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读后感锦集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读后感锦集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是一本由Bill Bryson著作,Black Swa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9.99,页数:6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读后感(一):科学的真谛。。。

科学的真谛,不是把自然用复杂的数学表达式来解释,而是总想对简单的语言把自然现象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万物简史就是这么一本书。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够把人类一些重要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没看完,但是对于这本书期待很高。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读后感(二):难得的优秀科普通俗读物

值得一看的科普读物,Bill Bryson一贯的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枯燥乏味的历史事实读起来也引人入胜,从最初宇宙如何形成的各种假说,地球的具体构造,到牛顿的万有引力,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DNA序列的重大发现,最初的地理学家如何丈量地球的,恐龙化石如何如何被发现的,达尔文如果形成自己的进化论学说,猿人头骨的发现等等等等,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如何勾心斗角,互相攻击,有人花费一生心血的研究直到死去多年以后才被世界认可。科学家如何用几十年时间只为证实一个简单的事实,许多科学爱好者的无意中的重大发现被载入史册,大学的门卫自学成才,因为重大科学发现被正式聘为教授,很多精彩的故事穿插在一起形成本书,难得的科普通俗读物把几百年的科学研究重大发现汇聚为一本书。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读后感(三):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两年前地铁站的门口,一堆盗版英文书之间,我一下子就被这个书名所吸引了,但后来不知怎的没有买它,也许当时并没有像现在一样能沉下心读600页书的心境吧。前几天在西单图书大厦地下一层又见到它,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但断断续续用了很久才读完,大部分时间是在早上上班的地铁上读。

其实这本书不能在地铁上读,因为狂笑不已会被周围人当做怪叔叔。真的,这本书其实是科普读物来着,但语言幽默极了,更加使我坚定了“叙述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要”的想法。作为这么一本科普大书,作者Bill Bryson本人并不是一个科学家,反而只是一个旅行作家,他是美国人,在英国旅居了20年,走过全球各地,写了N多本畅销书。我现在已经是他的超级 fans了,又买了他的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写他对于英国的印象,看得我快笑疯了,如果感兴趣的话,王府井外文书店有他的几乎全部著作。此人以前一直写旅行感言,几年前在一次跨越太平洋的长途飞行上注视着月光下的大海发呆时,突然间发现自己原来对所居住的地球几乎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海是咸的?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咸呢?更咸的话,对人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不知道质子是什么,不知道夸克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地理学家能够看着一块儿岩石就分辨出来它的年龄。他觉得最可怕的是,他对周遭的一切几乎没有什么知觉,所以他急于知道包容自己的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知道那些科学家怎么去了解这一切,了解了多少。于是,经过了三年的密集阅读和采访,他完成了这本书,中文翻译为《万物简史》,我觉得完全没有表达作者的意图和幽默感。

Bill想要用一种有趣地方式介绍他自己想要了解的一切,趣味性的和追根溯源性的叙述是最重要的,因为他小时候科学课程读物都是非常枯燥,而且不告诉我们这些结论从何而来。我看到豆瓣里有人评价很低(当然估计他看到的是翻译极差的中文版),说作为科普读物,这水平不够,而且不够严肃,说原来美国人民把这种书当做极品科普读物、获奖著作和年度好书,说明美国人民的水平也不过如此啊,然后后面他列举了几个名词(测不准、剃刀竟然还有边际效用……),说看不懂这些名词的同志们,也就只能看看这本书找乐子了。我看到这个评论,隔夜饭都快吐出来了。虽然自己学术水平极其有限,但对学术界也有一点儿了解,其实这科学界虽然整体上是充满理性和激情,但实际鬼扯原地打转的人多,创造性突破的人少,很多突破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科学的精神是伟大的,但在探索的道路上,人类基本还是任重而道远,甚至可以说,至今为止,我们对于周遭的理解仍然少的可怜。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就把科学供奉为神迹,把现有一些理论(多半还有待检验)当成轰杀别人的道具,简直昏傻透了。

我个人觉得,科学最好的,其实是一种童真似的求知精神,一种怀疑论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结果。因为我们所知的结果,也许某一天会被某个牛人彻底轰杀,而他的理论,也许放在另一个未知的维度里,也会被轰杀。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妄想自己能够站在智慧的顶端,而应该总在路上。科学家也是人,学术界也是社会,争名夺利,互相倾轧,各执己见,也是常有的事,这本书里讲的很有趣也很实在。学术界本身也是一团乱麻,即便是大学者,理论影响了我们的世界,但仍也许是诡异的怪人,卑鄙的小人,或顽固的老头子。有的时候,造出一个名词,推广到整个学术界甚至大众传媒,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已。但好的事情是,在这一团乱麻里,我们仍在一步步探寻出了关于我们周遭的一些秘密。

我们猜度了宇宙的产生,地球的大小,运动的原理(宏观的相对论,微观的量子力学),虽然很不完备很多仅仅是片面的观察(比如乱七八糟的量子力学),但相比我们自己生活的地球的秘密,生命的秘密,之前那些已经懂得很多了。为什么?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西方国家社会里物理学比地理学、人类学和考古学吃香多了,就是这么简单。我们把人送上了月球,但从来没有仔细探索过我们地球的海洋,那里有数以万计的物种和地貌我们一无所知。为什么?因为美国军方资助航天计划,是冷战期间的政治考量,没有人资助潜海项目,因为没有什么直接政治目的。我们整天张口就是进化论,但至今仍没有人能够叙述我们是怎么从猿猴进化成人类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串联起这一进程,甚至其间的化石证据反而错综复杂大大违反现有的理论,进化论毕竟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哲学猜测。

这本书包含的信息无比巨大,但其叙述的手法却异常谦虚和幽默。一本科普读物,若连让人感兴趣都做不到,拿块儿豆腐撞死算了。仅仅罗列现有成果,先分清共识理论和争论理论的区别先。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漫画式的科普读物,那时候爱上了太空、海底和地底那层出不穷的七彩矿石。但读书后,这种感觉就再也没有了。我看到这本书的序言时,同感油然而生,作为一个生灵,竟然连自己生存的世界都不了解,而且也不想去了解,只把自己埋在新闻、油盐酱醋、痛苦和烦闷里的当下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伸展感,真的为自己感觉到一点儿悲哀。在看完这本书之前,我还一点儿也不知道,黄石公园原来是地球上最大的活火山地带,其威力足以消灭现存95%的物种,扬起的灰尘可能会阻碍阳光上百年,把地球带入另一个黑暗冰河时代。它的爆发周期是每六十万年,而上一次爆发是距今63万年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