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Power of Play》读后感100字

《Power of Play》读后感100字

《Power of Play》是一本由David Elkind著作,Da Capo Lifelong Book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4.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ower of Play》读后感(一):圈内圈外

The Power of Play一书用了很大篇幅讲述游戏的规则。作者也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游戏中的儿童。大部分其他儿童的研究者也一样会去留心观察儿童做游戏的过程。这不但关系到儿童的成长,也能够为我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有所启示。

世界上好多事情很像游戏,我这里说的游戏并不是要说不认真的态度。事实上对儿童来说,他们游戏的时候,他们很多时候是百分百认真的。凡是游戏,要想玩起来,或者玩下去,就有这些或明显或隐藏的要素在起着作用。游戏有什么规则?是按照日内瓦条约还是大孩子的说辞?获胜了有什么奖赏?违反规则有什么惩罚?谁可以定下规则?更改规则?很多人玩着不同游戏,按照不同游戏规则玩到一起,就有可能产生冲突。我们一个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到一家调查机构到了一艘出事的舰艇上调查,结果调查当中多有矛盾,之所以矛盾,是因为调查机构遵循它的游戏规则。舰艇上有舰艇的游戏规则。如果双方都认识到了不同的游戏规则,那么问题就好解决得多。

我最感兴趣的是谁在玩?带谁玩,不带谁玩?为什么八国集团必须是这些国家而不是其它一些国家?为什么玩“斗鸡”游戏的时候让一些小孩参加,不让另外一些小孩参加?这中间可能会有年龄、体力、种族等多方面因素,家长如果不留意,小孩被孤立了,心里十分痛苦你都不会知道。不久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有几个小女孩在学校老被人孤立,欺负,又不晓得和家长说,结果最后自己结伴投河自尽。如果一个家长爱孩子,应该保持沟通渠道的恒久畅通,应该适时地去了解对方所思所想。

《Power of Play》读后感(二):工作与玩耍:一念之间

马克·吐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索亚有一日在费力刷墙,想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做这苦差事,小朋友不肯帮忙。他想用自己的玩具交换他们的劳动,发觉自己的玩具不够交换的,于是心生一计,故意说刷墙多好啊,小朋友哪有机会天天刷墙啊。这么一说,小朋友突然一下发觉原来这不是干活,这是在玩。孩子们付出巨大代价,换取这些工作机会。索亚非但在边上游手好闲,让孩子们帮他把墙刷完了,还挣了很多玩具。

最后,“汤姆自言自语道,这世界原来并不是那么空洞乏味啊。他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那就是为了让一个大人或一个小孩渴望干什么事,只需设法将这事变得难以到手就行了。如果他是位伟大而明智的哲学家,就像这本书的作者,他就会懂得所谓‘工作’就是一个人被迫要干的事情,至于‘玩’就是一个人没有义务要干的事。这个道理使他明白了为什么做假花和蹬车轮就算是工作,而玩十柱戏和爬勃朗峰就算是娱乐。英国有钱的绅士在夏季每天驾着四轮马拉客车沿着同样的路线走上二三十里,他们为这种特权竟花了很多钱。可是如果因此付钱给他们的话,那就把这桩事情变成了工作,他们就会撒手不干了。”

星期天下午,几个小朋友到我们家开Party, 大部分是小男孩,我女儿年龄最大,和他们处不好,他们和儿子玩,一起看《超人》等男孩子喜欢看的电影,或是打自己带来的gameboy游戏,不带她玩。而我在院子里除草、除杂草、整理土地,很希望孩子们一起出来,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不要成天躲在屋子里看电影玩gameboy, 或是在一起打闹。

于是跟女儿讲了汤姆·索亚的故事。她如法炮制,把所有孩子们都叫了出来,说要开展career training, 学习如何工作。工作好的,她用胡萝卜、《超人》和电脑游戏奖赏他们。她自己用了一本子开始记录起来。

孩子们果然忙了起来,有的用锄头给我锄地,有的用扒子扒死树叶,有的除鱼塘的杂叶。和《汤姆·索亚》里说的一模一样,当干活变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干了,叫停都叫不住。甚至吃过晚饭后,孩子们还念叨着要继续出去“工作”。

看来,下个周末,如果还有小朋友来帮我除草,我有必要向家长收费了。

《Power of Play》读后感(三):玩要玩得踏实 学要学得痛快

我若在文章中写到学习中兴趣爱好的重要性,立刻就有读者站出来,认为我在否定努力。这样的读者,恐怕是缺乏精细的鉴别力。假如你说你热爱黑夜,他必定以为你是痛恨白天。如果你说你喜欢冬季,他会认为你一定痛恨春天,不知我们可让二个貌似对立的元素,形成并存的局面,如同一年之中寒暑的交替,一家之中男女的分工。教育里,努力、兴趣、嬉戏这些要素是可以动态结合的,未必互相排斥。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书评,或许能对这样的观点作一些补充。

