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陌生的花园里读后感精选

在陌生的花园里读后感精选

《在陌生的花园里》是一本由[瑞士]彼得·施塔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陌生的花园里》读后感(一):读到第三篇就想分享的一本书

分享一本短篇

《在陌生的花园里》作者彼得·斯塔姆

笔记:光明绽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这句话出现在第三篇小短篇。

也是目前看到的第三篇,我不喜欢他叙述里的女性,轻率,放荡,随意。却喜欢他的坦白拒绝。理由是,他没有足够的钱。

可能是因为骨子里,偏执,高傲,道德。接受所有的发生和选择,却总是守着那个绝对独占。

或许这是反人性的,可也是某种程度的自律和独立。

喜欢国外的圣诞节

可以随意请一个陌生人喝啤酒。

也可以随意送他回家。

《在陌生的花园里》读后感(二):在陌生的花园里

施塔姆是瑞士作家,他的文字和瑞士很搭,再怎么热闹与混乱的故事也有股冷峻风格在。

《在陌生的花园里》是短篇小说集,写的都是人生活中的断裂时分,人在大部分时间是迷迷糊糊的,因为实在有必须要做的事情。

总有生活不连续的时候,也会充满期待,书里的主人公很随性,也很勇敢,但廊桥遗梦似的故事几乎没有发生。大多数还是落寞孤寂......

人生确实有点像走钢丝,尤其从小没人关爱的男孩子,很容易就掉落了,书里写一个马戏团的男孩子,就为了让偶然认识的一个女孩子能看到自己的表演,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动作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女孩子只是有点遗憾,以为男孩子失约了,关键是失约了也无所谓,因为这样一个男孩子并没有吸引女孩子的实力。

书里还有一个故事也比较喜欢,一老太太在老伴死后,特别希望儿女能和她回来住,但即使有事,一到晚上儿女们都会有各种借口回自己的家,老太太经常想人要买大房子干嘛,最后都是空荡荡,最后她的外孙女带着男朋友和她住一晚,她很开心,虽然她知道外孙女并不是想和她住,而是想和小男友睡觉.....

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就是人生中的各种断裂时刻、暗黑时刻......虽然也有悲剧,有悲伤,但人生也因此不那么虚无......

《在陌生的花园里》读后感(三):足迹相交的漫游者

打开施塔姆的小说犹如行走在冰封的湖面上,躲不开的寒意,冷风扑面,低温恒常,你却不禁好奇厚厚的冰面之下有无不同的温层,有无流动,有无生命。正如这部“短经典”封面配色所示,书中景象以冷色调为主。没有充斥着沸腾色彩和丰富音响的感官大餐。讽刺的是,这反而让五感更加敏锐,读者得以动用细腻的心思从低温中分辨出不同的层次,感知疏远中一闪即逝的亲密。施塔姆的文字以霍普般的画面客观地呈现人物的行为,精神的光辉却同他的瑞士老乡保罗·克利有几分相似。相比施塔姆更讲究叙事的中篇小说《这世界的甜蜜与冷漠》,《在陌生的花园里》没有存在于复杂空间之中、由分身和幻影导致的不可靠和不确定性,作者在这部短篇集中没有预留多少质疑叙事的空间,阅读过程更接近于“静观其变”。

施塔姆以庖丁解牛式的精准冰冷地切分出了“爱”与其他。始终令人疑惑却在不断诱人深入的,是作者无意于直接谈论“爱”的决心——直接谈论意味着定义它、刻画它的概念——于这些人物而言或许既不可能,也不可忍。所以唯一的出路是避而不谈:这是一种对“负空间”的塑造,试图通过客观呈现那些“非爱”的杂质来突出其反面,采用的是排除法。

与那些擅于描述人物如何拉近距离的作家(如阿莉·史密斯……)相比,笔锋闪着寒光的施塔姆更擅长不动声色地揭露人物如何拉近距离、再将彼此推开,以驾驭这种张力而见长。在本书的短篇中,“推开”似乎比“靠近”更令人称奇。《净土》中纽约两名在窗前互相观望已久、初次见面却也是道别的外乡人,《深沟》中把自己全家围在一堵砖墙中、将自己与周边环境隔开的医生,《薄冰》中有意深度采访肺结核病人却无法真正深入、直到患者去世始终保持距离的杂志记者,《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中因自我厌恶而拒绝他人的伊芙琳……

这些故事看似在写亲密关系,实则书写形成这种关系于人物而言是多么地无望,无论是家庭、两性关系还是其他,很难找到双向奔赴的爱恋、温存或激情。至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更是遥不可及: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健康人无法理解病人,性情不同的恋人……即便是《吻》中最终趋于和解的父女关系,依然保留着“不理解”的基础。在《每个人的权利》中,莫妮卡不允许曾经暗恋她、如今相逢的“我”再次爱上她。而当本书同名篇目中的邻居试图通过零星片段去了解路特时,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开的却是两人其实不熟的画面。

施塔姆的人物缺乏稳固性,始终处于游离或流动的状态。但这似乎是他们自己甘于维持的状态。这部集子中有不少角色或许是“不讨喜”的,读者初识他们很难产生共情。这些人物并不缺乏“正常”的生活和程式,并不存在多么突出的“反常”,相反——他们很“正常”,正常得和你我一样,日常或许比你我还要有规律——他们只是倾向于亲手推走可以轻易获取的甜蜜或幸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主动放弃的意图和行动令人费解。

但施塔姆在字里行间冻结了肉眼可见的隔阂,这些人物或许完全明白理解和共情的艰难,或十分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多数人所谓的爱、甜蜜与幸福,在他们眼中或许是另一回事,他们也无法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完满。而另一种可能,即纯粹的逃避,不断地逃避。某些篇目的人物并不像与蕾吉娜解除婚约并写出《诱惑者日记》的克尔凯郭尔那样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至于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他们可能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想逃离什么:或许,这又是一种“排除法”。

我们同样得承认,那些“不讨喜”之处恰源自当代人身上极为普遍的恐惧和脆弱——那种出于冷硬客观事实和自我保护意识而无法靠近他人、无法允许他人靠近、不敢轻易介入他人悲喜的特质。这些,终将成为共情和理解无法达成的重要缘由或托词。《在陌生的花园里》,世界是由一群足迹相交的漫游者组成的集合。这本虚构集的地点——无论是纽约、伦敦、里斯本还是别处,似乎都只是用于安放人物、事件和状态的背景,本身并无重大意义——撇开少量让情境具体化的地域特征,它可以换成任何地方,可以是读者所处的环境。“他们”也可能是“我们”——这就是施塔姆的共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