡慎之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一):劝你睡前翻翻这本书,克服孤独的秘籍都在这里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每种孤独都不一样,有人因为被忽视,有人因为得不到认可,有人嫉妒别人都那么好,只有我是个可怜虫,有人因为内疚。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但当我们在孤独中活出勇气,就能拥抱更多的幸福和开心。

这也是心理学家胡慎之在《恰如其分的孤独》中,带我们从自我、看待他人、面对冲突、认识孤独、接纳孤独,最终与孤独和解的一次次心理咨询。

这本书是胡慎之用20余年的咨询实践经验,根据15000多个小时心理咨询的经验,将孤独这个伪命题层层拆解,每种孤独都给出了对策。

在他看来,未被表达的情绪只是被掩盖了,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当然接纳并不容易,要做到:

看到对方的价值,也能看到他人的价值。

既不理想化对方,也不会故意贬低对方。

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了解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卑的反而不是自信,而是自尊,自卑背后是恐惧。

接纳完整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

每个人看自己的方式并不全面,因为对自己太过于苛责,才会产生低价值感,才会产生孤独,一个人核心的价值感来源于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和掌控感。

真正的价值来源于自我接纳,多去爱自己,而不是自我攻击。有些人一旦事情没做好,就会习惯性问责于自己,这时内心就会更孤独和无助。

少一点自我挑剔,多一点自我关爱,联结感就会更强一点,感知幸福的能力就会更强一点,才能活出丰盈的自我。

书中用非常详细的案例,阐述了每个人孤独的成因,怎么在孤独中获得勇气,以及如何克服孤独。像是心理咨询师面对面在为你做心理咨询,特别值得读一读。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二):恰如其分的孤独,是懂得拥抱关系里的进退

社会里的人似乎陷入了一场名为“孤独”的病。活出孤独的勇气,懂得拥抱关系里的进退。《恰如其分的孤独》里提到,如何看待他人,会影响自身的孤独感。

以“被忽视”为例子,被在意的人忽视,对方对我们的需求和情绪视而不见,眼神中流露出不关心、冷漠的态度,我们就会感觉被伤害。

如果我们真的被忽视了,感觉自己与外界失去了连接,没有人回应自己,孤零零地待在角落不被看见,陪伴自己的就只有委屈、难过、愤怒的情绪。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一是自我觉察。当被忽视的恐惧出现时,我们可以去分辨这种被忽视是真是已经发生的,还是自己假想尚未发生的。

二是理解他人。有时候我们感觉别人忽视了自己,但可能那已经是对方已经做到力所能及的好了。理解和接纳别人的“忽视”,我们也将有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是向上生长。随着我们逐渐长大,我们会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自身的内在力量。简单来说,我们越弱,对他人的恨意越强;我们越强,对他人的恨意则越少。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你如何看待他人,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关系。

孤独感的背后,是对联结的渴望。只有在内心建立稳定的状态,我们才能无惧外界的影响,活出丰盈的自己,进退有自在,实现“恰如其分的孤独”。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三):接纳自己多重要

你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你如何看待他人,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何解释孤独?孤独感的背后,是对联结的渴望,对失去的或不在身边的爱的客体,所怀有的痛苦的渴望。即使身处关系之中,缺乏客体的接纳与理解,我们依然会陷入关系的旋涡,既无法享受关系,又无法抵达孤独。只有当我们在内心建立起恒常稳定的客体,才能不惧外在世界的侵袭,活出丰盈的自己。 正如前言解释,孤独是个伪命题,属于自相矛盾的概念。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除非你的内在有恒常稳定的客体,否则你无法抵达孤独,或者说安于孤独。 在作者的观念里,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孤独,主要得益于在童年时获得了父母的积极照料,拥有如此体验的人最终会将这些照料 内化为对自我的关爱与陪伴。这跟弗洛伊德的理论是相似的,童年对人的影响巨大。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我一个好的客体来弥补曾经的缺失。我们纠结于过去,紧攥着曾经经历的一些创伤或痛苦不肯放手。 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想要在关系里找到前行的勇气与力量,这是我认为读心理学能带给我妈很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作者从事心理学的初衷。在书中,作者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案例与故事,可看性极高,推荐给各位! 也愿想要自我探索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恒常稳定,终究有能力抵达那恰如其分的孤独。

《恰如其分的孤独》读后感(四):焦虑、纠结、胡思乱想II一定要去读

周国平曾说: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而保持恰如其分的孤独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中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通篇下来展现的“我”就是保持恰如其分孤独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一个好的客体来弥补曾经的缺失,我们纠结于过去,紧攥着曾经经历的一些创伤或痛苦不肯放手。

我身边有的堂弟,他从小便励志要混社会,当社会人,他觉得这样就可以高人一等,为所欲为。还是小屁孩的时候,他就当全村的孩子王,其他的孩子都是他的手下,当然,我也是,带着我们闹得村里鸡飞狗跳。上了中学,不爱上学,他想早点工作,他觉得这些事情是成为社会人的必修课。很早辍学后便去工作,当他工作了几年后或许他这样做会朝着他的那个泡影越来越近。可是他不知道的是,泡影离得越近就越容易被看清,也越容易被戳破。他有一次喝多了,说我想跟你聊聊,这么多年我活得好孤独啊,我有点惊讶,真没看出来,他能说这样的话。因为他的屁股后面从小到大就跟着一帮人,在外面打工回到家每天都是和朋友同学一起喝酒。他还孤独?我不解了?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是认识很多人,但还是感到孤独?本书直戳中他的痛点,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过去的表达,缺乏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所以他会拒绝拥有过去,但同时也很难拥有未来,于我他会时常感到孤独,又时常想回避孤独,无法享受孤独,无法抵达孤独

·那应该怎么做能做到内心世界如何,外在世界就如何呢 你看待世界的样子,便是你内心的样子,因为外在世界正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是相互匹配的 ·自我认同与外在世界 能够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热爱生活,积极独立、自我认同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一个人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可的程度

我们要有重新看待自己,觉察自己的勇气,也不必因为一些事情总是评判自己,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你如何拥抱世界,世界就会如何拥抱你 愿我们此生都能拥有恒常稳定的他人,也愿我们能成为别人心恒常稳定的他人,终究有能力抵达恰如其分的孤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