有人问弗洛伊德,怎样才可以过快乐而且有成效的一生,弗洛伊德说:Lieben und Arbeiten, 爱着,工作着。Elkind加上了一个词,Spielen, 这样就成就了人生的金三角:Lieben, Arbeiten, Spielen。 Loving, working, playing. 喜爱、努力、玩耍。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悲剧,就是将三者分离开。或者三中缺一。喜欢、努力却无玩耍则生疲惫,身累。喜欢、玩耍却不努力则无长进,心累。努力地玩耍而不喜爱则属应酬,身心俱累。

有人上班只顾忙,下班只顾玩,缺少爱。有的人只是爱着,玩着,但是不努力,这样久了也无聊。成人之后,我们的爱另有所属,比如家庭,可是家庭也需要你去 work, 因为没有任何关系不需要我们的费心经营(work)。而在工作当中,我们可能只是为了糊口,一点创造性的玩耍都没有,或者一点爱心都没有,那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再不好玩的工作,善于努力、玩耍和热爱的人,也都能从中找出乐趣来。

而在人的童年,努力(work)、玩耍(play)、热爱(love)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我们小时候会不会将三者统一起来,也会影响到我们长大以后的光景。比如我们怎么玩玩具,就很能看出我们在成长。

有个小孩上厕所,蹲了半天一无所获,小孩说:“妈妈,我可能电池用完了。”当David Elkind博士在《玩的力量》(The Power of Play)一书中描写到这个小孩时,他并没有给出小孩的更多细节,但是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小孩是玩电动玩具中成长着的。

按照loving, working, playing的说法,一些电动玩具是好玩,是让人喜爱,可是都是成品,孩子玩它的时候没有 work, 没有心智上的挑战性,所以一会儿就能玩厌。我们小时候下河抓鱼,怎么都不会抓厌,因为这需要下功夫,有挑战性。有挑战性,那么有结果的时候,那种满足就是深层的。我前几天给孩子买了个假钓鱼竿和一大堆假鱼,是用磁铁在钓鱼,孩子们没玩一天就厌倦了。真去钓鱼,鱼很难钓着,钓到以后一定大为惊喜。

Elkind博士还说,孩子的玩具,应该少而不要多,因为玩具多了,你花在每个玩具上面的时间就少了,你就缺乏了那种必要的努力。

玩具最好是半成品,不要是那种装上电池后就瞎跑的那种,因为孩子得不到“work”,没有work, 他很快就会玩厌了。我最近给孩子们买了一些贴纸,然后自己用旧打印纸让其做书。现在每个孩子都出了好几本“书”了。连一点大的儿子都出了两本汽车“书”,自己捧着做的书在那里念:“Once upon a time.”我也不知道这办法管不管用,但是起码我给他们在找事情做,哪怕是玩也不仅仅是玩。我相信,孩子玩的时候让他们付出点努力,让他们努力的时候(比如学习功课)增加点兴趣,对他们的成长一定要好处。

我们经常送孩子去附近博物馆,哪里经常有kids' art,不管是捏泥巴也好,还是演小节目也好,都是要让他们玩出点名堂来,不能捧着一大堆玩具在家瞎玩。几个星期前,他们去陶坊捏泥巴,后来上油彩,后来进窑烧。我和儿子一起做了一辆汽车,我将其命名为“劳斯莱斯”,出窑一看,发觉瘪了,我于是将其命名为“酒后驾驶”。

玩具的三功用很容易被异化。好多小朋友玩玩具的时候,主要是因为别人在玩,他们是希望通过玩具,实现Elkin博士所说的“社会认同”。一定要打消孩子这个观点。“爸爸,他们都玩Dora,我怎么没有Dora?”你可以告诉她:“他们都玩Dora, 可是你会做一本Dora的小书,你看谁更棒?”品牌忠诚度是销售的通行证,却可能是创意的墓志铭。你的孩子吃超人餐,用超人衣,睡超人床,开超人车,长大以后,有可能变成一个穿着超人内裤丢人现眼的废人。

玩具异化的第二个表现,是父母在其身上投入了不恰当的情感。比如父母经常出差,和子女聚少离多,于是买昂贵的玩具给他们,以减轻其内疚心理。你这不是为孩子着想,你这是自私的行为,你是让自己不内疚而已。我们牧师有一句名言,小时候你不带孩子,把孩子送托儿所,他们没有抱怨。长大了孩子们不带你,把你送老人院,你为什么抱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