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锦集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锦集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是一本由米德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01图书,本书定价:1.00,页数:198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一):超级棒的书

真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女人啊,

为她的洞见力叫好!

真是一流的人类学家!!!

深深被其远见卓识打动!!

建议大家都看看

非常喜欢的书,有没有别的翻译版本??

翻译的不错,网上也有下载版本的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二):两种译本,及三个概念的两种翻译

米德的这本书,有两个译本,一个是周晓虹,周怡翻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译本,另一个是曾胡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的译本。两个版本同时出版,可能和当时国内没有版权意识有关。但虽然是同一年出版,所依据的英文版却不是相同的版本。周译的是1970年的初版,曾译则是1977年的第二版。这从曾译本的作者序言可以看出来。

本书中最核心的概念:postfigurative,configurative,prefigurative(曾译本注明了原文,周译本未注明),两个版本的翻译却大相径庭。周译作前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曾译作后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从英文原文来说,曾译应该更忠实于原文意思;但是从三个概念表达的意思来讲,周译更接近中文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这实在是有点让人迷惑,不知是否有高人能给个解释?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三):以文化的视角理解社会变迁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以为要讨论的是文化变革的动力,读了后半部分,才明白全书围绕的核心还是落在如何从文化传承/断裂的角度来对本书中以代沟为体现的社会变迁做出解释。所以仔细想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能围绕自己所擅长的角度,解释这个世界中正在发生的共同问题。

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三种文化模式的解释,米德借代沟的形成阐释了当今世界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后喻文化中,祖和孙是同盟,年长者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互喻文化,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以移民社会为例,产生于源于世界上不同部分的后喻文化的接触碰撞。前喻文化,则是二战之后出现的史无前例的阶段。在这里,代沟缘于年轻人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年长者年轻时候的世界,老人和青年同样孤独,隔着代际的鸿沟。而与以往都不同的是,世界共同体已经形成,全世界的年轻一代形成同盟,所以不再是个体化的家庭内部的代际问题。而这里,张力体现在,代际之间知识和权力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年轻人拥有新世界的知识,面向未知的未来,而所有的权力和资源仍掌握在对当下和未来不甚了然的成年人手中,引致年轻人的抵抗和反叛。因此,米德呼唤成年人向年轻人学习的沟通方式。

本书的写作距近已有50年,这三种文化模式也为人熟识,但通读一遍,体会如何从文化模式来解释变迁的形成,代沟的形成,还是很有裨益的。再联系到50年来的变化,现在似乎是这样一种局面,孩子及父母大多都接受了前喻文化的现实,代际之间知识和权力资源的不对等依然存在,但在某些方面,年长者已经特别强调向年幼者学习的意识,所以似乎呈现的是一种混杂的局面。所以,是不是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年长者是可以接受前喻文化的,而又在什么情况下,他是要捍卫自己的后喻文化中被赋予的权力的?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四):新移民

玛格丽特·米德自己是经济学教授和社会学博士的女儿,成为博阿斯的弟子和Ruth Benedict的师妹,看上去是顺理成章。所以,玛格丽特在文章当中注意到了diachronic的移民,或者说是时间上的移民。她提到三种文化,但是其实这只是个为了方便而设定的称呼,我觉得没有必要进行区分。不妨把文化看做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人们靠言传身教来传递文化或知识,因此这个时候,在一个小群落里,年龄越长,经验越多,因此文化和知识从长辈传递给晚辈。但是后来文化发展得非常庞大,已经超出了个体能够掌握的范畴,这个时候文化是通过专业教育实现的,这个时候长辈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晚辈,这样,在代际之间,就出现了差异和隔阂。据此,米德提出时间上的移民的概念。

在diachronic的意义上,在现代快速变化的时代,新生代的人,不再能够得到长辈的经验指引,而需要在一种崭新的陌生环境中摸索。年长的一代,常常以为年轻的一代人,这些地方做得不好那些地方做得不对,然而实际上,正如米德所说,人们都只以为年轻人出现了异化,实际上,很可能是长辈们的经验思想outdated。这一点在最近三十年的中国也非常显著地出现了。现在,中国之所以出现各种逼婚、剩女、租朋友、相亲角这些现象,就是一种新一代在新环境中遇到了新情况,但是旧的父母一代依然是几十年前寻求好的物质条件、找个好的搭档生儿育女的传统mentality,并且从他们的这种视角出发,要求甚至逼迫子代完成这些“应该”。他们的行为表明,人在恶劣的条件下,更加受制进化出来本能;条件变好转,一般人才开始寻求a life of happiness or meaning。

米德在这个问题上有点悲观,实际上不必要。如果人们学会皈依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就可以重新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不管是族群还是代际之间。只有当人们要么仅仅依靠实际的具体知识,或者是依靠某种具体的信仰,而不是ultimate truth,在面临快速发展的时候,自然出现随着时间知识或文化发生变化的问题。并不是说人们要掌握最终真理,只要是朝向最终真理就行。

《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读后感(五):你爸妈让你结婚生子,为什么会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你爸妈和你说,上学的时候不要谈恋爱,等毕业工作了,又说让你进国企,考编制,等又过了几年,又说你到了年纪该结婚生子了,你或许不愿意听父母的,跟父母讨论,却发现说的父母听不进去,即父母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那么为什么父母认为这些是天经地义的呢? 虽然我们的父母与父母的父母处在三个时代,但其实可以看到,咱们的父母大致和爷爷奶奶是处于同一时代中,真正发生巨变的是我们这一代。先说父母以及父母的父母那一代,可以称之为前喻文化,这一时代发展缓慢,比如两代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爷爷奶奶受的观念传给爸爸妈妈,比如不要出远门,结婚生子,当老师等稳定之类的观念。加上那时候变动不大,长辈也自然不会觉得未来有什么不同,毕竟观念已经固化了。所以这时候,晚辈向长辈学习,自然也会受前喻文化的很多影响。 然后当时代发生巨变时,比如90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质极速的进步,外来观念也迅速进入。这时候产生了并喻文化。 并喻文化是指一个人既像长辈学习,也像同辈学习,先前时代的巨变,比如私营经济的成功受到追捧。使年轻一代丧失了现成的行为楷模。这时候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去创造,或者像成功的同辈学习。 但是长辈在某些方面的观念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虽然在某些方面,父母放弃了教育子女的权力。但在一些核心观念,想要去改变,难上加难。(比如你不愿意结婚生子,但你父母非要你结婚生子)。哪怕你取得了比父母多的多的成功,只要你没结婚没生孩子,依旧被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在前喻文化中,看重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而是一个人是否结了婚生了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难?因为首先让父母改变,无异于是对自身的否定。再则你也受到前喻文化的影响(比如不能反叛父母),有了道德的束缚。最后就是一个人面对主流时孤军奋战的无奈。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和父母产生了代沟,因为父母在抚育后代时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孩子的成长过程。 那么该怎么做呢?正如人类学家米德所说,进行平等的对话,才可以建立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接受新的观念)。而平等的对话的前提则是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