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意)莫拉维亚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76,页数: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你们看看莫拉维亚的作品与大导们的瓜葛吧

看看哪些人垂青他的作品:

两个女人,1960年, 德西卡导演,索菲亚·罗兰主演

烦闷,1962年,由Damiano Damiani(达米亚诺•达米亚尼)导演

轻蔑,1963年,戈达尔导演

冷漠的人们,1964年,由Francesco Maselli导演

同流者,1970年,由贝纳多·贝托鲁奇导演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叙述的盒子——《中国盒子》简评

“我接过熠熠闪亮的金漆盒子,木然地打开它。盒子里面套了另一只盒子。我打开第二只盒子,里面又有第三只。尔后,第四只,第五只;尔后,第六只。最后,我打开了第七只盒子,再也没有发现另外的盒子。”

如果去掉这个绝妙的结尾,那莫拉维亚的《中国盒子》就会失色大半。小说文本中有双重嵌套,或者说三个叙事层,董事长“我”幻想自己是个既潦倒又胆小、妻子又老又丑的小雇员“贝里尼”,“贝里尼”耽于幻想,幻想能和董事长的美艳娇妻发生风流韵事。随着叙事的推进,董事长才如梦方醒般地意识到精神萎顿、需要靠幻想得过且过的其实不是贝里尼——贝里尼实际是个快乐得不得了的家伙,家有娇妻,即将搬到外省继承遗产,甚至董事长“我”都无法令已经递交辞呈的贝里尼产半分畏惧,而老丑的却恰恰是“我”的妻子。莫拉维亚在嵌套叙事中实现了“现实”与“幻想”的多重影射与互文,“我”每苏醒一次就意味着“现实”要重新展开一次,读者审视文本的眼光要加多一重(还好莫拉维亚贴心地提示了读者如何审视“现实”的重新展开)。莫拉维亚最后的生花妙笔更把这种叙事嵌套推进到更复杂的层次,好像小雇员“贝里尼”会再度醒来交代这一切其实还是他的幻想,由此结构上的嵌套几乎可以无限增殖。无论盒子有多少套,叙事有多少层,其核心却空空如也,精神空虚的梦魇始终困扰着叙述者“我”,让“我”不得不逃避到幻想,逃避到叙事中去。

《莫拉维亚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内心世界的解剖者

看到卡尔维诺在《巴黎隐士》之中对莫拉维亚很赞赏,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这本短篇小说选。说实在的,选译的第一篇确实让我感到失望了。把幸福作为橱窗里的商品,让穷人一边望而赞叹,一边因买不起而失望、讽刺,这种表现方式力度太弱了。不过如果继续向后阅读,你会发现跳出了这种虚构圈套,将现实手法和心理剖析运用自如的莫拉维亚,着实令人大吃一惊。

选自《罗马故事》中那篇《抢劫》就足够抓住人们的兴奋点与好奇心。一个初次决定学习偷盗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他是否会紧张无错或者瞬间变得凶神恶煞?莫拉维亚开篇便直入主题,在同伴的指导和反复练习之后,初出茅庐的时刻到了,这名“未来的盗贼”却不好意思出手,相反,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这个让人郁闷的家伙竟然在一瞬间改变了目的,和已经选好的盗窃目标——那位颇有风情的女孩搭讪约会起来。莫拉维亚用紧凑细致的笔触将这一切写的颇有悬念、引人入胜。你在回味之于也会觉得这个转折带着一点同情与嘲讽的意味。

不同于卡尔维诺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莫拉维亚就是这样善于选取现实中的一个小点,深入探究人们的心理变化,将之加工放大,加入奇妙的转折,把整个故事营造出戏剧性的张力。看看这些短篇小说,似乎背景都是台伯河地区那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场景,出场人物也全都是那些有着各种现实烦恼的男男女女,然而当你想象着主人公正是你身边的某某时,却回过头来惊奇地发现似乎又有些不同。莫拉维亚用那种“现实感”的表象欺骗了我们,实则是在创造一次又一次的戏剧高潮,通过这些高潮表现人们微妙而繁杂的内心世界。

《小酒窝》一篇看似没有一点波澜,却让人印象深刻。一个小伙子的女朋友因为居住问题暂时躲起来不理他,可怜的小伙子日夜思念着女友的形象,突然间遇上长相和女友十分相似的女友母亲时,不禁产生了一种熟悉与亲密的情感。他简直把这位未来的岳母当做了女友本人,于是在浪漫的晚餐上不禁夸耀起那美丽的容颜,可是一句“美丽的小酒窝”暴露了他情感的归属,因为和女儿不同,这位母亲是没有酒窝的。此时,小伙子的心事完全暴露了,略显尴尬的岳母凭着对小伙子的好感劝女儿和他和好如初。这个故事本身让人觉得有点奇怪、戏虐,似乎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如此。不过,细细想来,每个人的内心又是不可捉摸的,在某一瞬间,这位小伙子似乎是否真的就将岳母当作女友本人,这位岳母是否曾经有过一刹那的恍惚回归了20年前的自己。谁又能说得清?

有评论说,莫拉维亚受弗洛伊德影响很大。像这样将人的某些自己都不可捉摸的意识、甚至是潜藏意识表现出来的手法,在莫拉维亚的后期的作品中更是常见。比如,有几篇就有“庄生晓梦迷蝴蝶”之感。在表现不和睦的情侣关系时,莫拉维亚就像掌控着水晶球的魔法师,让那些怀疑对方不忠于自己的人梦和现实难以分清,在恍惚的梦中看到种种类似出轨的情景而以为是现实,或者是现实中看到这样的情景而当做是梦。借助酒精、睡眠、梦游症等等方法,他总是能轻易就将梦与现实叙述的两相难分,直到看完后读者忍不住想这是一个玩笑,一个骗局。

不过,莫拉维亚并非是为了玩一场游戏。其实,从这些深入的心理捕捉、心理实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莫拉维亚那种深切的关怀之情。这些短篇小说中的角色多是一些生活贫困的人、流浪者、遭受不顺的倒霉蛋、家庭不幸福者、情感上无依靠的孤独者。他们的苦难与烦恼大概也都是平常人可感受到的。莫拉维亚将这些孤独苦闷全搬上舞台,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分析解构这一切,甚至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绝望。

在他很喜欢表现的那种不幸少女身上,我们就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这些故事通常是作家化身为少女自述,因为家庭贫穷等原因,这些美丽少女要在最美好的年龄嫁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子。不过莫拉维亚此刻虽然化身少女,却并不是直接诉说心中寂寞,而是采用很特别的方式来表达少女“自己就像商品”那种绝望之情。

其中的一篇《贫穷》虽然最为简短,却令人印象最深。这位少女嫁给一位像审视商品一般审视自己的老头子,却喜欢上了这种被当做商品的感受,甚至于当老头死去,有贫穷的年轻人对他表达真正的爱意时,她却简直无法接受,因为他没有足够多的财富,便不会有那种像审视昂贵商品一样审视自己的眼光。这个故事说不清是一种无奈讽刺还是绝望。

伴随着整个动荡的20世纪,莫拉维亚一直没有失去这种关怀。尽管他的故事会有一点出人意料,尽管他有时会给人以冷眼旁观之感,尽管他不能算做一个完全的写实主义者,然而他创造的这些故事却准确而真切地表达了人们最微妙、最孤独的内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