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读后感100字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读后感100字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是一本由晓苏、久九/著;妙象童画/绘著作,深圳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8,页数: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读后感(一):《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走进各地特色民居,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详细描绘了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它通过精美的插画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展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和文化内涵。华北的四合院到江南的水乡,从西南的吊脚楼到陕北的窑洞,这些民居类型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这些民居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部历史的缩影,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尤记得第一次看到邮票上各地民居的惊艳,小小的纸张、黑白的底色就能让幼年的我心驰神往。而这本书以精美的插画,大开本设计,让读书成为一种视觉的享受,更能让孩子感受到震撼心灵的美。每幅插画都精心绘制,细腻入微,将各个地域、各种类型的传统民居建筑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色彩的运用,光影的处理,以及构图的布局,都让人赞叹不已。这本书不仅用画笔还原了每一种民居的外观,更是通过细节的处理,让孩子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一座民居的独特魅力。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更像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文化导览。作者不仅对每种民居的建筑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更从历史、地理、民俗、民风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建筑特点形成的原因。这些描述不仅让我了解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工艺,也让我理解了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以点带面的介绍方式,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也适合成年人了解学习。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以独特的语言勾勒出了当地人生活的场景图。这些场景图不仅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这种以生活化方式呈现的描绘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所在。每一种民居都有诗句和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介绍,比如这本书在介绍窑洞时,先点明是在黄土高原,精致的插画、一首短诗和琅琅上口的童谣引领我们仿佛真的到了黄土高原,与当地人一起打起腰鼓,住在冬暖夏凉的窑洞里。 陪孩子读完《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不由的制定下一步的旅游计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亲身走进这些古朴的建筑,才能真正领略到其历史氛围和文化魅力。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读后感(二):宅心人意:中华民居的生活画卷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浩瀚的星空,那么传统民居就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星,它们见证了古老的文明和世代相传的文化。在《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中,作者对这些珍贵的瑰宝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和描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与地形千差万别。在这片磅礴的大地上,人们凭借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了形式各异、极富创意的传统民居。北方的四合院,结构严谨,展现了中华文明对于和谐与秩序的追求,其建筑形态利用中心庭院实现夏季的凉爽和冬季的温暖,同时其封闭结构有效地抵御了尘沙。西双版纳竹楼,受益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就地取材,使用竹子这种天然建筑材料,展现了地域特色和生态智慧在传统建筑中的完美融合。福建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其稳固的构造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坚固的住所,还具有防御功能……这些传统民居,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建筑技巧,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书中透过孩童纯真的视角,展现了这些传统建筑的魅力。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作者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仿佛亲临一场横跨中国民居建筑的心灵之旅。

更为难得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建筑形态和民族文化的描述,还融入了丰富的建造知识。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民居插图,还能了解到背后的建筑技巧和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本书不仅对于孩子,对于大人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总体来说,这本书是对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次深情回眸,也是建筑人面向大众的一次传统民居文化科普。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不仅是一本少儿教科书,更是一本艺术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对于想要得到中国建筑文化和历史启蒙的青少年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资源。而对于那些想要寻找灵感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来说,这里也蕴藏着无尽的创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本书,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民居的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我们的家园:中国传统民居绘本》读后感(三):品味中华传统建筑之美,品读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跟父母去福建旅游,惊讶于福建的大山之多,以及大山边的二层小楼和圆顶的福建土楼之美,与我在北方看到的建筑完全不同,那也是第一次对于南北方建筑差异有了直观感受。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忙碌,没有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到处旅游,那么,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那,如何让孩子感知全国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那,如何让孩子明白建筑风格与地理文化的关联那。 阅读本书吧,本书用精美的插图,详尽完备的讲解,带孩子体验全国各地不同的民居风格,找寻家乡的记忆,了解各地不同的地理风貌和文化习俗,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孩子明白,建筑不仅仅是用来住人的房子,建筑承载的是一个地方的记忆,是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是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情怀,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包容!

01 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那 本书带我们走进了陕西的窑洞,看到了朴实豪爽的西北人民,是如何在高土高坡上用“土”造出了结实耐用、冬暖夏凉、舒适宜居的房子。 带我们走进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看到了粗犷爽朗的牧民们,是如何用蒙古包来逐水草而居,如何在温暖的蒙古包里抵御草原上的风沙,祖祖辈辈传承下去。 带我们走进了四季如春、风景宜人的西南地区,看到了傣族人的傣族竹楼,第一次发现原来竹子不仅仅是用来饲养熊猫,也可以用来造出结实耐用、防水防潮、清凉舒适的房子来。 本书带孩子们走进了一个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简直目不暇接。

02 这些民居都有哪些功能,仅仅是用来居住吗,这些民居又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有何关联那 本书告诉孩子们,这些民居的作用可大着那,为小朋友们揭秘了这些民居的大用途。 例如傣族竹楼可以防水防蚁,这是因为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气候潮湿炎热,昆虫众多,雨水偏多,如果房屋地势过低,很容易受潮,因而才有了四角架空、抬高房屋,人们从二楼进出的独特竹楼。 例如福建客家土楼,之所以会圆圆的如同堡垒,这也与福建当地的气候,以及早期客家人迁入福建时所面临的情况有很大关系。 早期客家人从中原地区迁入福建东南边陲,一方面要抵御野兽攻击,另一方面要与福建当地原住民争夺资源,因而产生了这种以家族为中心一圈圈如同堡垒一般防御的土楼。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传统民居建筑的百科全书,漂亮的大开本设计,精美有趣的插画,简单易懂的讲解,非常适合孩子快速了解中华建筑之美,也有助于亲子阅读,家长们可以借由书中的知识和图片,引导孩子爱上祖国的大好山川,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空间想象力,让孩子明白,建筑不只是一栋房子,更多的是中华乡土文化、传统美学的代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